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目前主要是讲读课。由于课的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作品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以检查课外阅读为目的的阅读作品报告课、写作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口语交际课、说话课、演讲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以发展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等。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对小学生能否上好探究课?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而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语文探究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这里谈的自由不是随意的乱想,而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教师把着手教的“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当然,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以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读写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5)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一方面是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而主要的是提高语文的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搜集资料
1、必须掌握资料。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如何认识书本资料?学生要做选择资料的练习,关键是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资料,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选资料,不能找一堆没有多少用处的资料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学生指出该课题应到什么地方去找资料,切忌由教师或书本提供答案性的资料。作为资料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
(四)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报告。总之,探究课的全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三、探究课的教学要求
探究课主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研究,但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指导。
1、探究课一般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一学期进行一到二次即可,可以和作文课结合起来。开始时,一学期做一次,教师要多给与一些指导,使其成功,感到有收获,增强信心,提高探究兴趣,为以后的探究课打下基础。当学生做过一、二次后,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切忌抄现成材料。
2、教师要出好研究题目。提倡学生自己拟题,但开始时教师必须提供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第一,题目要小型多样,难易程度可以不同;第二,学生选题时要适当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使学生选的题目适合自己的能力。
3、探究课要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上。要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必须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活动起来,每一步都要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指导的是活动过程。
4、在时间上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安排适当的课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但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去指导。大量的研究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在空间上校内、校外相结合。
5、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必要时给予指导,或提出问题,或提供资料,或指导方法,或修改报告等。
6、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积累资料,如剪报,记读书笔记,记书报索引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提出研究课题。
凡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探究课的指导,不是只凭会教教科书能完成的,还要平时多读书,多读报章杂志,遇到有关材料要随时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对小学生能否上好探究课?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而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语文探究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这里谈的自由不是随意的乱想,而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教师把着手教的“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当然,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以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读写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5)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一方面是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而主要的是提高语文的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搜集资料
1、必须掌握资料。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如何认识书本资料?学生要做选择资料的练习,关键是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资料,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选资料,不能找一堆没有多少用处的资料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学生指出该课题应到什么地方去找资料,切忌由教师或书本提供答案性的资料。作为资料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
(四)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报告。总之,探究课的全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三、探究课的教学要求
探究课主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研究,但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指导。
1、探究课一般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一学期进行一到二次即可,可以和作文课结合起来。开始时,一学期做一次,教师要多给与一些指导,使其成功,感到有收获,增强信心,提高探究兴趣,为以后的探究课打下基础。当学生做过一、二次后,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切忌抄现成材料。
2、教师要出好研究题目。提倡学生自己拟题,但开始时教师必须提供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第一,题目要小型多样,难易程度可以不同;第二,学生选题时要适当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使学生选的题目适合自己的能力。
3、探究课要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上。要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必须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活动起来,每一步都要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指导的是活动过程。
4、在时间上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安排适当的课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但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去指导。大量的研究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在空间上校内、校外相结合。
5、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必要时给予指导,或提出问题,或提供资料,或指导方法,或修改报告等。
6、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积累资料,如剪报,记读书笔记,记书报索引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提出研究课题。
凡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探究课的指导,不是只凭会教教科书能完成的,还要平时多读书,多读报章杂志,遇到有关材料要随时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