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在沿河一片缺水声中走完塔河的全程,然而到达塔河源流库马拉克河的出山口时得知,源头多年来水有增无减。那么在自然来水不缺的情况下塔河出现缺水的症结在哪里?或者说塔河缺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访了几位长年倾心塔河研究的专家。
宋郁东:塔里木属于极端干旱区,水是命脉,其他因子都从属于水。新疆的文明是绿洲文明,荒漠绿洲,灌溉农业说到底是个水文明。水体,对人类的行为最敏感,水出了问题才有生物多样性等的变化。人类要维护一条健康的河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现在人们都说塔河的水不够了,但是根据去年监测的数据,三源流出山口水量较多年平均多了18亿方,但塔河干流接到来水则较多年平均减少了17亿方。问题出在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分配不合理上。现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大量农田排水回归到塔里木河,造成水体咸化愈加严重。大尺度上来说,罗布泊和台特玛湖就曾是塔河的集盐中心。小区域范围,比如一些低洼地也是排盐出路。我主张应该有多个集盐中心,各个源流区都要有一定的集盐中心,有了排盐出路以后,盐就在那儿富集,咸水可以用来恢复自然植被。
新疆的内陆干旱区的自然条件也有两重性,现在人说恶劣的方面多,其实优势方面也很多。比如光照资源很好,仅次于西藏。热量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新疆绿洲是全国不多的能够出产有机食品的基地。新疆的绿洲土壤重工业污染少,而且新疆的灌溉网可控,河流水质也非常好,水源也稳定。新疆绿洲可以生产出我国乃至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新疆资源经济的有序高效发展体系。
把新疆的生态系统简单明了地分类,就是山地,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对此我最近提出“优化绿洲,稳定荒漠,抚育山区”的治理思路。
稳定绿洲说了多少年,稳定不了了,我认为要优化绿洲。优化就是合理利用,绿洲应该有良好的生产圈,防护圈,在高效稳定的防护圈里面,人们生存、生产发展。外面的防护圈有个过渡带的天然植被,需要足够的生态水来维护。所以绿洲中的生产基地的面积一定要适度,外围的防护系统也要适当,这样的绿洲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只要优化绿洲的问题定下来,其他就好解决了。稳定荒漠,就是要善待荒漠,不要随意去开发。然后就是抚育山区,也就是水源地。山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在于植被,近年,夏草场非常吃紧,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山区人类有所为的方面我看就是要大力恢复植被。三大生态系统之间取得比较好的平衡,新疆的生态问题才能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较好的解决。
樊自立:我们曾经提出塔河的治理思路:治理上游稳定中游,确保下游。现在的情况是总的水量并没有减少,2007年听说还是平水年,不缺水,但是塔河干流的上游河道里就几乎没水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看造成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无序开荒,开荒的速度远远大干节水工程的速度,这是管理起来最头疼的,尤其是上游,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水就用,用了再说,没有全流域考虑,其实,下游尾闾已经恶化很厉害了,不能再恶化了,上游不能再只顾自己不顾下游了。
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就在塔河中游,英巴扎到喀尔曲尕这段。那个地方是全世界胡杨林最好的。原来规划是塔河的22—25亿方耗水在这一段,现在根本达不到。如今塔河水只能流到恰拉,如果继续慢慢退缩可能就到英巴扎,再退就是阿拉尔,很危急。中游一定要保持现状,不能再退化了,不然,胡杨枯死以后就会是一片荒漠。
对塔河下游的水量我们原来提出3个方案,大西海子下泄3.5亿,流域规划采用了这个方案,这是高方案,中方案的是2.5亿方水,但不见得能年年把水输到台特玛湖;低方案是1.5亿方水,这是底线。现在保证底线都很困难。
绿洲生态,荒漠生态说到底就是水的问题。绿洲可以扩大,可是扩大到什么程度?这要好好研究一下。70年代,塔河下游的大西海子已经成了尾闾,水库把水拦住以后都种水稻了,周边的水稻面积达到60-70%,那时水还是多一些,后来水少了,逐步变成粮食和棉花了,现在大西海子水库的水没有了,开始弃荒了。看来,绿洲的规模应当多大,一直是个问题,现在还没人好好研究。我认为塔河流域人工灌溉绿洲再不能扩大了,应在提高绿洲生产水平上下功夫。
海鹰:塔河治理一定要注意塔河的特点。天山之水天上来,塔河之水天山来。天山在新疆除了气候的分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个水源地。塔河本身既没有泉水补给,也没有降水补充,它的水都是外来的,叫做自身不产水的内陆河。
