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到底缺什么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在沿河一片缺水声中走完塔河的全程,然而到达塔河源流库马拉克河的出山口时得知,源头多年来水有增无减。那么在自然来水不缺的情况下塔河出现缺水的症结在哪里?或者说塔河缺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访了几位长年倾心塔河研究的专家。
  
  宋郁东:塔里木属于极端干旱区,水是命脉,其他因子都从属于水。新疆的文明是绿洲文明,荒漠绿洲,灌溉农业说到底是个水文明。水体,对人类的行为最敏感,水出了问题才有生物多样性等的变化。人类要维护一条健康的河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现在人们都说塔河的水不够了,但是根据去年监测的数据,三源流出山口水量较多年平均多了18亿方,但塔河干流接到来水则较多年平均减少了17亿方。问题出在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分配不合理上。现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大量农田排水回归到塔里木河,造成水体咸化愈加严重。大尺度上来说,罗布泊和台特玛湖就曾是塔河的集盐中心。小区域范围,比如一些低洼地也是排盐出路。我主张应该有多个集盐中心,各个源流区都要有一定的集盐中心,有了排盐出路以后,盐就在那儿富集,咸水可以用来恢复自然植被。
  新疆的内陆干旱区的自然条件也有两重性,现在人说恶劣的方面多,其实优势方面也很多。比如光照资源很好,仅次于西藏。热量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新疆绿洲是全国不多的能够出产有机食品的基地。新疆的绿洲土壤重工业污染少,而且新疆的灌溉网可控,河流水质也非常好,水源也稳定。新疆绿洲可以生产出我国乃至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新疆资源经济的有序高效发展体系。
  把新疆的生态系统简单明了地分类,就是山地,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对此我最近提出“优化绿洲,稳定荒漠,抚育山区”的治理思路。
  稳定绿洲说了多少年,稳定不了了,我认为要优化绿洲。优化就是合理利用,绿洲应该有良好的生产圈,防护圈,在高效稳定的防护圈里面,人们生存、生产发展。外面的防护圈有个过渡带的天然植被,需要足够的生态水来维护。所以绿洲中的生产基地的面积一定要适度,外围的防护系统也要适当,这样的绿洲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只要优化绿洲的问题定下来,其他就好解决了。稳定荒漠,就是要善待荒漠,不要随意去开发。然后就是抚育山区,也就是水源地。山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在于植被,近年,夏草场非常吃紧,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山区人类有所为的方面我看就是要大力恢复植被。三大生态系统之间取得比较好的平衡,新疆的生态问题才能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较好的解决。
  樊自立:我们曾经提出塔河的治理思路:治理上游稳定中游,确保下游。现在的情况是总的水量并没有减少,2007年听说还是平水年,不缺水,但是塔河干流的上游河道里就几乎没水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看造成缺水的根本原因是无序开荒,开荒的速度远远大干节水工程的速度,这是管理起来最头疼的,尤其是上游,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水就用,用了再说,没有全流域考虑,其实,下游尾闾已经恶化很厉害了,不能再恶化了,上游不能再只顾自己不顾下游了。
  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就在塔河中游,英巴扎到喀尔曲尕这段。那个地方是全世界胡杨林最好的。原来规划是塔河的22—25亿方耗水在这一段,现在根本达不到。如今塔河水只能流到恰拉,如果继续慢慢退缩可能就到英巴扎,再退就是阿拉尔,很危急。中游一定要保持现状,不能再退化了,不然,胡杨枯死以后就会是一片荒漠。
  对塔河下游的水量我们原来提出3个方案,大西海子下泄3.5亿,流域规划采用了这个方案,这是高方案,中方案的是2.5亿方水,但不见得能年年把水输到台特玛湖;低方案是1.5亿方水,这是底线。现在保证底线都很困难。
