这个家,有问题!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家,是一个多角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当有的人不在自己的位置或跑到别人的位置时,家庭的关系格局便会被打乱,系统中的人多少都会觉得不舒服。当这种不舒服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某个人跳出来,用问题或症状的方式告诉成员们:“这个家有问题”,而这个有症状的人,往往是家庭里的孩子。

咨询的重点在哪里?


  第二次咨询如期而至。
  一坐下,爸爸就开始阐述儿子最近的种种表现,句句不离儿子,聚焦点仍是儿子。妈妈坐在一旁,偶尔补充儿子的情况,但明显心不在焉。
  “妈妈,如果可以让你选择,你希望把这次咨询的重点放在儿子身上,还是你和老公的关系上?”
  “谈我们的关系吧,问题不解决,真的过不下去了……”妈妈话语间又有些哽咽。
  爸爸流露出些许不悦,看得出内心不情愿,但行动上勉强能配合。
  为了让彼此能看清家庭内部的关系,我让他们各自用道具在桌面上摆起了家庭格局图。两个图中,爸爸和儿子都是站在一起的。只是,在妈妈的图中,儿子和老公靠得更紧,离她更远……
  妈妈边摆边语气坚定地说:“他的心里只有儿子,完全没有我!”
  爸爸不说话,一直盯着格局图看。
  因为儿子不在现场,所以我让爸爸妈妈猜测儿子站在那个位置上的感受。

和儿子太近也不受欢迎


  “他肯定会烦呀,所以最近经常和他爸闹矛盾,两人都打起来了。”抢着表达的妈妈,似乎没有担忧心疼老公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袖手旁观”的味道。
  “没有打,他只是推开我而已!”爸爸辩护。
  “我怎么觉得这个‘推’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呢?”我想推动爸爸去思考儿子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含义,而不是总固着在关系间的冲突上。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儿子也表达过,希望我少管他一些。所以,有时觉得这个孩子太不懂感恩了,我辛辛苦苦为他付出……(爸爸罗列了一大堆他为儿子做的事),他却这样对我。”爸爸掩藏不住满脸的悲伤和失落。
  “感觉爸爸对儿子的用心和付出,儿子不太领情。而有一个人一直在渴望你的关注,你可能只需多付出一点,她就感觉到了。”我将爸爸的道具稍微往妈妈那边挪近了一些,夫妻俩貌似都明白了什么。妈妈的眼泪夺眶而出,边哭边说:“他怎么可能做到?我和他表达过多少次了,他完全听不到。我主动靠近他,他還推开我……”

妈妈的控诉


  妈妈那里貌似有一个指责和抱怨的小开关,一按就开始“播放”,且不容易停下来。只是,这一次,爸爸没看手机,也没起身走开,似乎是在听,又似乎是在思考。我赶紧肯定了爸爸的行为,待妈妈宣泄完,我询问爸爸从妈妈的哭诉里听到了她哪些内心需求。
  “我知道,她总希望我主动点,两人恩爱点,可我觉得老夫老妻了……”爸爸说这话时,显得很是不好意思。
  “老夫老妻就不需要感情吗?他还总指责我,对我各种不满,包括他的哥哥姐姐们。儿子问题一出来,个个都说是我没教育好,我那么多年的付出全部付诸东流了……”妈妈的委屈是说不尽、倒不完的。
  原来,儿子出生后,爸爸就要求妈妈辞职在家带孩子,有几年还要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家婆。给家婆养老送终后,孩子也上初中了,妈妈才重新出来找工作。而如今,因为儿子的问题,妈妈似乎成了整个大家族的“众矢之的”。
  “妈妈觉得自己对家庭的付出没被看到,是吗?”面对妈妈浓烈且反复出现的情绪,我觉得有必要确认,并呈现得更清晰一些,尤其在爸爸面前。
  “没被认可,还一直被否定,一点价值都没有,我有时连死的心都有了!”听到这话,爸爸紧张地盯着妈妈看,流露出关切的神情。也是这番反应,让我看到爸爸内心对妈妈仍有流动的爱与温暖,这是资源!只是,它只会在“紧急迫切”的关键时候才会出来,如死亡。
  爸爸的背后肯定还有故事,只是他好不容易把注意力转到妈妈身上,我得把握契机。“妻子觉得你和家人都对她不满意,真的是这样吗?”

爸爸的打分


  “其实不是的,我们都对她挺满意的,大家小家她都照顾得挺好的!只是,我不习惯夸奖自己的女人。”爸爸的话锋和态度貌似出现了转变,多么难得!
  为了让妈妈更清晰地看到这份满意,我让爸爸用打分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满意程度。爸爸打了80多分,还强调这是保底的分数。听到这个分数,妈妈难掩内心的激动和感动,一脸羞红地说:“这种肯定,结婚这么多年,从未听过!”
  其实,爸爸心里不是完全没有妈妈,只是,他把心里和家里的中心位置都给了儿子。被冷落的妈妈和爸爸自然是越走越远,也逐渐地把彼此都变成了对方不喜欢的样子。
  调整和改变一种让彼此不舒服的关系模式,还需要指引出更健康的关系模式方向。咨询的后面,我让爸爸妈妈分别摆出理想中的家庭格局图,这次两人都选择夫妻靠近一些,把儿子放在一旁。虽然爸爸的动作比妈妈慢,也比妈妈迟疑。
  方向明确了,两人开始讨论具体的促进夫妻感情、拉近夫妻关系的行动。

