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弗格森骚乱的沉思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刚刚过完的这个寒冷阴沉的感恩节一样,美国紧张的种族关系因为弗格森市的警察枪杀案又一次跌到了同样寒冷的谷底。
  据《联合报》的综合报道:“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郡大陪审团2日决定,不起诉今年8月在弗格森市枪杀手无寸铁的非裔青少年布朗的警察威尔森后,弗格森再度爆发种族骚乱。警方表示,当晚的骚乱比8月布朗死后更激烈,有12间商家遭纵火,且枪声大作,警方以催泪瓦斯和闪光弹驱散群众,有61人被捕,14人受伤。全美各地,包括纽约,芝加哥,华府,西雅图,洛杉矶和奥克兰等大城市也都有示威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随即在白宫发表讲话,呼吁民众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表达意见,警察执法也要克制。”
  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这种全国性黑人抗议白人的事件已经发生好几次了。60年代马丁·路德·金被枪杀后,全美各大城市随即陷入黑人暴动,烽火连天;90年代有警察暴打黑人造成洛杉矶黑人暴动,大火烧到华人和韩国人的商业区,造成很大损害;前些年又有美式足球运动员辛普森的世纪大审判,宣判辛普森无罪后,黑人叫好,白人痛恨。黑人与白人可以说如同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世界里。
  60年代以来,从很多客观指标来看,黑人兄弟们在美国的生存处境似乎一直在好转,黑人和白人的紧张关系也在好转,美国各民族的种族关系,包括华人在美的处境,从60年代以来也确实有很大进步。但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像“弗格森骚乱”这样撕裂种族关系的事件。每当这种事件发生时,都会逼着你思考一些平时生活忙碌时来不及反思的一些问题: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种族社会?这样的种族社会有前途吗?我们华人或亚裔如何在这种种族社会中生存下去?

亨廷顿教授晚年对美国的警醒


  弗格森的枪杀和骚乱让我再一次想起了亨廷顿教授。在中国,许多读书人都知道亨廷顿这个名字。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大牌教授,比较政治学的鼻祖级人物。许多过去留学哈佛的中国学子都上过他的课。当然让他最出名的,还是他在90年代提出的所谓“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在冷战和意识形态战争结束后,未来世界主要可能的麻烦将不是来自传统的地缘政治,或新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将会主要来自于不同人类文明及其族裔间的敌意和冲突。
  很多人不知道,在亨廷顿教授2004年去世前,却最后出版了一本和他专业根本不沾边的、直接探讨美国宗族和美国国运关系的一本书,书名叫做《Who We Are?》 (《我们到底是谁?》) 人之将死,其言必真。这本书,与其说是探讨美国人口族裔的变迁,不如说是面对美国人口巨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后,深感不安的作者的临终呼唤。
  书的大意是美国一定要坚守她从英国带来美洲大陆的基督教新教文化和认同,否则美国有可能会从文化和价值上分裂成传统白人和拉丁裔的两个不同美国。
  我刚来美国留学时,就被不断告诫美国是一个种族社会(racial society),“种族因素很重要”(race matters)等,那时觉得很无聊:全世界都在科技大发展,都在全球化,可是美国这个最发达的西方国家怎么却还陷落在无聊透顶的种族泥潭里呢?来久了后才体会到美国还真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种族社会”,深刻感受到为什么说族裔问题是美国社会的原罪。
  一直到大概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般美国白人依然迷迷糊糊地认为美国是个种族大熔炉,它能把来美的移民和他们的后代都按照美国的价值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全新的美国生活。其实恰是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场人口“革命”已经悄然开始了。在60年代美国实施较为开放的移民政策后的第一个人口普查时(1970年),美国的黑人人口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11%左右,亚太裔勉强占1%,白人83.5%,而拉丁裔只有4.5%,少数民族总共不到美国人口的17%。四十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大概是总人口的12.5%,基本没有变化,亚太裔已从不到1%上升到超过5% (如果算上混血的亚裔,大概比例应该升高到6%),白人已降到63.5%,比四十年前下降了20%,而拉丁裔则从4.5%猛升到接近17%。到2040年,预计美国白人将跌到不足50%,或者说少数民族人口将首次超过50%,亚裔大概上升到9%。
  看看美国历史,它确实成功地融化了宗教、种族和文化很接近的欧洲白人。但是这个大熔炉里何曾融化或融合过黑人、拉丁裔或华人?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加,不认同美国社会是个“大熔炉”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少新说法。
  首先是提出了美国更像是马赛克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基本上融合了各民族,但是也让各族裔留有一些自己的文化特征。最近流行的提法是美国各民族的关系更像一个色拉盘,混合在一起,但是自保本色。从大熔炉理论到马赛克理论,再到色拉盘理论,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里,美国已静悄悄地几乎完成了一场“人口革命”:美国的少数民族从1970年的占人口整体不到17%,到今天的已快达到40%,并在未来二三十年里会不可阻止地冲向50%和60%,使得美国社会逐渐逝去一个占主导的民族,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人口整合的巨大实验。
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市居民集会示威。弗格森骚乱在持续延烧,共170多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活动约700人被捕。图/CFP

