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愛是什麼?愛是恒久忍耐和恩慈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他一切行為的核心與準繩感恩在心,他呼吸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賜銘記每一天上天賦予的責任完成每一天的任務内含憐憫的他一心追逐幫助他人,完滿自己
天恩给予新生信仰唤醒責任
有人說:“這個世界有時候很壞,命運不公,社會殘酷,生活艱難,時不時充滿無力感……”這些大多是針對成年人的,而李日誠先生還未出生時,便已經承受了這些。他的家庭很貧窮,在他還未出生時,他的父母、爺爺以及哥哥姐姐共六人擠在一間五十平方呎的小屋子裹,他的意外到來,給這個家庭增添的不是喜悦,而是不能承受的負擔,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他的母親曾試圖將他打掉,也許是上天的憐憫,又或者是上天賦予了他任務,他在歷經了打胎之後,僥幸存活。七個月的時候,他早產出生,幾乎所有見過他的人都斷言他活不了,當兩天過去,眾人在知道他依然活着的時候,紛紛表示驚訝。就這樣,他艱難地在世間活着,或許是上天的恩賜,讓他有了生命。
年少時,他曾因自己被母親不公平對待、視為負累而傷心難過,隨着年龄漸長,這份傷心難過漸漸淡了,有了包容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對上天的感恩,李日誠先生心想:“對於上帝來說,留下我的生命,是賦予了我的使命,我要完成這項使命。”
小學時,他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因而產生了信仰,他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這給了他無限力量,讓他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之後他畢業於神學院,這信仰唤醒了他心中最根本的善意與責任,明白了人生一世,最不可磨滅的是對父母的孝道,在之後的三十多年歲月中,他將父母接到自己家,赡養他們,照顧他們,好好地盡了一份為人子的責任。
慈愛點燃善意生命影響生命
李日誠先生是在他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信仰基督教的,生活的貧困並未磨滅他對生活的憧憬,他曾一邊工作一邊讀夜校,為了生活曾從事過許多工作,酒樓小工、工廠小工,在宗教機構做童工等,他一邊努力謀生,一邊感受着社會的善意,並為之感動。
“早年,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女傳教士,她是一位很有愛心的人,願意將自己所有好的東西都拿出來給需要的人。有一次,一個人敲開她的門,向她求助,說肚子很餓,還發着燒,她拿出麵包,將外面那层皮剥掉,將最好的麵包心給了那個人,自己吃着麵包皮。她在香港居住的日子,每一個去敲她門的人都不會空手而回。”李日誠先生說。那是一種毫無保留的善意,讓人動容。
而他自己曾經的一次經歷,再次讓他感受到人世間的善意。李日誠先生患有較為嚴重鼻竇炎,常由此引發頭疼、喉嚨不舒服,他曾求助過許多醫生,效果並不明顯。後來,他經人介紹去一家診所看病。要在平時,這位醫生的收費不低,但是那次卻未收分文,並在為其診斷之後送到一家私人醫院,進行免費的手術治療。從這件事上,李日誠先生一直心懷感恩,他說:“雖然自己並不富裕,但是卻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造就是我一生的財富。”
銘記他人給予的恩情,1981年神學院畢業之後,1983年,李日誠先生成為一位牧師,被派往屯門工作兩年多,後被派至現在的服務點,至今三十多年。
以生命影響生命,感恩上帝的恩賜,他用一顆恩典的心傳遞着正能量,用心感悟真與善。他每一天都對人生充滿新的盼望,他活得最有活力、最有衝勁。在他心中,自己曾經受到過他人的幫助,也應該將這份善意延續下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行公義好憐憫傳福音育社群
李日誠先生介紹,香港路德會承襲美國路德會,1913年差派宜教士到中國傳教,進行福音工作。1949年,美國宜教士陸續返國,途徑香港時,看到難民處處,生活貧困,無依無靠,於是其中四個宜教士留在了香港,在香港開展福音與救濟工作,組成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起初,宜教士在香港的主要工作是服務難民,其後,在街頭佈道、醫院探訪、開辦主日學等活動傳揚福音。”李日誠先生介紹說。1953年,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開辦了第一所中學,自六十年代起,陸續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兒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
1977年,香港方面已經積攒下服務的經驗,這一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係。自此之後,香港路德會繼續發展佈道、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建立堂會及佈道所,開辦新校及社會服務單位。至今,香港路德會有會友逾一萬二千人,堂會三十三間,佈道所八間;中小學及幼兒園五十餘間、特殊學校(聾啞、智障學校)兩間,教職員千餘人,學生二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四十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服務群體包括長者、小孩、青年、懲教人員等,服務範圍遍及香港十八個區。李日誠先生現為香港路德會第一副會長兼基督教教育委員會主席,並為十多家幼兒園校監。