塔河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河水携带大量可溶性物质到低洼地沉积下来,它的尾间湖成为一个盐湖,可以形成盐矿,这是内陆河的一种贡献。如果尾闾湖有水覆盖,一般不会对环境带来多大影响,但是一旦尾闾湖干涸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成为盐尘策源地,特别是处于风口上的特别可怕。降尘落到植物上,包括蔬菜在内,人和动物就不能吃了,吃了拉肚子。还会引发很多眼病,对肺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尾间湖一定要保持有水来覆盖它,哪怕几十厘米的水。
尾间湖崩溃后,沙子马上就会铺盖上来,村庄就会被遗弃,人们就会往上游迁移,退缩的绿洲会从下游逐渐往上游推,这已经是一个被事实证明的规律。所以尾闾湖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理。
保护下游的意义很重要,但是塔河治理的关键在上游和源流,那里的耕地不但不能扩大还应该缩小。一个办法就是国家把治理的钱用一部分补偿退耕。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塔河两岸种植结构中棉花过多了。不是绝对不能种棉花,适当种一定面积是可以的。但是要看到棉花有三个特点:容易生虫,耗水量大喜肥。这就需要大量用农药。水和化肥,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再有,新疆农田是单季农田,收获以后土地就裸露了,地表盐碱被风吹起来也会造成污染。
崔延虎:现在看来塔河的问题一是需要特殊监管,二是需要更高部门出面协调。
新疆气候干旱,但是我们把内地修建水库的经验搬到新疆,沿塔河修了许多平原水库,蒸发消耗掉的水量极大。另外,农田灌溉需要大量水分洗碱,化肥和农药也很容易富集在土层里,造成土壤污染,40-60年才能消除残留影响。大量使用地膜,估计若干年后因为地膜残留过多,土地就不能耕种了。这些是很危险的。现在是所有开垦的荒地都没有做过环境评价,开了多少地,说不清楚。因此,沿塔河的开垦一定要建立起环评制度,实行监管。
关于人口压力也需要分析,事实上并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而是外来人口膨胀和外来资本膨胀,导致用水太多了。当地一户农民开20亩地可能不是大事情,而个老板来开2000亩地就是大事情了。据我调查有一个老板90年代中在塔河中游开了6000亩地,一年按250公斤棉花亩产来算,最多的一年净收入达到600万,这么多年会有多大的利润,有需要消耗多少塔河水。塔河的发展不能只看引入了多少资本,地方政府应当对资本进入上加上道生态门槛。
请代的河道道台,权利是非常大的,是属于皇帝直属的,大部分都是四品官,所以知府们知州们是平级的,可以管理全流域。我们现在每个县有小河道——水利局,还有水利处等等,他们只能听地方官的,缺少流域管理所必需的全局视角。
宋郁东:塔里木属于极端干旱区,水是命脉,其他因子都从属于水。新疆的文明是绿洲文明,荒漠绿洲,灌溉农业说到底是个水文明。水体,对人类的行为最敏感,水出了问题才有生物多样性等的变化。人类要维护一条健康的河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现在人们都说塔河的水不够了,但是根据去年监测的数据,三源流出山口水量较多年平均多了18亿方,但塔河干流接到来水则较多年平均减少了17亿方。问题出在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分配不合理上。现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大量农田排水回归到塔里木河,造成水体咸化愈加严重。大尺度上来说,罗布泊和台特玛湖就曾是塔河的集盐中心。小区域范围,比如一些低洼地也是排盐出路。我主张应该有多个集盐中心,各个源流区都要有一定的集盐中心,有了排盐出路以后,盐就在那儿富集,咸水可以用来恢复自然植被。
新疆的内陆干旱区的自然条件也有两重性,现在人说恶劣的方面多,其实优势方面也很多。比如光照资源很好,仅次于西藏。热量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新疆绿洲是全国不多的能够出产有机食品的基地。新疆的绿洲土壤重工业污染少,而且新疆的灌溉网可控,河流水质也非常好,水源也稳定。新疆绿洲可以生产出我国乃至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新疆资源经济的有序高效发展体系。
把新疆的生态系统简单明了地分类,就是山地,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对此我最近提出“优化绿洲,稳定荒漠,抚育山区”的治理思路。
稳定绿洲说了多少年,稳定不了了,我认为要优化绿洲。优化就是合理利用,绿洲应该有良好的生产圈,防护圈,在高效稳定的防护圈里面,人们生存、生产发展。外面的防护圈有个过渡带的天然植被,需要足够的生态水来维护。所以绿洲中的生产基地的面积一定要适度,外围的防护系统也要适当,这样的绿洲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只要优化绿洲的问题定下来,其他就好解决了。稳定荒漠,就是要善待荒漠,不要随意去开发。然后就是抚育山区,也就是水源地。山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在于植被,近年,夏草场非常吃紧,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山区人类有所为的方面我看就是要大力恢复植被。三大生态系统之间取得比较好的平衡,新疆的生态问题才能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较好的解决。