  绿洲生态,荒漠生态说到底就是水的问题。绿洲可以扩大,可是扩大到什么程度?这要好好研究一下。70年代,塔河下游的大西海子已经成了尾闾,水库把水拦住以后都种水稻了,周边的水稻面积达到60-70%,那时水还是多一些,后来水少了,逐步变成粮食和棉花了,现在大西海子水库的水没有了,开始弃荒了。看来,绿洲的规模应当多大,一直是个问题,现在还没人好好研究。我认为塔河流域人工灌溉绿洲再不能扩大了,应在提高绿洲生产水平上下功夫。
  海鹰:塔河治理一定要注意塔河的特点。天山之水天上来,塔河之水天山来。天山在新疆除了气候的分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个水源地。塔河本身既没有泉水补给,也没有降水补充,它的水都是外来的,叫做自身不产水的内陆河。
  塔河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河水携带大量可溶性物质到低洼地沉积下来,它的尾间湖成为一个盐湖,可以形成盐矿,这是内陆河的一种贡献。如果尾闾湖有水覆盖,一般不会对环境带来多大影响,但是一旦尾闾湖干涸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成为盐尘策源地,特别是处于风口上的特别可怕。降尘落到植物上,包括蔬菜在内,人和动物就不能吃了,吃了拉肚子。还会引发很多眼病,对肺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尾间湖一定要保持有水来覆盖它,哪怕几十厘米的水。
  尾间湖崩溃后,沙子马上就会铺盖上来,村庄就会被遗弃,人们就会往上游迁移,退缩的绿洲会从下游逐渐往上游推,这已经是一个被事实证明的规律。所以尾闾湖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理。
  保护下游的意义很重要,但是塔河治理的关键在上游和源流,那里的耕地不但不能扩大还应该缩小。一个办法就是国家把治理的钱用一部分补偿退耕。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塔河两岸种植结构中棉花过多了。不是绝对不能种棉花,适当种一定面积是可以的。但是要看到棉花有三个特点:容易生虫,耗水量大喜肥。这就需要大量用农药。水和化肥,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再有,新疆农田是单季农田,收获以后土地就裸露了,地表盐碱被风吹起来也会造成污染。
  崔延虎:现在看来塔河的问题一是需要特殊监管,二是需要更高部门出面协调。
  新疆气候干旱,但是我们把内地修建水库的经验搬到新疆,沿塔河修了许多平原水库,蒸发消耗掉的水量极大。另外,农田灌溉需要大量水分洗碱,化肥和农药也很容易富集在土层里,造成土壤污染,40-60年才能消除残留影响。大量使用地膜,估计若干年后因为地膜残留过多,土地就不能耕种了。这些是很危险的。现在是所有开垦的荒地都没有做过环境评价,开了多少地,说不清楚。因此,沿塔河的开垦一定要建立起环评制度,实行监管。
  关于人口压力也需要分析,事实上并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而是外来人口膨胀和外来资本膨胀,导致用水太多了。当地一户农民开20亩地可能不是大事情,而个老板来开2000亩地就是大事情了。据我调查有一个老板90年代中在塔河中游开了6000亩地,一年按250公斤棉花亩产来算,最多的一年净收入达到600万,这么多年会有多大的利润,有需要消耗多少塔河水。塔河的发展不能只看引入了多少资本,地方政府应当对资本进入上加上道生态门槛。
  请代的河道道台,权利是非常大的,是属于皇帝直属的,大部分都是四品官,所以知府们知州们是平级的,可以管理全流域。我们现在每个县有小河道——水利局,还有水利处等等,他们只能听地方官的,缺少流域管理所必需的全局视角。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青海省风能资源特点,主要通过风向、风速、风压等方面进行了叙述,通过青海省风资源状况和各风电场区域规划,为指导青海省风能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风资源 风速 风功率密度 风能资源  【中图分类号】:TK0 【文献标识码】:A  1 青海省风能资源特点  1.1风向、风速  青海的主导风向,海西州大部分地方为偏西风,但冷湖、德令哈为偏东风,香日
期刊
何自举,今年58岁,是农二师35团16连的职工,看泵站已经6年了。这个泵站就是兵团人现在的“活命水”的通道。水从30公里外的新北山上通过管道直接引下来,供应34.35团地区饮用。见到他的那天,别的地方天气好好的,一走进35团的地界风开始嗷嗷叫着卷起沙子抽打过来,一条砂石路上横拦着大大小小的沙包。  “上头还有一个站,就是专门引水下来给人喝的。本来31团到35团几个团部都喝这个水,现在也都供不上了,
期刊
