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的内涵与表象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ding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弹的社会涵义是以吴地方言叙述故事情节,集民间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传颂英雄人物、反映历史故事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吴敛越吟楚声”已成为吴地歌谣之源,融入吴歌、昆曲元素的苏州评弹表情抒怀的艺术表象,对华夏人民伦理道德的规范产生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江南奇葩的苏州评弹盛行于明朝(1368—1644年)的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评弹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
  关键词:评弹;源起;内涵;表象;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52-3
  一、江南奇葩评弹的历史源起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评弹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评弹是中国曲艺之魂,勤劳聪慧的吴地人民以传颂五千年文明、表述人间的故事、赞美幸福的生活来抒发真情实感,使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宋书·乐志》记载:“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说明吴歌杂曲在晋宋以后,艺术种类越来越多。这对吴声真正形成演唱体系的流传时间作出了界定。《宋史·杨业传》记载:宋时已有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等书目。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日说书,发源于吴中。”由此可见,被誉为江南奇葩的苏州评弹盛行于明朝(1368—1644年)的吴郡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评弹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清朝乾隆年间,说书先生王周士创建了最早的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尊师礼让、培植后学,吉庆佳节办会书,倡导公益事业,设立裕才学校,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称。
  元代的词话形式特征与宋代小说、涯词在世俗题材、叙事性、采用韵文演唱等方面是有一定渊源。元代《通制条格》第27卷记载:据公元1275年11月中书省大农司呈“河南河北道巡农官申:顺天路东鹿县镇头店聚约百人,搬唱词话”。按《水浒传词话》唱本分析,词话结构及内容是适应于叙事性的说唱,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唱词由七言或十字句组成。如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汉卿)第三折“滚绣球”中的唱词:“咱也曾武陵溪畔曾相识,今日徉推不认人。”《三风十愆记》叙明末常熟丐户草头娘“更熟二十一史,精弹词。”说明女性表演者弹词在明末已存在,清初厉鹗《樊榭山房集》中“悼亡姬”诗有“闷凭盲女弹词话”之句,赵翼《瓯北诗钞》有“重遇盲女王三姑赋赠”的诗句。嘉庆年间,云间女史朱素仙“极爱盲词,尝邀太仓的项金姊弹唱诸家传说,语人曰:‘听其音,则有响遏行云之妙;味其文,而无勖正淫邪之美。仅可悦世人之耳,不堪娱薄之目也!’《瀛杂志》卷五记载:“平话始于柳敬亭,然皆须眉男子为之,近时如曹春江、马如飞皆其矫矫独出者。道咸以来,始尚女子,珠喉玉貌,脆管么弦,能令听声魂销。向时多在土地堂罗神殿,日午宵初,聊为消遣。”由此看出,古时评弹艺人男见多,女见少,起源都表述故事有关,至今已成为书目最多、传唱最广的曲艺。这些历史记载,对进一步研究评弹的起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异彩纷呈的评弹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殷商末年泰伯奔吴后的历史“以歌为教”开始,尤其是东汉以来,由于人口的大量南迁,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期在这里碰撞、交融,浸润、涵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在华夏文化的大背景下,吴地人自然形成的外柔内刚、礼教习文、细腻精巧、文明和谐的文化品行,突显出独特的江南吴地独有的人文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从广义上讲,评弹的社会涵义是吴地人民在社会艺术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曲艺财富和精神食粮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评弹的社会涵义是以吴地方言叙述故事情节,集民间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传颂英雄人物、反映历史故事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吴地方言区域包括江苏境内自西以镇江的丹阳和常州的金坛和溧阳为界,往东至上海地区;安徽境内东南部的芜湖、宣城一带、皖南地区;浙江境内自湖州、嘉兴;往南至杭州,杭州往东至宁波、台州。这一范围包括了江苏的丹阳、溧阳,苏锡常及所辖县市区,上海地区,安徽的芜湖、铜陵、宣城一带以及皖南各市县,浙江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三门除外)及所辖地区。如今,吴地江南水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富矿区。
