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把藏于学生内心的情感发掘出来,并将它转化为数学课堂上的激情。另外,从新课程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来看,情感目标是隐性目标,只能在教学活动的体验、感受中得到。为此,教师要将情感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的每一重要环节上,来激活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处处闪烁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学生 激情 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激情四溢的成长期,激情让他们沉浸在憧憬、期待、热爱、追求之中,会在面对挑战时涌起抗争的冲动,在遇上新鲜事物时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获得成功后充满自信与自豪。作为教师,要善于把藏于学生内心的情感发掘出来,并将它转化为数学课堂上的激情。另外,从新课程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来看,情感目标是隐性目标,只能在教学活动的体验、感受中得到。为此,教师要将情感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的每一重要环节,来激活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处处闪烁智慧的火花。那么,怎样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激情入趣,用兴趣促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学生对某一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乃是他在学习中充满激情的起点。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学习欲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现代的初中生,无论男女,都活泼好动,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何用兴趣促成求知欲和注意力,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情境”所吸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使“情境”成功导入,最重要的是教师留意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教学机智,把学生关注的鲜活信息与相关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为灾区踊跃捐款之时,正好上《分式及其性质》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放映了人民解放军抗震救灾、抢救生命以及本校师生踊跃捐款等场景,列举了全校各班捐款数额。先后提出了两个阶梯性的分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极为认真,发言异常积极热烈,似乎他们是在用行动参加抗震救灾。
二、激思导学,用交流促成循序渐进的认知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理性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常常走在理智的前面。要把学生由兴趣激发的热情,在构建数学模型并加以扩展的学习中继续保持下去,这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会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现,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受环境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课堂作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会在认知上相互启迪,而且能在情感上相互感染,甚至会在争辩中爆发智慧的火花。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巧妙设计,构筑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激情参与阅读、分析、建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三、激潜求异,用变式促成锲而不舍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引导到对数学问题更深更广的探究,这是许多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其困难在于:一是教学的深度、广度、灵活度加大,教师难以熟练驾驭;二是学生参差不齐,对数学生活化和生活化数学体验状况各不相同,难以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三是这一教学环节往往是在单位课时的后半区,学生的精神状态开始呈下滑趋势,难以在短时间再激扬起来。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教师通过平时的积累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毫无拘束地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把自身的潜力展现出来。
第二,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在“数学模型”与“延伸扩展”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用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办法,进行变式思维和探究。
第三,给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教会他们“用眼看,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解”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借题发挥、一题多解、变异求新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学生的热情将会被再一次激起,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凝聚成创造力,把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推向一个新领域。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在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在ΔABC中,D、E分别在AB、AC上,且ADAB=AEAC,求证:DE//BC。
教师要求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变式思考,自己设计不同的变式题。学生通过分组探究,设计出许多变式题,画出了不同的图形,归纳如下:
(1)改求证变已知:已知DE//BC,求证ADAB=AEAC。
(2)若DE不平行BC,使△ADE∽△ABC,应怎样作图?(图2)
(3)若∠ACB=90°,△ABC∽△ADE,DE可以作几条?(图3)
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力,把从变式设计中激发的探究热情,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教师用变式把上题加以具体化,向学生提出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正方形零件。
根据这一材料,你能设计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们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穿梭于各组之间,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由于学生激发起了学习热情和潜力,所以设计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变式题。如:
(1)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正方形零件,则边长应为多少?
(2)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长:宽为2∶1的长方形零件,则和宽各为多少?
(3)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则长和宽应各取多少?
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得当,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以激情入趣、激思导学、激潜求异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热情,不仅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情感目标,而且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力、创造力。
若在以上三个环节上,教师将充满热情的、鼓励式的、即时性的评价手段贯穿其中,必将在课堂上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绽放出朵朵绚丽的智慧花朵。
【关键词】学生 激情 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激情四溢的成长期,激情让他们沉浸在憧憬、期待、热爱、追求之中,会在面对挑战时涌起抗争的冲动,在遇上新鲜事物时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获得成功后充满自信与自豪。作为教师,要善于把藏于学生内心的情感发掘出来,并将它转化为数学课堂上的激情。另外,从新课程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来看,情感目标是隐性目标,只能在教学活动的体验、感受中得到。为此,教师要将情感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的每一重要环节,来激活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处处闪烁智慧的火花。那么,怎样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激情入趣,用兴趣促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学生对某一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乃是他在学习中充满激情的起点。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学习欲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现代的初中生,无论男女,都活泼好动,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何用兴趣促成求知欲和注意力,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情境”所吸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使“情境”成功导入,最重要的是教师留意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教学机智,把学生关注的鲜活信息与相关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为灾区踊跃捐款之时,正好上《分式及其性质》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放映了人民解放军抗震救灾、抢救生命以及本校师生踊跃捐款等场景,列举了全校各班捐款数额。先后提出了两个阶梯性的分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极为认真,发言异常积极热烈,似乎他们是在用行动参加抗震救灾。
二、激思导学,用交流促成循序渐进的认知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理性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常常走在理智的前面。要把学生由兴趣激发的热情,在构建数学模型并加以扩展的学习中继续保持下去,这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会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现,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受环境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课堂作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会在认知上相互启迪,而且能在情感上相互感染,甚至会在争辩中爆发智慧的火花。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巧妙设计,构筑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激情参与阅读、分析、建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三、激潜求异,用变式促成锲而不舍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引导到对数学问题更深更广的探究,这是许多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其困难在于:一是教学的深度、广度、灵活度加大,教师难以熟练驾驭;二是学生参差不齐,对数学生活化和生活化数学体验状况各不相同,难以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三是这一教学环节往往是在单位课时的后半区,学生的精神状态开始呈下滑趋势,难以在短时间再激扬起来。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教师通过平时的积累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毫无拘束地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把自身的潜力展现出来。
第二,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在“数学模型”与“延伸扩展”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用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办法,进行变式思维和探究。
第三,给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教会他们“用眼看,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解”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借题发挥、一题多解、变异求新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学生的热情将会被再一次激起,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凝聚成创造力,把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推向一个新领域。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在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在ΔABC中,D、E分别在AB、AC上,且ADAB=AEAC,求证:DE//BC。
教师要求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变式思考,自己设计不同的变式题。学生通过分组探究,设计出许多变式题,画出了不同的图形,归纳如下:
(1)改求证变已知:已知DE//BC,求证ADAB=AEAC。
(2)若DE不平行BC,使△ADE∽△ABC,应怎样作图?(图2)
(3)若∠ACB=90°,△ABC∽△ADE,DE可以作几条?(图3)
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力,把从变式设计中激发的探究热情,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教师用变式把上题加以具体化,向学生提出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正方形零件。
根据这一材料,你能设计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们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穿梭于各组之间,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由于学生激发起了学习热情和潜力,所以设计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变式题。如:
(1)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正方形零件,则边长应为多少?
(2)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长:宽为2∶1的长方形零件,则和宽各为多少?
(3)有一块锐角三角形铁板边角料,其底边长120毫米,高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则长和宽应各取多少?
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得当,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以激情入趣、激思导学、激潜求异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热情,不仅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情感目标,而且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力、创造力。
若在以上三个环节上,教师将充满热情的、鼓励式的、即时性的评价手段贯穿其中,必将在课堂上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绽放出朵朵绚丽的智慧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