2011年9月上旬,我们到达猫儿山的第二天,上午与保护区管理局的罗科长和小叶等人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吃完中午饭,天气开始转晴,我们驱车前往猫儿山主峰。沿着公路一路前行,我们注意到道路两侧坡度较缓的低山地带,均被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不适合开田的山坡,则种上毛竹,漫山遍野的毛竹林,形成颇为壮观的“竹海”。金黄的稻田,翠绿的毛竹,飘荡的白云,看起来十分养眼。由于长期的人工垦殖,低山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只在地形
期刊
正在消失的村落                斯马伊·卡斯穆今年58岁,对于他来说,那些河水丰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对于他的后辈来说,则更像是一个传说了,我们相遇时,一场沙尘暴正在逐渐散去。  这是台特玛湖边的最后一个村落,名叫英苏,维语意为“新的水源”。说是村落,其实只剩了四五户人家。台特玛湖作为中国境内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的尾间湖在上世纪70年代干涸,造成320公里的河道长期断流,直到20
期刊
来到塔河中游,河床依然是干的,大片新开的棉田靠的是井水灌溉,据我们了解,中游打井也只是近三四年才开始的。随着塔河水愈来愈紧张,井的规模和数量也急剧增加。  塔管局的陈保留主任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开采地下水,尤其是在河床上打井的,实际用的还是地表水。而一旦这种抽取量大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速度,就会出现诸如“地下漏斗”等现象,对来水时的河水流速、水量都会产生影响。但是地下水如何管理成了一个大问题,它影
期刊
从塔河下游逆流而上,可以看到逐渐减少了的沙化环境和越往上游越宽阔的河道,河水在沙质河床里或是弯曲盘绕或是放荡摇摆的痕迹,河岸两边出现大片而茂密的胡杨林……这些都在提示我们,我们进入塔河的中游了。  五月份原本该是塔河小洪水的季节,但是,眼下塔河整个中游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干的,河道里可以见到的水不是农田排出的压盐水,就是地下回渗水,过往的车子可以在多处横穿河道来往于两岸。  但是每当进入胡杨林,我们
期刊
西大桥引水枢纽是阿克苏河上的重要的闸门之一。一条十几米宽的河被五条宽窄不同的渠道把水引向不同的灌区,有地方的有兵团的,另有一个通向天然河道的闸门。“生产要先够了,才能下泄生态水。”水管站负责人说。  48岁的阿布拉江是西大桥上的看闸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年,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扳手关水闸。    “我们这儿的用水是每年都要下面报计划申请的,比如要种多少地,种什么,需要多少水。核定以后
期刊
如果从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72年对塔里木盆地的考察开始算起,自沙俄、瑞典、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西方探险家,对塔里木盆地地理和考古探险长达近70年。在这些探险家中,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成就和地位是最为令人注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发现了消失近千多年的楼兰王国的旧址-楼兰古城,而且是因为他是众多探险家中在塔里木河流域全境进行过考察的唯的西方地理学家,考察的时间跨度为40多年(18
期刊
当地百姓称塔河尾间是“风头水尾”,水断风起,下游生态恶化已三十多年。2000年5月至2008年底,从博斯腾湖向塔河尾闾间断应急输水9次,使已经失望的“焦土”绿色一现。然而,输水能由应急变为持续吗?    新疆有一首歌,歌词大意是“塔里木河,故乡的河,你用乳汁把我养育母亲河……”  我们无法知晓居住在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村的百岁罗布老人热合曼是否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歌,但我曾看到他坐在家门口摆放的“卡盆”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猫儿山南麓的晓锦村发掘出了史前的炭化稻米与大量石器陶片、果核等,其中1万多粒炭化稻米,经专家鉴定,属人工栽培稻。晓锦古人类文化遗址,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水系交汇处,因其文化遗物丰富,已被命名为“晓锦文化”。  静静的,竹影风中,一千文明的传承在岁月的底层渗透着深厚,中原文明与南岭文明的交汇在这个并不起眼的地域中言传着,中国的历史在这里固守出一个顽强的精彩。  听,这是飞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