  对于苏州评弹的传承谱系而言,在同一个谱系里的人,往往对评弹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认为这一谱系代表了自己所属的艺术特性和精神传统。苏州评弹的传承谱系中有最早的著名评话艺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清乾隆年间,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的王周士,借鉴昆曲、吴歌的声腔风格,采用滩簧的表演方式,创作了《游龙传》,在苏州首次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清嘉庆、道光年间,涌现出了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在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进入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此时,在苏沪两地又涌现出了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近现代评弹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了张云亭、朱耀庭、谢少泉、杨月槎、魏钰卿、黄兆麟、蒋如亭、汪云峰、周玉泉、许继祥、夏荷生、沈俭安、薛筱卿、徐云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荫梅、刘天韵、祁莲芳、张鸿声、张鉴庭、严雪亭、蒋月泉、杨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丽仙、何占春,王鹰等一大批评弹艺术家。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建校后,培养出了中国评弹创作金奖得主、青年剧作家胡磊蕾等,国家级文华奖和曲艺牡丹奖得主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吴静、周红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表演艺术家沈丰英,俞玖林等。因此,当今的苏州评弹在传承谱系中自然形成了各流派文化共同交融发展的良好局面,广泛流传、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彰显着个性和风格。
  评弹表演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感人、雅俗共赏,数百年来,主要流传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广为人们所喜爱,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在吴地人温文尔雅的吴侬软语环境中,通过感悟生活抒发人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了委婉悠长、典雅清新的地域曲艺风格。苏州评弹的优秀传统蕴积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表现为独具风格的江南文化特征。在吴地人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吴地人有吃苦耐劳、克己忍让、自强不息、相互勉励、谦虚谨慎、勤俭治家、仁义忠孝、尊老爱幼、以和为贵、尊师重教等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丰富多采的评弹自立于中国曲艺文化之林。   三、吴地评弹家园的艺术表象
  (一)表情抒怀的艺术风格
  古代吴歙具有多元性特征,明末上海著名诗人夏完淳《大哀赋》中有“吴欲越艳,鲁酒梁樽”的记载;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孔尚任《桃花扇·馀韵》中有“蛾眉越女才承选,《燕子》吴欲早擅场”的记载。可见,“吴欲越吟楚声”已成为吴地歌谣之源,融入吴歌、昆曲元素的苏州评弹表情抒怀的艺术风格,对华夏人民伦理道德的规范产生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苏州弹词追求“理、味、趣、细、技”的审美艺术。“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苏州评弹因表演者表述的语言特色,行腔技巧、方法语气、快慢风格、角色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在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中大致分为六方面的流派。即“方口”派表述的语言精练,语法严谨,规范有序,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委婉动听;“活口”派往往是在故事情节中随意发挥、即兴表述,唱腔声闳气贯、激情撼荡;“快口”派语速较快、吐字锉锵、口角爽利,注重体现跳跃性强的艺术效果;“慢口”派亲切含蓄、舒缓细腻,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显得情深意长;“平说”派说表见长,少起角色,语气平和,低沉平直,委婉柔和;“角色”派以扮演角色见长,塑造人物形象准确,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到位。
  在体现大书表演形式中演员往往持折扇、醒木,应用动作和表情解释性地边说边演,以手面和面风来表述演义、公案、武侠及英雄史诗等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现小书表演形式的弹词既有说表又有弹唱。演出以出场人数分为双档、单档和三档。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念诵韵文时多说不唱,以“赋赞”表述情景、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性格特征;以“挂口”作自我介绍;以“引子”介绍故事梗概或直点主题;以“韵白”表述故事情节。苏州评话很注重噱,谈关大噱、和谐默契已成为表演者呈现演技水平之一。不论是“肉里噱”(喜剧因素),还是“外插花”(比喻性穿插)和“小卖”(引起观众的笑声),都体现着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独到的表演风格。
