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须教有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變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郭旺启荐自《联谊报》2017年7月8日
其他文献
有位参加科考的书生,归途中避雨一家房檐下。房屋的主人是位老者,见书生身形消瘦,单薄的衣服已被雨水打湿,便请他进屋,让老伴儿煮山芋给书生吃。书生连吃两碗,笑言:“将来不会忘记您老的芋头之恩。”  十几年后,书生进身丞相,偶然间吃了厨师煮的芋头,想起那位老人,觉得没有之前吃过的香。便派人寻访老两口,用车子把他们接到京城。丞相见到老人,说:“您老的恩情我没齿难忘,您夫人煮的芋头又香又甜,烦请她再给我煮一
期刊
这件事,我听到后很受觸动。说的是这名千万富翁,每天早上只吃两元钱油饼,中午如果吃一碗8元钱的炸酱面,便会认为奢侈,晚上则就着咸菜喝玉米粥——粮食店数玉米碎粒最便宜了,两元一斤。快七十岁的人了,留着这么多钱不享受,省吃俭用的,身体垮了怎么办?再说,大家留着钱不肯消费,经济也拉不动的。  说话人长叹一口气,直接说答案:“学区房!”  这下明白了,原来千万富翁也就是个退休金三千多元的普通居民,只是他住的
期刊
孙犁念中学时,曾认真啃过章太炎的《国故论衡》。孙犁认为,如果不是时局影响和特定性格,章氏若一生从事书斋工作,那么其学术成就会更高。  然而,因性格使然,章太炎好谈政治,好作幻想大言,但多不切实际。因此,章氏在中国近代政治领域名望虽高,却无甚实绩。即使到了晚年,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他仍不甘寂寞,常发通电表示政治见解。  孙犁认为,章氏实际上只是以学术文章见长。章氏为文,好骂人,常让人吃不消。但孙犁指出
期刊
大凡贪官,总有一套自欺欺人的“理由”。“开发商吃肉,我跟着喝汤”,则是不少贪官落马的贪腐“理由”之一,也是他们内心失衡后的自我补偿。  海南省文昌市原副市长符涛生就是这种贪腐逻辑的信奉者,结果成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典型。  他落马后说:“开发商们个个腰缠万贯,一个工程赚的钱够他们享用很多年。这些工程是我帮他们拿到的,他们发财吃肉时,自己跟着喝些汤也在情理之中……”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
期刊
央广网消息,“状元笔记”“学霸手写笔记”正成为网购热卖商品,商家宣称“本商品适合全国各省市”。敢吹这样的牛,得有多无知。  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态度和经验也许值得学习,但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对自己学力的判断、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能“知己”。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往往有些个人特质,有人记忆力强、有人思辨能力强、有人善于举一反三、有人长于见微知著、有人习惯于查漏补缺;路径也不尽相同,有人以
期刊
认识一喜好旅游的人,体魄强健,爬遍了天南海北的山,赏遍了全国各地的水。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心灵是被清泉涤荡过的,与我们这些闭守在家不近山水的人无法共通。我一度也曾钦佩于他。  偶尔一次向他感慨,说他有欧洲人的心境,舍得将收入的三分之一拿来作为旅行费用,不似我们这些柴米油盐之人,被起伏的物价撕咬着,始终挣脱不掉物质羁绊。不想他却神秘一笑道出天机,像他这样喜欢出行的人,当然要有一些省钱的秘诀,否则挣再多
期刊
有一位大二的学生写信给我,说他学了自己不喜欢的金融专业,想要退学重新高考,学摄影,将来当一个私家摄影师。但他的家人认为金融赚钱而摄影只会砸钱,不让他退学。他在信中问我:“那我的梦想怎么办?梦想不应该比成功和金钱都重要吗?”  最近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想来你也听说过。上演之前我聽了许多恶评,说一个父亲强行把自己未竟的摔跤梦安在女儿们头上,逼她们训练,最后获得世界冠军,可是,不是自己喜
期刊
前不久,1978年河南省高考状元刘震云,回到北大,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毕业生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們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赢得了多次掌声。  无疑,台下坐的都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未来的“知识分子”,刘震云的寄语,可谓意味深长。刘震云所说的“笨人”到底是指什么?他讲了两个亲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他的外祖母,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是,割麦子的
期刊
在现代社会,旷野越来越罕见。一幢幢高楼大厦在原本的旷野拔地而起。人们在高楼之间穿梭,远望难穿壁,四周都是墻。“时间的无涯的旷野”,那种空旷无垠的洪荒之感,人们只有借助诗文去想象了。但诸如“神与物游”“视通万里”之精神的大自由,却无法想象了——我们的精神空间被一个个格子间和鸽子笼凌迟了。  甜与腐  坏了的水果,将腐烂处挖去,剩下的部分会比好水果还甜。但是没人会为那几口甜,去买烂水果;因为吃不好,是
期刊
鄙人经过多年的细心观察、精心琢磨、潜心研究、耐心期待,终于在近日独创发明成功一门新的学问:“宰学。”其核心内容是指各种商贩及不法之徒用狡诈的手段,让顾客和用户在经济上受到损害的学问。再通俗一点讲,就是能让聪明的人或二虎八叽的半傻子都乐于受骗上当的学问。“宰学”的涉及面很广,诸如种种传销活动,以及网络诈骗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列。  在下之所以敢自称“宰学”是一门学问,定然有这门学问的根由说道,不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