教會的工作是他生活中的主綫,他亦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在了教會的工作中,每每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心生不忍,覺得有人上前拉對方一把,給予一點關懷與幫助,實踐基督“愛鄰合”的教導。很多時候,他會遇到生活十分困頓的學生,學生的家人依靠領取政府津貼生活,進入他們的學校,他們會給予關懷,幫助他們成才。“看到學生們成才,我們會很開心。”李日誠先生由衷地說。
心懷感恩與傳遞福音的初衷,他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三十多年如一日服務於其中。
心懷家國大義服務完滿人生
李日誠先生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公民,他能夠為社會做的,就是盡己之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一點事,幫助那些需要的人,以一顆寬容、尊重、肯定的心履行一份公民的責任,一份作為中國人的責任。
在管理、服務學校時,他倡導每一個辦學團體都應該有培養學生愛國的責任,從小教會學生們如何成為一個中國人,為何要承認自己的國家,告訴他們何為公民的責任,對自己的國家應該負有什麽責任。
仍記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刻,看着在香港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李日誠先生突然變得激動和興奮,“那時,我終於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中國人,香港屬於中國,我很滿足,很自豪。”至今回憶起來,他仍激動不已。他真切地感覺到香港自回歸的二十年來,如同一個孩子有了祖國母親的呵護,不再如浮萍般無根無依,自生自減,對祖國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每一位香港人都應該心存感恩。李日誠先生常定時帶領大家為社會、為祖國禱告,希望所有人平安一生。行走在服務的道路上,他心懷家國大義,愛所有的人。
愛是什麽?李日誠先生給出的解釋是,愛是恒久忍耐。這亦是他服務的信條,他說:“上帝委派我們來工作,不是簡單的事情,要依靠,要等待,而做任何事情都不一定一帆風順,有人認同,自然有人指責,以忍耐與包容的心傳遞福音,這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將自己的整顆心放置於服務中,視服務為他最大的愛好,感受着服務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收獲着豐富、完滿的人生。
天恩给予新生信仰唤醒責任
有人說:“這個世界有時候很壞,命運不公,社會殘酷,生活艱難,時不時充滿無力感……”這些大多是針對成年人的,而李日誠先生還未出生時,便已經承受了這些。他的家庭很貧窮,在他還未出生時,他的父母、爺爺以及哥哥姐姐共六人擠在一間五十平方呎的小屋子裹,他的意外到來,給這個家庭增添的不是喜悦,而是不能承受的負擔,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他的母親曾試圖將他打掉,也許是上天的憐憫,又或者是上天賦予了他任務,他在歷經了打胎之後,僥幸存活。七個月的時候,他早產出生,幾乎所有見過他的人都斷言他活不了,當兩天過去,眾人在知道他依然活着的時候,紛紛表示驚訝。就這樣,他艱難地在世間活着,或許是上天的恩賜,讓他有了生命。
年少時,他曾因自己被母親不公平對待、視為負累而傷心難過,隨着年龄漸長,這份傷心難過漸漸淡了,有了包容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對上天的感恩,李日誠先生心想:“對於上帝來說,留下我的生命,是賦予了我的使命,我要完成這項使命。”
小學時,他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因而產生了信仰,他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這給了他無限力量,讓他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之後他畢業於神學院,這信仰唤醒了他心中最根本的善意與責任,明白了人生一世,最不可磨滅的是對父母的孝道,在之後的三十多年歲月中,他將父母接到自己家,赡養他們,照顧他們,好好地盡了一份為人子的責任。
慈愛點燃善意生命影響生命
李日誠先生是在他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信仰基督教的,生活的貧困並未磨滅他對生活的憧憬,他曾一邊工作一邊讀夜校,為了生活曾從事過許多工作,酒樓小工、工廠小工,在宗教機構做童工等,他一邊努力謀生,一邊感受着社會的善意,並為之感動。
“早年,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女傳教士,她是一位很有愛心的人,願意將自己所有好的東西都拿出來給需要的人。有一次,一個人敲開她的門,向她求助,說肚子很餓,還發着燒,她拿出麵包,將外面那层皮剥掉,將最好的麵包心給了那個人,自己吃着麵包皮。她在香港居住的日子,每一個去敲她門的人都不會空手而回。”李日誠先生說。那是一種毫無保留的善意,讓人動容。