一个国家,三个社会


  尽管这个人口大实验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但是它的先期报告却可以说是十分悲观的。
  美国巨大和严重的种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变化百分比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因为这三大族裔——黑人、白人和拉丁裔人——是有着巨大种族、文化和历史差异的族群,非常难以实现种族的融合,更别说是实现过去所谓“民族大熔炉”的理想了。   从经济上讲,拉丁裔和黑人的主体已经很难再进入美国过去引以为傲的“中产阶级”了。这两个族群的的大部分人口都将长期滞留在美国社会的底层(英文所谓“underclass”或者是“working poor”), 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他们中的大多数要靠政府的福利计划生存,尤其是在他们退休以后。这将给政府财政造成持续的巨大压力。这部分要靠政府“养起来”的拉丁裔和黑人人口,在十几二十年后,很可能要占据美国总人口的20%~25%。美国的“中产阶级”美国梦将由现在的橄榄球形逐渐改变成金字塔形。
  从教育指标上看,问题也很大。黑人孩子高中辍学率在2000年是15%,去年下降到8%。拉丁裔的孩子高中辍学率在2000年是32%,去年下降到14%。尽管看上去进步很大,但这都是在各界进行大量努力,包括采取了比如适当降低成绩标准等不得已的做法后才取得的。未来稍有松懈,很可能又会升上去。大量拉丁裔和黑人高中毕业生依然无法达到基本阅读和写作要求。拉丁裔和黑人的大学录取率也远远低于白人和亚裔,他们当中选学理工科的学生更是稀少。近年来,因为美国各大学录取时对拉丁裔和黑人的适当照顾,还与华人及亚裔产生了不少矛盾和冲突。
  而从犯罪角度看,可能最为震惊。黑人的犯罪率远远高于美国人口的平均率。目前在美国的监狱人口里,大概有40%是黑人,21%是拉丁裔,34% 是白人(因为人口基数低,亚裔常常没有被包括在司法系统的统计数据里)。比如在纽约这个白人远比黑人多的城市里,一个黑人被谋杀或者谋杀他人的概率是白人的十三倍!同样是纽约2008年的统计,纽约所有持枪犯罪者中83%是黑人,而98%的持枪犯罪者是黑人和拉丁裔。纽约每50起谋杀案有49件是黑人和拉丁裔所为,触目惊心。
  最后,心理感受上,黑人似乎永远无法原谅白人。尽管现在对黑人最为同情的美国人也是白人,但在一个黑人眼里,几乎每个白人都在寻找机会歧视黑人。十几年前曾有媒体做过一个民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黑人认为美国大肆流行的毒品是联邦政府有意投放到黑人社区去毁掉黑人社区的。这种认知的鸿沟似乎已经超出了沟通交流理解的理性范围了。与此同时,黑人和拉丁裔的关系也在恶化,而亚裔与拉丁裔和黑人的关系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美国或许已经走上了一个国家、三个不同社会的不归路了。

