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展览则是通过合理的陈列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好的将博物馆主题、内容、展品等展现在众人面前,属于“陈列语言”的特有艺术形式,有利于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调查发现,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不足,如何实现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拟对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公共文化服务;传承;文化需求
一、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一)博物馆展览的定义
博物馆展览实际是对具有价值的文物通过展览的特有形式,由符合要求的展览主题、内容、结构等构成,进行思想、信息传播直观生动的陈列艺术形象序列,具有进一步补充、扩展了基本陈列的作用,向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展览应让大众 “看得懂、印象深”。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
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大众公共文化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总称,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涵盖的比较广,如公共文化鉴赏、公益文化活动、收听广播等。
(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如文化保护场所、旅游点、传统文化的教育大课堂等。收藏与保护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通过举行博物馆展览,加大了对文物遗产的收藏、保护及研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以“馆藏”为中心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间接向人们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同时,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讲解员承担着教育、引导、宣传等职责,通过其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让参观者对展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认知到该文物存在的真正底蕴与历史价值,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如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另外,博物馆精美、合理的陈列展览,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教育领域。例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举办了主题为“文字大过年”的展览活动,选用了灯谜、对联、剪纸等以中国传统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大大的激发出观众的参与欲望。
二、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5-2020年中国博物馆行业前景调查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博物馆有4510家,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有2798家,同比增长了345家,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姿态。
1.陈列展览模式有所创新
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创新自身文物的现有展览模式。如武汉博物馆现有102家博物馆中有80余家在陈列展览中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让参观者更能直观生动的感受博物馆的文物遗产,促进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比如,观众可以在电子触摸屏上放大文物具体的观察部分,对青铜器的纹饰等细微特征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大部分博物馆懂得地方民族文化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经过建筑的修葺及陈列品的丰富,其陈列展览水平大幅度提高。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近些年,地方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开展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展览,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推出一系列公共文化产品,尽可能的激发出文化事业的潜在创造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比较科学的观众意见反馈与投诉制度,进一步保障观众的权益。同时,开展各类型的展览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如2016年1月河北博物馆推出了“善藏为家——中国晚期青铜器鉴赏”的专题讲座。
(二)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层面来看,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均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博物馆展览周期过长,展览水平仍需提高。部分博物馆在进行基本陈列展览的过期过长,模式多年不变,在博物馆场所的制约及安防措施不到位的环境下,临时展览也不能顺利的举行。加上经费、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博物馆所采用的展览手段合理性不强,缺乏仔细斟酌,降低了观众体验博物馆文化展品的满足感。如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共有一万多件收藏品,品种有三千余种,然而其展室面积不足70平方米,不能完美的将所有展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是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突破十亿元,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发的文化产品共有1273种。可见,博物馆文化纪念品的开发是当前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然而中小型博物院普遍存在文化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博物馆特色不显著,其特征与一般旅游纪念品相差无几,未充分利用好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降低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以上问题不利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予以改进。
三、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对策
(一)多元化展览和推介,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由于临时展览大都是小型多样化,可自主选择展品和设计陈列内容,对博物馆基本陈列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博物馆应该充分意识到临时展览的重要性,开展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来吸引观众,提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尝试体验式展览模式,“体验”二字突破了传统浅层次的浏览形式,体验文化服务产品对观众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内心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博物馆应该进一步创新展览的内容,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还应充分表现出展品的文化内涵,多元化展览和推介,有利于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证展览水平
针对部分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丰富馆内公共文化产品。这要求博物馆应该创造促进自身文化产品成长的有利环境,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出博物馆开发人员的创造激情,大力鼓励职工参与地方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比赛,同时加深对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理解,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和人员绩效奖励力度,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可行的途径。
(三)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原则,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
服务领域的基本原则就是标准规范化。博物馆展览过程中,需要坚持三大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展览的内容、展品选择等所有环节都应该以人为核心,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达到理想的展览效果;(2)服务公民利益。博物馆任何一种展览的形式都应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而对展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进行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建设;(3)智力支持。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向全社会实施“实物教育”,实现智力支持。
此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要求地方博物馆对馆内的服务人员、展陈服务、监督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博物馆观众服务标准值,加强广大群众对博物馆的服务监督,进一步健全其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出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博物馆展览是一项知识、文化、观念以及情感集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针对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实施多元化展览和推介,以便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证展览水平,以及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原则,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M].民族出版社,2014
