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强调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 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 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二是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三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
第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以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总之,创新教育依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中国教育报2006.3.7
[2]《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与经济2007-2
[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2007.6.17
作者简介:龙庭芳(1957.11--),男,湖南教育学院毕业, 大学本科学历,一直从事思政法律课程教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行政职务付处长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 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 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二是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三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
第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以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总之,创新教育依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中国教育报2006.3.7
[2]《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与经济2007-2
[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2007.6.17
作者简介:龙庭芳(1957.11--),男,湖南教育学院毕业, 大学本科学历,一直从事思政法律课程教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行政职务付处长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