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内观法和叙事疗法,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都以助人自助为原则,以对自身或事件的重新认知为手段进行治疗。不同之处:咨询师的角色不同,对语言和思维的侧重不同。
关键词:内观法;叙事疗法;比较
现在,各种疗法的出现使得心理咨询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丰富起来,各种疗法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流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一、什么是内观法?
内观法是由日本的吉本伊信创立,内观疗法是通过内省或反省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中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进而达到发现自我、洞察自我、再抱有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
内观法的原理是:通过回顾和检讨自己历来在人际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彻底反省,“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什么麻烦’的三个提问形式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内观,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自己的观察。观察比较自己对他人的问题,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自我洞察和自我分析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身不足。通过内观,产生愧疚感,罪恶感,重新体认生活中的爱。从而建立自己与家庭、自己与他人的连带感和责任感等,提高个体的自控能力。
集中内观疗法具有保护性的治疗构造和技法,对于自我比较脆弱的患者也能给予关怀式的心理援助,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的心理疗法。
内观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的是个体从内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一个内部自行成长的过程。
二、什么是叙事疗法?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它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用“问题外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述说时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从而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三、内观法与叙事疗法的相同之处
显然,两种疗法的相同之处很少,但我认为,越是差异的事物就越应该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寻找二者的同质。所以,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1.二者都建立在助人自助的基础之上
内观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反省,要求来访者完全放弃任何活动,遵守咨询师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从回忆中体验各种感受,形成罪恶感,从而学会感恩。这是来访者自身的成长过程,由自己帮助自己重新认知。咨询师协调整个治疗过程,使它变成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在叙事疗法过程中,咨询师也起到了一个帮助来访者成长的作用。通过来访者本人对故事的叙说,引导其找到正确的方案,但这绝不以为着就是给来访者制定具体的步骤,也不是直接给访者提出建议,而是通过咨询师的引导使来访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两种疗法其实都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2.都以重新认知为手段
前文已指出内观法其实是让来访者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回忆各个阶段的人物和事件,从而产生“悔过的情感”和“感恩的情感”,不断推动来访者更新自己的认知,获得与客观事物相符的合理认知。
叙事疗法是由咨询师找出被来访者所遗漏的片段或不被来访者所觉察的部分,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这样以来,内观法和叙事疗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不附加任何外在事物的前提下改变来访者的认知,从而完成治疗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将,我认为两种疗法都可以归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 四、内观法与叙事疗法的不同之处
内观法和叙事疗法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适应症状和适应对象等等,本文侧重介绍二者在形式和手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形式不同
内观法要求严格,完全遵循设定模式进行治疗。内观疗法主要是围绕三个主题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复进行回忆,即“别人为自己所做的”,“自己给别人的回报”,“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经历分成若干年龄段,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以周围的人为对象,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观察,整个集中内观的过程为七天。
而叙事疗法的形式很多样化,不需要对内容进行设置。由来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为主轴进行故事叙说,咨询师则帮助来访者找出被遗漏的问题,使得那些被淡化或遗忘的积极方面得以彰显,从而形成有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叙事疗法有很多种形式,一般分为:面谈、阅读、写作(写文章,日记,博客,BBS)等。
2.咨询师角色不同
在内观过程中,可以说来访者只能与面试者进行交流。整个疗法当中,要求的是来访者的自省能力。咨询师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也可以说是一个记录者或助手的角色。
在叙事疗法中,咨询师负责引导来访者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来访者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整个过程中,咨询师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这也正是与内观法的不同之处,内观法中咨询师的任务比较刻板,而叙事疗法中咨询师就像一盏明灯或一柄手杖,随时为来访者指路。
3.咨询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在内观疗法中,侧重的是来访者的回忆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形成来访者的罪恶感和责任感,即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通过来访者的思维认知和在回忆中对于各种情感的体验改变来访者对事物或事件的看法。
叙事疗法作为一种新颖的疗法,是建立在后现代思想对语言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语音除了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之外,还有其本事的终极价值,最典型的一种论断就是: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在叙事疗法中,侧重的是对语言的使用,从语言中发现有用的资源。
内观法侧重的是思维,而叙事疗法侧重的是语言。
五、小结
本文比较了内观法和叙事疗法的同异,虽然两种疗法在整体上存在很多不同,但笔者认为,其实各种疗法和各个流派都有他们的相通之处,能找到这些共通之处其实也是对疗法的一种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让心灵更美丽—对“内观疗法”理念的认识医学[J].2005,17(6):366-367.
[2]黄辛隐.内观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0.
[3]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魏源.结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2004(4).
[5]方必基,张樱撄,童辉杰.叙事疗法述评[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1) .