夫妻俩的希望


  妈妈提出对爸爸的希望:当她要和他靠近时,别推开她,多点二人世界;在儿子和外人面前,别总数落老婆的不是。
  爸爸也提出了对妈妈的希望:不要把儿子出问题的责任全部放在他身上,他压力很大;少点抱怨和吵闹,多点理解和鼓励。
  走出咨询室,妈妈忽然靠近爸爸,来了一句:“要不今晚一起出去散散步,和你提了多少年了,一次都没实现过。”
  爸爸笑着默许。
  这场两人间的散步,看似多平常而简单的一件事,却被“耽搁”了这么多年。当然,“晚到”或“迟来”,都总比没有的好。
  看着夫妻俩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一份小欣喜,为他们能这么快便付诸行动,也有一份小担忧,为爸爸在摆格局图时的那份犹豫和迟疑。
  后来证实,我的担忧不是多余的!
其他文献
自2018年起,国家设立了“中国医师节”,定为每年的8月19日。提起医师,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治病救人的临床医师,但自新冠疫情暴发,公共卫生医师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每当一个地区出现疫情,除了临床医师救治患者外,公共卫生医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冲锋陷阵,进驻疫区采集样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然而,这只是他们工作中很小的一个方面。  在本期热点追踪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闫芳主任
期刊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是个自私又爱“作妖”的父亲。自从苏母去世,这位爸爸就不断“作妖”,而在这之前他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想作也作不起来——苏母才是家庭的中心。  苏家是一个典型的拥有“自恋型母亲”的家庭——父亲围着母亲转,孩子也围着母亲转。她的喜怒哀乐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生态。即使在苏母去世后,苏家人还要去处理因之产生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什么是自恋?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美少
期刊
明明(化名)是令老师们特别着急的学生。今年三年级的明明平时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喜欢交朋友,对班级的活动也很积极,但就是不爱学习。班主任老师是这样说明明的,“我觉得他很聪明,班里的活动他都表现得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平时作业也做得乱七八糟。”  为了解决明明的问题,班主任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多次和明明的家长联系,提醒他们关注明明的学习,平时多监督明明写作业。但是即使明明的妈妈有时陪着他
期刊
耳熟能详的歌曲《童年》中唱到:“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场景:闹钟响起再睡五分钟;明天就要上交的报告却迟迟没有动笔;应该睡觉的时间却不能放下手机……可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拖延行为”并不少见。  有人把患了拖延症的人戏称为“拖拉机”或“lastminuteperson”(最后一分钟家
期刊
小美今年10岁,从一年级开始她的脖子后面就开始痒了起来,现在她已经上三年级了,脖子后面的痒依然时不时来报到。“你看,我后面的头发都剪短了。其实,我妈妈带我去医院看了,说是神经性皮炎,不会传染的。”小美自述父母早在她五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平时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但是妈妈的工作很忙,脾气急躁,陪伴小美的时间并不多。不过,在小美的心里,妈妈还是很爱自己的。神经性皮炎知多少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
期刊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常会想第一次咨询将如何开始。作为一名新手咨询师,我常会想第一位来访者会因哪些困扰寻求帮助。作为一名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我常会想在咨询的过程中能否运用所学助人自助……紧张又期待,直到遇见了我的第一位来访者。  来访者M先生近期由于受人际关系困扰感到心情郁闷、苦恼,偶尔有些胸闷,容易紧张,于是通过网上招募与我取得了联系。在和M先生商议后,根据其问题特点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
期刊
在眾多的人格种类中,强迫型人格无疑是最为常见的。他们以过分要求严格秩序、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特点而被人们所熟知。今天我们就从典型的防御机制入手,去深入了解何为强迫型人格。“抵消与仪式”就是魔法棒  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个叫作“抵消与仪式”的机制,顾名思义就是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来抵消不愉快的事,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有时,不愉快的事是真的发生了,比如有了外遇的丈夫会给妻
期刊
晶晶女士今年36岁,是一名公司高管,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在外是商界精英,在家是贤妻良母,用晶晶自己的话说:35岁前的人生好像开了挂,一路顺风顺水,家庭事业双丰收。  从去年起,身体向来强健的晶晶开始感觉精力不足,忘性大,不时感觉关节和肌肉酸痛……然而,一心扑在家庭和事业上的晶晶并未十分在意,每每出现疲倦感她都会冲上一杯咖啡,开低空调温度,只是偶尔放下手中的工作休息片刻。几个月后,晶晶发现自己疲
期刊
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健康的概念并不是没有躯体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以便完善各種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人类的健康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
期刊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艺术与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绘画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及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绘画,不仅能给人欣赏和愉悦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便捷且易于操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展绘画功能,使绘画不再是一种晦涩难懂的心理治疗技术,而将之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形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大范围地应用。绘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促进学生表达心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