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春秋战国至中国近代,商业历经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而儒商的崛起及延续便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一种辉煌。
子贡,不守常规 出奇制胜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中国儒商鼻祖。他与范蠡被世人称为古代“儒商”二巨子。旧时商店门口常贴“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对联,可见人们对陶朱公、端木赐在经商上给予极大的尊重,把他们当作儒商的典范。
子贡不但经商致富,“家累千金”,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而且他以经济作后盾,支持了孔子在各国的活动,因而“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司马迁对子贡以经济实力为孔子作后盾一事大声叫好。 对子贡经商,孔子持什么态度呢?《论语·先进》中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颜回的道德学问已经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而子贡却不守常规,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被他猜中。子贡却把自己学得的知识、看问题的方法用到做生意上,囤积货物,观察行情,分析市场,往往一出手就发财。孔子对经商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把如何经商总结为四个字: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贡遵循老师的教导,据义求利,生财有道,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范蠡:以循环波动的眼光看经济
治国与为商之道一样,关键在于认识周期,并善于运用周期,在这方面,范蠡无疑是一位世界级的先觉者。他能够以长期循环波动的眼光看待经济,在古今中外商业世界里,无疑已是非常卓越的,几乎所有的大成功者都是对周期有杰出认识和运用的人,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
范蠡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主要的商品。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就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儒商商帮:晋商之信
明清之际彪炳中国经济史册的晋商、徽商也是典型的儒商。其中晋商驰骋商界长达5个世纪之久。
晋商里大名鼎鼎的"日升昌",这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所在。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晋商在长期商业实践中积累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顾至上”。曾任平遥蔚丰厚票号北京、上海、汉口等分号经理的李宏龄就说,主顾对于商号,犹如观众对于演员。在任何情况下,主顾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商号靠什么来争取和吸引顾客呢?祁县乔致庸总结多年从商的经验,认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商人经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追逐利润,但若把取利放至首位,依据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不免会采取不义手段,坑害顾客,赚黑心钱。顾客吃了一回亏,便不会再光顾。一些奸商之所以不能做大做久,就是这个道理。
晋商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常将一些成功的经验编成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等;或编成对联,如:“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通过这些商谚和对联,向子孙和商号的职工进行传授。年深日久,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商业道德便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晋商之信,足以为今日从商者之师。
儒商释义
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归纳如下:
1. 儒商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
2. 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
3. 儒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说,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商人。从广义说,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之长的商人;
4. 儒商是指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子贡,不守常规 出奇制胜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中国儒商鼻祖。他与范蠡被世人称为古代“儒商”二巨子。旧时商店门口常贴“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对联,可见人们对陶朱公、端木赐在经商上给予极大的尊重,把他们当作儒商的典范。
子贡不但经商致富,“家累千金”,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而且他以经济作后盾,支持了孔子在各国的活动,因而“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司马迁对子贡以经济实力为孔子作后盾一事大声叫好。 对子贡经商,孔子持什么态度呢?《论语·先进》中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颜回的道德学问已经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而子贡却不守常规,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被他猜中。子贡却把自己学得的知识、看问题的方法用到做生意上,囤积货物,观察行情,分析市场,往往一出手就发财。孔子对经商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把如何经商总结为四个字: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贡遵循老师的教导,据义求利,生财有道,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范蠡:以循环波动的眼光看经济
治国与为商之道一样,关键在于认识周期,并善于运用周期,在这方面,范蠡无疑是一位世界级的先觉者。他能够以长期循环波动的眼光看待经济,在古今中外商业世界里,无疑已是非常卓越的,几乎所有的大成功者都是对周期有杰出认识和运用的人,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
范蠡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主要的商品。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就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儒商商帮:晋商之信
明清之际彪炳中国经济史册的晋商、徽商也是典型的儒商。其中晋商驰骋商界长达5个世纪之久。
晋商里大名鼎鼎的"日升昌",这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所在。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晋商在长期商业实践中积累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顾至上”。曾任平遥蔚丰厚票号北京、上海、汉口等分号经理的李宏龄就说,主顾对于商号,犹如观众对于演员。在任何情况下,主顾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商号靠什么来争取和吸引顾客呢?祁县乔致庸总结多年从商的经验,认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商人经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追逐利润,但若把取利放至首位,依据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不免会采取不义手段,坑害顾客,赚黑心钱。顾客吃了一回亏,便不会再光顾。一些奸商之所以不能做大做久,就是这个道理。
晋商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常将一些成功的经验编成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等;或编成对联,如:“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通过这些商谚和对联,向子孙和商号的职工进行传授。年深日久,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商业道德便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晋商之信,足以为今日从商者之师。
儒商释义
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归纳如下:
1. 儒商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
2. 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
3. 儒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说,是指以儒家学说作为行为准则的商人。从广义说,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之长的商人;
4. 儒商是指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