樊自立:我们曾经提出塔河的治理思路:治理上游稳定中游,确保下游。现在的情况是总的水量并没有减少,2007年听说还是平水年,不缺水,但是塔河干流的上游河道里就几乎没水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看造成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无序开荒,开荒的速度远远大干节水工程的速度,这是管理起来最头疼的,尤其是上游,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水就用,用了再说,没有全流域考虑,其实,下游尾闾已经恶化很厉害了,不能再恶化了,上游不能再只顾自己不顾下游了。
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就在塔河中游,英巴扎到喀尔曲尕这段。那个地方是全世界胡杨林最好的。原来规划是塔河的22—25亿方耗水在这一段,现在根本达不到。如今塔河水只能流到恰拉,如果继续慢慢退缩可能就到英巴扎,再退就是阿拉尔,很危急。中游一定要保持现状,不能再退化了,不然,胡杨枯死以后就会是一片荒漠。
对塔河下游的水量我们原来提出3个方案,大西海子下泄3.5亿,流域规划采用了这个方案,这是高方案,中方案的是2.5亿方水,但不见得能年年把水输到台特玛湖;低方案是1.5亿方水,这是底线。现在保证底线都很困难。
绿洲生态,荒漠生态说到底就是水的问题。绿洲可以扩大,可是扩大到什么程度?这要好好研究一下。70年代,塔河下游的大西海子已经成了尾闾,水库把水拦住以后都种水稻了,周边的水稻面积达到60-70%,那时水还是多一些,后来水少了,逐步变成粮食和棉花了,现在大西海子水库的水没有了,开始弃荒了。看来,绿洲的规模应当多大,一直是个问题,现在还没人好好研究。我认为塔河流域人工灌溉绿洲再不能扩大了,应在提高绿洲生产水平上下功夫。
海鹰:塔河治理一定要注意塔河的特点。天山之水天上来,塔河之水天山来。天山在新疆除了气候的分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个水源地。塔河本身既没有泉水补给,也没有降水补充,它的水都是外来的,叫做自身不产水的内陆河。
塔河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河水携带大量可溶性物质到低洼地沉积下来,它的尾间湖成为一个盐湖,可以形成盐矿,这是内陆河的一种贡献。如果尾闾湖有水覆盖,一般不会对环境带来多大影响,但是一旦尾闾湖干涸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成为盐尘策源地,特别是处于风口上的特别可怕。降尘落到植物上,包括蔬菜在内,人和动物就不能吃了,吃了拉肚子。还会引发很多眼病,对肺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尾间湖一定要保持有水来覆盖它,哪怕几十厘米的水。
尾间湖崩溃后,沙子马上就会铺盖上来,村庄就会被遗弃,人们就会往上游迁移,退缩的绿洲会从下游逐渐往上游推,这已经是一个被事实证明的规律。所以尾闾湖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理。
保护下游的意义很重要,但是塔河治理的关键在上游和源流,那里的耕地不但不能扩大还应该缩小。一个办法就是国家把治理的钱用一部分补偿退耕。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塔河两岸种植结构中棉花过多了。不是绝对不能种棉花,适当种一定面积是可以的。但是要看到棉花有三个特点:容易生虫,耗水量大喜肥。这就需要大量用农药。水和化肥,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再有,新疆农田是单季农田,收获以后土地就裸露了,地表盐碱被风吹起来也会造成污染。
崔延虎:现在看来塔河的问题一是需要特殊监管,二是需要更高部门出面协调。
新疆气候干旱,但是我们把内地修建水库的经验搬到新疆,沿塔河修了许多平原水库,蒸发消耗掉的水量极大。另外,农田灌溉需要大量水分洗碱,化肥和农药也很容易富集在土层里,造成土壤污染,40-60年才能消除残留影响。大量使用地膜,估计若干年后因为地膜残留过多,土地就不能耕种了。这些是很危险的。现在是所有开垦的荒地都没有做过环境评价,开了多少地,说不清楚。因此,沿塔河的开垦一定要建立起环评制度,实行监管。
关于人口压力也需要分析,事实上并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而是外来人口膨胀和外来资本膨胀,导致用水太多了。当地一户农民开20亩地可能不是大事情,而个老板来开2000亩地就是大事情了。据我调查有一个老板90年代中在塔河中游开了6000亩地,一年按250公斤棉花亩产来算,最多的一年净收入达到600万,这么多年会有多大的利润,有需要消耗多少塔河水。塔河的发展不能只看引入了多少资本,地方政府应当对资本进入上加上道生态门槛。
请代的河道道台,权利是非常大的,是属于皇帝直属的,大部分都是四品官,所以知府们知州们是平级的,可以管理全流域。我们现在每个县有小河道——水利局,还有水利处等等,他们只能听地方官的,缺少流域管理所必需的全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