  书调是苏州评弹流派发展的基础,通过几百年来的传承表演,表演艺术家独自形成了的各大流派。第一阶段有陈(遇乾)调、俞(秀山)调、马(如飞)调等流派。第二阶段出现了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人夏荷生、朱慧珍;马调的继承人形成了薛(筱卿)调、沈(俭安)调、周(玉泉)调等流派;第三阶段出现了薛调的继承人朱雪琴的琴调;周调的继承人蒋(月泉)调等许多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艺术表演家。至今,苏州评弹成为吴地最普遍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其中蕴涵着吴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美的理想,是大江南流传了数百年的艺术奇葩。
  (二)古韵新声中的名作书目
  苏州民间一般信仰道教和佛教,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苏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苏州评弹所表述的内容与形式有前仆后继的故事扩展、人隋世故的故事叙述、英雄豪杰的故事颂扬、真知灼见的故事描写、故事情节的美感机制等。表述历史故事的书目有《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表述英雄人物的书目有《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武松》《林冲》《海上英雄》等;表述传奇故事的书目有《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反映生活表述爱情故事的书目有《青春之歌》《江南红》《老地保》《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等。保留书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文祥刺马》《十美图》《顾鼎臣》《啼笑因缘》《秋海棠》《孟丽君》《四进士》《情探》《秦香莲》《玉蜻蜓》《描金凤》《倭袍传》《白蛇传》《珍珠塔》《筱丹桂之死》《玉蜻蜓》《描金凤》《三笑》等。不论从书目的宗教角度、还是从书目的整体文化角度来看,苏州是吴地文化生成的重要区域。基于评弹艺术特质要素的构成,以及流派融合的现状,苏州体现出文化认同、宗教认同的二维度认同。国家认同吴地文化因其主要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多彩的审美情趣。
  当今评弹的社会形态建构的主要规律是突显了社会群体形态的情感价值,达成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彰显出女性情感形态强大的生命力。如女性创新唱腔的书目代表有陶贞怀《天雨花》、陈端生《再生缘》、程蕙英《凤双飞》、邱心如《笔生花》、侯香叶《玉钏缘》、郑澹若《梦影缘》、彭靓娟《四云亭》、周颖芳《精忠传》、朱素仙《玉连环》、沈清华《醒愁篇》、钮德英《金鱼缘》、王素芬《吟余编》、曹楚卿《双鱼》、文垣女史《如是观》、咏兰女史《侠女群英史》、姜映清《玉镜台》《风流罪人》《柳梦梅拾画》等。随着女子弹词的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又相继出现了三档、四档的演出,演出场合有新式书场、游艺书场、花色书场、空中书场等。苏州评弹累计传统长篇书目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书目有172部,现代题材书目有10多部。情感理念艺术化、艺术行为大众化、艺术语言民间化是评弹形态的基本特征。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新时代,评弹形态对于我们构建文化和谐具有启示意义。
  (三)评弹行腔中的音乐特色
  苏州评弹表演分为说、噱、弹、唱四部分,是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其音乐是评弹曲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弹乐器主要是三弦、琵琶,演出正书前所唱篇段称开篇。表演者往往是自弹自唱,由具有一定演唱技能和艺术素养的专业或业余艺人组成。演出形式常见于单档、双档和三人档。现在多见的双档唱腔中的三弦、琵琶伴奏配合紧凑,滚旋跳跃,如珠走玉盘,飞泉泻水,圆润悦耳。二人的表述对唱相互映衬、珠联璧合、熨贴自然、相得益彰。苏州评弹大多活跃在茶楼酒馆、城镇市集、婚宴寿庆、民间自娱等场合。评弹音乐与吴地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音调服从于唱词的字调,语调中的抑扬顿挫及其丰富的表情手段,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是评弹唱腔艺术表现的依据。
  弹词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特点是两种结合方式,即说与唱结合;叙述性和抒情性结合。评弹中的“说”是带有音乐性的,即有一定节奏、韵律和音调起伏的念诵。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结合得非常自然贴切。唱腔分长腔、短腔、变腔、新腔等,评弹唱腔的旋律优美,发挥吟诵体特色,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叙述故事情节中,表演者喜怒哀乐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情绪和剧情发展的表达方面。有丰富的曲调曲牌:如令令调、邋遢调、山歌、海曲、夜深沉、耍孩儿、银绞丝、金绞丝、点绛唇、乱鸡啼、赏宫花、剪剪花、南无调、文书调、海沦调、费家调、离魂调、小九连环、滚绣球、湘江浪端正好、锁南枝、大九连环、雨加雪、九转三回谓等。评弹的音乐个性及风格具有抒情性、叙事性的特点;词汇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特点;并由于苏州评弹长期传播于江南大地的亭台楼阁,堂馆园林,故其音乐风格形成了细腻优美、清丽委婉、精致流畅的特点。四、评弹在历史积淀中的演进启示   (一)古代陶真的演进启示