[2] 周金金.浅析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J].黑龙江史志,2014(1)
[3]牛伟.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D].郑州大学,2013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公共文化服务;传承;文化需求
一、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一)博物馆展览的定义
博物馆展览实际是对具有价值的文物通过展览的特有形式,由符合要求的展览主题、内容、结构等构成,进行思想、信息传播直观生动的陈列艺术形象序列,具有进一步补充、扩展了基本陈列的作用,向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展览应让大众 “看得懂、印象深”。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
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大众公共文化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总称,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涵盖的比较广,如公共文化鉴赏、公益文化活动、收听广播等。
(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如文化保护场所、旅游点、传统文化的教育大课堂等。收藏与保护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通过举行博物馆展览,加大了对文物遗产的收藏、保护及研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以“馆藏”为中心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间接向人们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同时,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讲解员承担着教育、引导、宣传等职责,通过其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让参观者对展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认知到该文物存在的真正底蕴与历史价值,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如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另外,博物馆精美、合理的陈列展览,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教育领域。例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举办了主题为“文字大过年”的展览活动,选用了灯谜、对联、剪纸等以中国传统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大大的激发出观众的参与欲望。
二、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5-2020年中国博物馆行业前景调查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博物馆有4510家,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有2798家,同比增长了345家,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姿态。
1.陈列展览模式有所创新
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创新自身文物的现有展览模式。如武汉博物馆现有102家博物馆中有80余家在陈列展览中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让参观者更能直观生动的感受博物馆的文物遗产,促进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比如,观众可以在电子触摸屏上放大文物具体的观察部分,对青铜器的纹饰等细微特征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大部分博物馆懂得地方民族文化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经过建筑的修葺及陈列品的丰富,其陈列展览水平大幅度提高。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近些年,地方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开展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展览,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推出一系列公共文化产品,尽可能的激发出文化事业的潜在创造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比较科学的观众意见反馈与投诉制度,进一步保障观众的权益。同时,开展各类型的展览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对如2016年1月河北博物馆推出了“善藏为家——中国晚期青铜器鉴赏”的专题讲座。
(二)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层面来看,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均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博物馆展览周期过长,展览水平仍需提高。部分博物馆在进行基本陈列展览的过期过长,模式多年不变,在博物馆场所的制约及安防措施不到位的环境下,临时展览也不能顺利的举行。加上经费、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博物馆所采用的展览手段合理性不强,缺乏仔细斟酌,降低了观众体验博物馆文化展品的满足感。如泉香阁钱币博物馆共有一万多件收藏品,品种有三千余种,然而其展室面积不足70平方米,不能完美的将所有展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是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突破十亿元,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发的文化产品共有1273种。可见,博物馆文化纪念品的开发是当前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然而中小型博物院普遍存在文化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博物馆特色不显著,其特征与一般旅游纪念品相差无几,未充分利用好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降低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以上问题不利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予以改进。
三、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对策
(一)多元化展览和推介,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由于临时展览大都是小型多样化,可自主选择展品和设计陈列内容,对博物馆基本陈列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博物馆应该充分意识到临时展览的重要性,开展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来吸引观众,提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尝试体验式展览模式,“体验”二字突破了传统浅层次的浏览形式,体验文化服务产品对观众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内心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博物馆应该进一步创新展览的内容,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还应充分表现出展品的文化内涵,多元化展览和推介,有利于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证展览水平
针对部分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丰富馆内公共文化产品。这要求博物馆应该创造促进自身文化产品成长的有利环境,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出博物馆开发人员的创造激情,大力鼓励职工参与地方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比赛,同时加深对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理解,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和人员绩效奖励力度,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可行的途径。
(三)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原则,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
服务领域的基本原则就是标准规范化。博物馆展览过程中,需要坚持三大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展览的内容、展品选择等所有环节都应该以人为核心,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达到理想的展览效果;(2)服务公民利益。博物馆任何一种展览的形式都应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而对展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进行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建设;(3)智力支持。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向全社会实施“实物教育”,实现智力支持。
此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要求地方博物馆对馆内的服务人员、展陈服务、监督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博物馆观众服务标准值,加强广大群众对博物馆的服务监督,进一步健全其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出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博物馆展览是一项知识、文化、观念以及情感集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针对博物馆展览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实施多元化展览和推介,以便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证展览水平,以及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原则,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M].民族出版社,2014
[2] 周金金.浅析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J].黑龙江史志,2014(1)
[3]牛伟.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