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民间教育学断言,复习是学习之母,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慈善的母亲变成了狠毒的后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语文复习似乎成了鸡肋,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尴尬境地。在语文复习中,教师唯有注意方式方法,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复习的“慈母”本色。下面,就语文复习的几个模块,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感受。
一、识字与写字复习——授之以渔的“慈母”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这样的目标: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使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学习汉字较其他语言难度更大。
实际教学情况是,因为学生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利用字典、词典识字的能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少中学语文教师或多或少忽略了这一块的教学。要么是放羊式,用一句话“要注意生字词”代替,对这一模块简而化之,要么是每个字词机械、刻板地去抄写。无论是放羊式还是机械抄写,都无异于“狠毒的后母”,因为这些做法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在常用字里面,特别注意同音异义字、形似字及笔画较多的这几类字,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实践,我发现辨析找出区别,在此基础上自编歌谣或顺口溜,效果显著。以这样的方式去识记,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有成就感,必然会提高他们对字词识记的兴趣。如“燥”与“躁”,辨析这两个字,形方面的区别:“燥”是火字旁,“躁”是足字旁。意义的区别:“燥”是干的意思,如燥热、天气干燥;“躁”是急躁、性急、不冷静,如性情暴躁、戒骄戒躁、急躁病。很明显,“燥”与干湿有关,“躁”与人的性格、脾气有关。有的学生根据两个字形、义的区别,编成了这样的顺口溜:干燥起火,急躁跺脚。起火与跺脚不仅与偏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形象生动。
巧辨析、编歌谣,是区分和识记同音异义字、形似字及笔画较多字的上上策。在识字与写字复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方法,让识字与写字复习更有趣、更快乐。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晓之以理的“慈母”
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可以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进行这块复习时,不少语文教师往往采用背、默、抄的简单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口干舌燥、声音嘶哑、手指痉挛。其实这一复习环节,可以很诗意地总结为“捕捉联翩萌动的灵思”。
复习时,抓住诗眼很重要,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写人绘睛,美目盼兮;画龙点睛,龙则飞腾;写诗点睛,诗则传神。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谓是一字显诗神了。苏东坡评论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可见,提摄诗眼就能总领全诗意蕴。复习时还应注意语句默写这一方面。我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每首诗中容易默写错误的词语,解析字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复习《竹里馆》一诗,“幽篁”较难理解,“幽”是幽深的意思;“篁”,竹字头,与竹子有关,是形旁,而皇是声旁,这样学生切实理解了“幽篁”的意思,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古诗词的复习理解应放在第一位。
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理”字当头,抓住理解,必然会提高这一模块的复习效果。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可谓是扮演了“晓之以理的慈母”角色。
三、现代文复习——动之以情的“慈母”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很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从“基本式教学法”到“语文导读法”》,在阅读步骤中有“定向问题”(按“什么”“怎么”“为什么”顺序自问自答或相互诘问)这么一个环节,很值得现代文复习借鉴一下。现代文复习,定向问题、构建思维框架很重要。所谓思维框架,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从而给学生提供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现代文复习利用这种方法,能起到举一反三之妙。
例如,复习《背影》一课,不妨自问自答“动什么情”“怎样动情”。“动什么情”——亲情是这篇文章讴歌的主题;“怎样动情”——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背影独特的视角。关注亲情,关注细节描写等,就抓住了这篇文章复习要点。
四、作文复习——导之以行的“慈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考前有关作文模块的复习,不少教师的做法是,要么大谈考场作文的技巧,要么在理论上从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细致讲解。仔细反思,每次考前都这样重复类似的内容,往往是徒劳无益的。
考试前关注学生已“行”(平时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学生再次阅读自己或同学一学期来的作文,巩固一学期的成果,还是很有必要的。一学期下来,作文训练达到10多篇,这些作文通过学生自批、同学互批、教师精批三个环节,受到学生本人、同学、教师三个方面心血的滋养,作文水平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有特殊的感情,更何况每次作文训练又很有代表性,教师完全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在此基础上,搜寻“第三番来者”(将“行”)也是很有必要的。前人戴师初说过这样的名言:“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元·陈绛曾《文说》)此言至理。让学生在原作文的基础上,列举出尽量多的构思,并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所谓好,要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实在、特色、自己胜任程度。为了提高效率,列举构思时,要回避相似相邻的想法,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想问题。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思路。
考试前,还须关注学生的“行之拐”。平时的语文积累,它是行文的工具、拐杖。实践证明,谁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阅读,主动阅读,善于阅读,谁的写作就不会面目可憎、俗不可耐。正所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不清爽”。平时教学,教师总是强调要读名著、做读书笔记、积累名言美句,对这些要求只是仅仅写下来,以完成篇数任务为目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考前给学生宽裕的消化过程和时间,才有可能将这些与自身融合起来,为我所用。