而他自己曾經的一次經歷,再次讓他感受到人世間的善意。李日誠先生患有較為嚴重鼻竇炎,常由此引發頭疼、喉嚨不舒服,他曾求助過許多醫生,效果並不明顯。後來,他經人介紹去一家診所看病。要在平時,這位醫生的收費不低,但是那次卻未收分文,並在為其診斷之後送到一家私人醫院,進行免費的手術治療。從這件事上,李日誠先生一直心懷感恩,他說:“雖然自己並不富裕,但是卻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造就是我一生的財富。”
銘記他人給予的恩情,1981年神學院畢業之後,1983年,李日誠先生成為一位牧師,被派往屯門工作兩年多,後被派至現在的服務點,至今三十多年。
以生命影響生命,感恩上帝的恩賜,他用一顆恩典的心傳遞着正能量,用心感悟真與善。他每一天都對人生充滿新的盼望,他活得最有活力、最有衝勁。在他心中,自己曾經受到過他人的幫助,也應該將這份善意延續下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行公義好憐憫傳福音育社群
李日誠先生介紹,香港路德會承襲美國路德會,1913年差派宜教士到中國傳教,進行福音工作。1949年,美國宜教士陸續返國,途徑香港時,看到難民處處,生活貧困,無依無靠,於是其中四個宜教士留在了香港,在香港開展福音與救濟工作,組成日後的“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起初,宜教士在香港的主要工作是服務難民,其後,在街頭佈道、醫院探訪、開辦主日學等活動傳揚福音。”李日誠先生介紹說。1953年,美國路德會香港分會開辦了第一所中學,自六十年代起,陸續開辦多間中、小學及幼兒園,向學生提供基督化的全人教育。
1977年,香港方面已經積攒下服務的經驗,這一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立,與美國路德會建立夥伴教會關係。自此之後,香港路德會繼續發展佈道、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建立堂會及佈道所,開辦新校及社會服務單位。至今,香港路德會有會友逾一萬二千人,堂會三十三間,佈道所八間;中小學及幼兒園五十餘間、特殊學校(聾啞、智障學校)兩間,教職員千餘人,學生二萬多人;並有社會服務單位四十多個;另設有支援機構九間。服務群體包括長者、小孩、青年、懲教人員等,服務範圍遍及香港十八個區。李日誠先生現為香港路德會第一副會長兼基督教教育委員會主席,並為十多家幼兒園校監。
教會的工作是他生活中的主綫,他亦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在了教會的工作中,每每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心生不忍,覺得有人上前拉對方一把,給予一點關懷與幫助,實踐基督“愛鄰合”的教導。很多時候,他會遇到生活十分困頓的學生,學生的家人依靠領取政府津貼生活,進入他們的學校,他們會給予關懷,幫助他們成才。“看到學生們成才,我們會很開心。”李日誠先生由衷地說。
心懷感恩與傳遞福音的初衷,他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三十多年如一日服務於其中。
心懷家國大義服務完滿人生
李日誠先生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公民,他能夠為社會做的,就是盡己之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一點事,幫助那些需要的人,以一顆寬容、尊重、肯定的心履行一份公民的責任,一份作為中國人的責任。
在管理、服務學校時,他倡導每一個辦學團體都應該有培養學生愛國的責任,從小教會學生們如何成為一個中國人,為何要承認自己的國家,告訴他們何為公民的責任,對自己的國家應該負有什麽責任。
仍記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刻,看着在香港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李日誠先生突然變得激動和興奮,“那時,我終於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中國人,香港屬於中國,我很滿足,很自豪。”至今回憶起來,他仍激動不已。他真切地感覺到香港自回歸的二十年來,如同一個孩子有了祖國母親的呵護,不再如浮萍般無根無依,自生自減,對祖國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每一位香港人都應該心存感恩。李日誠先生常定時帶領大家為社會、為祖國禱告,希望所有人平安一生。行走在服務的道路上,他心懷家國大義,愛所有的人。
愛是什麽?李日誠先生給出的解釋是,愛是恒久忍耐。這亦是他服務的信條,他說:“上帝委派我們來工作,不是簡單的事情,要依靠,要等待,而做任何事情都不一定一帆風順,有人認同,自然有人指責,以忍耐與包容的心傳遞福音,這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將自己的整顆心放置於服務中,視服務為他最大的愛好,感受着服務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收獲着豐富、完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