  陶真形成于宋代,在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在《赵贞女与蔡二郎》和《琵琶记》当中提到了陶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田汝成著)“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陶真是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唱者有男有女,大都是盲艺人。陶真大约起源于北宋而盛行于南宋、金、元,很受群众欢迎。由此可见,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延续。清康熙末年,董说小说《西游补》中,描写一位盲女用苏州方言表演弹词的情景。
  (二)古代名伎李师师的演进启示
  北宋末年才貌双全的名伎李师师颇具传奇色彩,因会琴棋书画、又能歌善舞,深受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喜爱。天性丽质
  造化独钟的她也受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青睐。张先《师师令》中日:“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这是一首专为李师师而创作的新词牌。晏几道《一丛花》中曰:“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被掳,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师师下落成谜。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中胡曾的咏史诗被许多评弹艺术家作为“有诗为证”的唱词。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书闹”一折中,记载了明末清初苏州评话《岳传》有表有白的表演情景。也传李师师随着逃难人流南渡长江,身居江南,漂泊于山川湖海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这些古代艺术的演进启示给广大学者拓展着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
  苏州评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兼容、相互涵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成为发展主流,评弹艺术表演家们共同构筑起融和共进的辉煌历史,凸显其江南地域特色的人文内涵与精神魅力。苏州评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姑苏城的“文化名片”之一。近年来,苏州市评弹团演出的中篇弹词《雷雨》巡演于全国大中专院校,受到师生们的很高赞誉。苏州评弹在“节、馆、场、校、团”的保护格局中,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特色鲜明、提升内涵已成为当今第一要务。从曲艺史的角度看,创新是曲艺形成、发展与生存的必由之路,这条路促使着评弹艺术在传承中坚守,在探索中突破,在创新中迈进,在发展中繁荣。
其他文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家长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舞蹈作为一种可以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的
人类和陶器相伴的历史非常古老,陶器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物质载体。无论哪个民族,都经历过自己的陶器时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西部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还遗留一些原始
摘要:通观张大千的人生经历及其绘画历程,不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风格虽清新雅逸,笔墨虽潇洒俊爽,气质虽高雅华贵,内容虽形神兼似,但终因其绘画植根传统太深,泥于仿古,无甚创新,且古画气味非常浓厚,水墨之间遍布文人气质,作品之中匮乏生活气息,大有匠气之嫌。  关键词:张大千;摹古;泥古不化;匠气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6-2  在浩如
摘要:随着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幼师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素养也需要得到全面的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幼师专业舞蹈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幼师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88-1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
中国早期动画一般称为美术片,因为老一辈做动画的人大多原本是搞美术的,所以制作的动画片侧重美术而轻电影,影片长度一般都在20分钟左右。《地下》《再见列宁》《爸爸去度假》《石榴的颜色》《十诫》《平衡》《小牛》《星期一闭馆》等等这些前苏联及东欧的优秀实验定格动画曾在中国动画界刮起了一阵旋风,波兰的实验动画、捷克简洁的动画风格,深深的影响着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他们纷纷采用各种材质进行制作和拍摄,拍摄出了一
摘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生活和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培养少儿对舞蹈兴趣的具体方法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少儿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环境、选材、教学方法和即兴的四个方面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达到培养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