作文复习让位于学生的“行”,而不定位于教师指导,必然让学生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慈母般的爱。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语文复习中把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保持“慈母”本色,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实效性。这样,学生不仅需要它,而且爱上它。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识字与写字复习——授之以渔的“慈母”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这样的目标: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使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学习汉字较其他语言难度更大。
实际教学情况是,因为学生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利用字典、词典识字的能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少中学语文教师或多或少忽略了这一块的教学。要么是放羊式,用一句话“要注意生字词”代替,对这一模块简而化之,要么是每个字词机械、刻板地去抄写。无论是放羊式还是机械抄写,都无异于“狠毒的后母”,因为这些做法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在常用字里面,特别注意同音异义字、形似字及笔画较多的这几类字,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实践,我发现辨析找出区别,在此基础上自编歌谣或顺口溜,效果显著。以这样的方式去识记,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有成就感,必然会提高他们对字词识记的兴趣。如“燥”与“躁”,辨析这两个字,形方面的区别:“燥”是火字旁,“躁”是足字旁。意义的区别:“燥”是干的意思,如燥热、天气干燥;“躁”是急躁、性急、不冷静,如性情暴躁、戒骄戒躁、急躁病。很明显,“燥”与干湿有关,“躁”与人的性格、脾气有关。有的学生根据两个字形、义的区别,编成了这样的顺口溜:干燥起火,急躁跺脚。起火与跺脚不仅与偏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形象生动。
巧辨析、编歌谣,是区分和识记同音异义字、形似字及笔画较多字的上上策。在识字与写字复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方法,让识字与写字复习更有趣、更快乐。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晓之以理的“慈母”
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可以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进行这块复习时,不少语文教师往往采用背、默、抄的简单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口干舌燥、声音嘶哑、手指痉挛。其实这一复习环节,可以很诗意地总结为“捕捉联翩萌动的灵思”。
复习时,抓住诗眼很重要,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写人绘睛,美目盼兮;画龙点睛,龙则飞腾;写诗点睛,诗则传神。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谓是一字显诗神了。苏东坡评论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可见,提摄诗眼就能总领全诗意蕴。复习时还应注意语句默写这一方面。我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每首诗中容易默写错误的词语,解析字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复习《竹里馆》一诗,“幽篁”较难理解,“幽”是幽深的意思;“篁”,竹字头,与竹子有关,是形旁,而皇是声旁,这样学生切实理解了“幽篁”的意思,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古诗词的复习理解应放在第一位。
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理”字当头,抓住理解,必然会提高这一模块的复习效果。古诗词与文言文复习,可谓是扮演了“晓之以理的慈母”角色。
三、现代文复习——动之以情的“慈母”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很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从“基本式教学法”到“语文导读法”》,在阅读步骤中有“定向问题”(按“什么”“怎么”“为什么”顺序自问自答或相互诘问)这么一个环节,很值得现代文复习借鉴一下。现代文复习,定向问题、构建思维框架很重要。所谓思维框架,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从而给学生提供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现代文复习利用这种方法,能起到举一反三之妙。
例如,复习《背影》一课,不妨自问自答“动什么情”“怎样动情”。“动什么情”——亲情是这篇文章讴歌的主题;“怎样动情”——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背影独特的视角。关注亲情,关注细节描写等,就抓住了这篇文章复习要点。
四、作文复习——导之以行的“慈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考前有关作文模块的复习,不少教师的做法是,要么大谈考场作文的技巧,要么在理论上从内容、结构、语言方面细致讲解。仔细反思,每次考前都这样重复类似的内容,往往是徒劳无益的。
考试前关注学生已“行”(平时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学生再次阅读自己或同学一学期来的作文,巩固一学期的成果,还是很有必要的。一学期下来,作文训练达到10多篇,这些作文通过学生自批、同学互批、教师精批三个环节,受到学生本人、同学、教师三个方面心血的滋养,作文水平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有特殊的感情,更何况每次作文训练又很有代表性,教师完全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在此基础上,搜寻“第三番来者”(将“行”)也是很有必要的。前人戴师初说过这样的名言:“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元·陈绛曾《文说》)此言至理。让学生在原作文的基础上,列举出尽量多的构思,并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所谓好,要同时符合三个标准:实在、特色、自己胜任程度。为了提高效率,列举构思时,要回避相似相邻的想法,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想问题。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思路。
考试前,还须关注学生的“行之拐”。平时的语文积累,它是行文的工具、拐杖。实践证明,谁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阅读,主动阅读,善于阅读,谁的写作就不会面目可憎、俗不可耐。正所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不清爽”。平时教学,教师总是强调要读名著、做读书笔记、积累名言美句,对这些要求只是仅仅写下来,以完成篇数任务为目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考前给学生宽裕的消化过程和时间,才有可能将这些与自身融合起来,为我所用。
作文复习让位于学生的“行”,而不定位于教师指导,必然让学生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慈母般的爱。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语文复习中把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保持“慈母”本色,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实效性。这样,学生不仅需要它,而且爱上它。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