美国未来最致命的软肋


  其实,想唱衰美国并不容易。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美国有着健全的法治和政治制度(至于美国政治制度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当另著文探讨),全球一流的大学和傲人的科研传统,极强的科技更新和创业精神。美国人民更是具有优良公民素质的国民。同时美国还享有很高的全球领导力和价值影响力。
  但是随着美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美国经济日益低迷,过去三四十年来美国的社会问题就日益显突。一般美国人的拼搏精神已渐渐逝去,年轻一代孩子们游戏人生享乐思想逐渐蔓延。美国政治也日益党派化,受制于特殊利益集团而动弹不得。
  但是对未来冲击最大的,还是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族裔构成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政治理念的冲撞、腐蚀和衰退。可以说,美国在未来最致命的软肋就是它的种族关系。
  美国社会未来如果衰败下去的话,原因将不会是因为美国科技停滞不前,不会因为是中国的崛起,也不会因为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失灵。它衰败的最主要原因将是她永远无法解决的、并可能日益恶化的种族难题。
  美国人对社会进步带有着一种接近宗教似的信任和乐观:只要是在美国,社会一定会一天天变好,人也一天天变好。任何一个问题都会有一个解决的方案。这种乐观精神过去成就了美国,但未来它却可能会毁了美国。现在的美国人似乎也开始明白起来了,但是却又晚了一大步:少数民族人口猛增这趟火车已经离开了车站。
  弗格森市黑人对白人的抗议和暴动,应使我们对美国不同族裔的文化和价值差异抱有更为清醒和保守的认识。改变个人很难,改变一个族裔,改变一种文化和价值可能更难。这种反思,在公共政策层面,对今天的中国、日本、南非、加拿大、伊拉克、阿富汗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重大意义。
  也许在未来,人类大家庭的各民族可以走到一起;也许人类将会走向大同。但是那一定得在全球各主要族裔在价值和行为方面都拉得很近以后才可以实现,就像当年美国早期的欧洲移民或者是今天的欧盟融合得那样。
  美国可以说给人类提前做了一个成本庞大的历史实验。这个实验基本证明,在目前历史阶段下,把差异很大的不同民族人为地融合在一起是难以成功的,并将为此付出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代价。
  也许是到了我们再次回头,去认真阅读亨廷顿晚年那本《我们到底是谁?》的时候了。
  (作者为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10月17日,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后勤基地仓库突然起火,迅速蔓延。刚执行完运水任务的中国维和部队运输分队官兵,接到火情通报,立即改变行车路线,赶到现场,协助扑灭大火。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仓库贮藏大量食品、建材等易燃物资,距离起火点100米处就是后勤基地加油站,火势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样的火情,在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并不算大新闻。  参与灭火的维和军人靳浩阔告诉《中国新闻
就中国而言,研判救市措施利弊得失,应着眼于长远。  当今中国改革方向已经明确,现在需要对当下的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清经济运行的真相。《大洗牌:改革2.0时代中国经济升级路径》正是在这个路径下,给出了一个专业的思维维度。  往往是经济数据下行到一定边界,稳增长就被提到一个高度,所谓“稳”,在现实中就是“保”。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是受制于经济规律的。一是产业发展规律,总是从初期增长演进到饱和;二
美剧《破产姐妹》里,在餐厅打工的制服大胸妹Max,喜欢把领口开得低低的,但是,当她和闺密Caroline的蛋糕店开张后,Caroline 提醒Max 这是她们自己的生意,要严肃对待,不能再“粉胸半掩疑暗雪”了。两人穿上了中规中矩的黑色小圆领,当她们开始招聘员工时,Caroline 建议Max穿上高领,以便端起老板的架子……由此,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职场,地位越高的女性领口越高?  在商业女强人Ca
墓地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涉及人们的信仰。对祖先的敬畏,于生者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激励因素。应当对现有墓地制度进行根本变革,确保人们拥有永久的安息之地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各家各户祭祖扫墓。然而,就在今年清明节前,当人们正以敬慎的心情为扫墓做准备的时候,针对有些地方公墓使用20年后要求续费的情形,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墓地使用年限为20年
中国历史课“China X”视频截图。  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美国教授,着西装,系领带,面对面坐着,周围四壁环书,从背景到人都透着严谨和权威。两人的对话听上去却有点像小孩子:  “你可以唱那首歌吗?”  “我唱得没你好。你唱吧。”  “那么,我们一起来唱?”  “你唱吧。”  “要是我们一起唱,我就唱。”  然后两人心有灵犀同时开口,用浑厚的嗓音和字正腔圆的中文齐声唱起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谣《两
地球警报在拉响。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13年报告明确指出,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是我们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想避免灾难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应对全球变暖的更积极有效的方针。与近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不同,地球气候问题的解决尚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救助计划。  三年前,在坎昆召开的联合国第16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把排放量降低到足以阻止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高2℃的水
3月末,随着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各地实施细则相继出台,不少城市的落地方案仅仅寥寥几句,被网友调侃“还不如一条微博长”。  相较3500字的“国五条”,许多城市的实施细则显得格外“短小精悍”,南京“国五条”细则全文不算标题字数,通知正文仅114字。杭州市房管局4月1日发布的公告字数更少:“经市政府同意,2013年度我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增幅低于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
我记得是在哈尔滨回北京的火车上,接到了编辑陈晓萍的电话,那是2005年4月初。  编辑在电话里说,让我做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稿子,这让我颇为意外。因为一般而言,国际新闻自然由国际版记者担纲。不过,跨入21世纪,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早已不再泾渭分明,国际问题引发国内新闻事件也日渐普遍。此前一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中国球迷的对日态度,已经预示了2005年中日之间不会太平。至2005年4月5
中国在公共关系与公众形象方面仍存在问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公众对美国的看法优于中国。尽管美国的监控、无人机袭击及其他军事干预行动遭到了全球的反对,但是这并未影响它的形象。  而与此同时,无论中国取得多少经济与政治成就;无论习近平主席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开展对外交流;无论中国对世界各国怎样慷慨解囊或给予多少创新支持,某些负面形象却依旧阻碍中国的发展。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中国便很难
3月底,萨莎、玛利亚和她们的母亲——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刚刚完成了中国之旅。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度春假的好主意。萨莎和玛利亚就读的西德威尔友谊中学在华盛顿特区拥有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中文项目。  教育与教育交流是奥巴马夫人访华的中心主题。美国与中国建设教育体系的目标一致,均在于赋予未来的劳动者在21世纪带领国家向前发展的必要的技能。正如美国第一夫人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所说,“出国留学正迅速成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