作者简介:郝红艳,女,籍贯:河北藁城,出生日期:1981年11月11日,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专业:心理学硕士, 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内观法;叙事疗法;比较
现在,各种疗法的出现使得心理咨询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丰富起来,各种疗法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流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一、什么是内观法?
内观法是由日本的吉本伊信创立,内观疗法是通过内省或反省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中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进而达到发现自我、洞察自我、再抱有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
内观法的原理是:通过回顾和检讨自己历来在人际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彻底反省,“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什么麻烦’的三个提问形式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内观,从本质上讲,就是对自己的观察。观察比较自己对他人的问题,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自我洞察和自我分析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身不足。通过内观,产生愧疚感,罪恶感,重新体认生活中的爱。从而建立自己与家庭、自己与他人的连带感和责任感等,提高个体的自控能力。
集中内观疗法具有保护性的治疗构造和技法,对于自我比较脆弱的患者也能给予关怀式的心理援助,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的心理疗法。
内观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的是个体从内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一个内部自行成长的过程。
二、什么是叙事疗法?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它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用“问题外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述说时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从而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三、内观法与叙事疗法的相同之处
显然,两种疗法的相同之处很少,但我认为,越是差异的事物就越应该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寻找二者的同质。所以,我总结出以下两点:
1.二者都建立在助人自助的基础之上
内观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反省,要求来访者完全放弃任何活动,遵守咨询师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从回忆中体验各种感受,形成罪恶感,从而学会感恩。这是来访者自身的成长过程,由自己帮助自己重新认知。咨询师协调整个治疗过程,使它变成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在叙事疗法过程中,咨询师也起到了一个帮助来访者成长的作用。通过来访者本人对故事的叙说,引导其找到正确的方案,但这绝不以为着就是给来访者制定具体的步骤,也不是直接给访者提出建议,而是通过咨询师的引导使来访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两种疗法其实都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2.都以重新认知为手段
前文已指出内观法其实是让来访者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回忆各个阶段的人物和事件,从而产生“悔过的情感”和“感恩的情感”,不断推动来访者更新自己的认知,获得与客观事物相符的合理认知。
叙事疗法是由咨询师找出被来访者所遗漏的片段或不被来访者所觉察的部分,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这样以来,内观法和叙事疗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不附加任何外在事物的前提下改变来访者的认知,从而完成治疗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将,我认为两种疗法都可以归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 四、内观法与叙事疗法的不同之处
内观法和叙事疗法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适应症状和适应对象等等,本文侧重介绍二者在形式和手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形式不同
内观法要求严格,完全遵循设定模式进行治疗。内观疗法主要是围绕三个主题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复进行回忆,即“别人为自己所做的”,“自己给别人的回报”,“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经历分成若干年龄段,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以周围的人为对象,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观察,整个集中内观的过程为七天。
而叙事疗法的形式很多样化,不需要对内容进行设置。由来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为主轴进行故事叙说,咨询师则帮助来访者找出被遗漏的问题,使得那些被淡化或遗忘的积极方面得以彰显,从而形成有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叙事疗法有很多种形式,一般分为:面谈、阅读、写作(写文章,日记,博客,BBS)等。
2.咨询师角色不同
在内观过程中,可以说来访者只能与面试者进行交流。整个疗法当中,要求的是来访者的自省能力。咨询师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也可以说是一个记录者或助手的角色。
在叙事疗法中,咨询师负责引导来访者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来访者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整个过程中,咨询师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这也正是与内观法的不同之处,内观法中咨询师的任务比较刻板,而叙事疗法中咨询师就像一盏明灯或一柄手杖,随时为来访者指路。
3.咨询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在内观疗法中,侧重的是来访者的回忆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形成来访者的罪恶感和责任感,即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通过来访者的思维认知和在回忆中对于各种情感的体验改变来访者对事物或事件的看法。
叙事疗法作为一种新颖的疗法,是建立在后现代思想对语言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语音除了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之外,还有其本事的终极价值,最典型的一种论断就是: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在叙事疗法中,侧重的是对语言的使用,从语言中发现有用的资源。
内观法侧重的是思维,而叙事疗法侧重的是语言。
五、小结
本文比较了内观法和叙事疗法的同异,虽然两种疗法在整体上存在很多不同,但笔者认为,其实各种疗法和各个流派都有他们的相通之处,能找到这些共通之处其实也是对疗法的一种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让心灵更美丽—对“内观疗法”理念的认识医学[J].2005,17(6):366-367.
[2]黄辛隐.内观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0.
[3]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魏源.结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2004(4).
[5]方必基,张樱撄,童辉杰.叙事疗法述评[J].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1) .
作者简介:郝红艳,女,籍贯:河北藁城,出生日期:1981年11月11日,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专业:心理学硕士, 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