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绘画作品表现的反传统精神、战后反思精神、主观表达精神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作品的精神情感,引申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中国油画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思考。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近现代艺术界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思潮,是德国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的创新发展。尼采、弗洛伊德等的非理性哲学思想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具有深刻的影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吕佩尔茨、基弗、彭克、巴塞利兹等的艺术作品体现出表现主义精神表达的影响,反传统精神、战后反思精神、主观表达精神贯穿艺术家作品始终。下面对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精神进行具体分析。
一、反传统精神
(一)吕佩尔茨的反传统体现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对传统的重塑与突破。吕佩尔茨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学术讲座上曾说“我一直介意有人说我是传统的,我只是一个传输过去传统文化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搞破坏,破坏经典大师的作品、破坏自己的作品,创作好一幅作品后紧接着就把它破坏掉,然后再创作”(大意)。吕佩尔茨的反传统思想在《阿卡迪亚——圈舞》中有所体现。作品将传统形象与现代共存于同一画面中,其灰色的古典维纳斯形象与彩色的舞蹈裸女形成强烈对比。彩色部分圈舞裸女图式来自具有现代文明烙印马蒂斯的《舞蹈》。经典的同构是吕佩尔茨对传统反叛的体现,隐喻着传统艺术的过去和现当代艺术光辉的到来。吕佩尔茨以经典同构的方式宣言现当代艺术的崛起,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传统的反叛宣言除吕佩尔茨外,巴塞利兹也有所表达。
(二)巴塞利兹的“倒置”反叛
关于学习传统与经典的问题,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巴塞利兹早期的作品深深囿于传统,他于1962年创作《落空的长夜》,1965年创作《反叛》,画面虽然充满“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与野蛮气息,但始终表现出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直至20世纪60年代,受反传统艺术家的影响,巴塞利兹开始对绘画中的传统问题重新进行反思。而后创作的“倒置的形象”系列艺术作品,以这种倒置的方式宣誓他的独特与个性以及对传统的反叛。例如,巴塞利兹于1979年创作《厨房椅子上的裸女》,人物形象以上下倒置的方式呈现,色彩背景采用自由、粗犷的白色线条刻画形象。人物朝向违背了“地球引力”的自然法则,这种“颠倒”的形象是巴塞利兹的艺术异于其他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标志,其以此宣言不再囿于传统。巴塞利兹的反传统方式较于吕佩尔茨是更为显著的,他以传统物象的反常规呈现的方式反叛传统,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现当代精神开启了新的方式。
二、战后反思精神
1945年,战败后的德国被占领并受制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此后,德国陷入了最为艰难的民族灾难之中。流亡、饥饿、疾病在德国人身上上演,整个德国处于废墟之中,德国人民内心充满绝望与恐惧。直至1947年启动“马歇尔计划”,德国状况得到改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前后。比起表现主义艺术家所表达的个人生活、病痛带来的悲剧、孤寂,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更多地关注战争、民族、国家。关于历史和战争反思精神,德国新表現主义艺术家中首推的当是基弗,基弗的作品几乎都是灰色的,二战后的死寂、流离是基弗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因而,关于二战的历史占据他艺术创作的始终。
(一)废墟中的作品
希特勒、纳粹、废墟……基弗的成长几乎浸在战争与战后修复中,作为军人后代,“战争”对于他来说更为敏感。基弗的作品几乎都“躺”在废墟上,这与他在废墟中成长起来的经历有关,在创作中,基弗选用隐喻而深刻的材料将战后的“寂静”表现出来。
基弗创作灵感几乎都来源于历史和战争,他早期创作的《起始》中,沉重的铅书“躺”在无垠的荒野上,表现战后遗留下的废墟,画面中无垠的荒野上空无一人,沉重的铅书加上死寂一般的环境给人一种将要窒息的压抑感。基弗认为,所有的真是都是灰色的,基弗的艺术作品以悲剧的形式谱写着关于历史、战争的反思,他所肩负的是对德国历史的再谱写,正面直视德国的历史,警醒战争带来的灾难并进行深刻反省。
(二)吕佩尔茨的“德国主题”
吕佩尔茨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他的“德国主题”阶段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如《头盔》系列,作者没有因为它是纳粹时期的物件而有所忌讳,大尺幅的画面构图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对战后采取回避态度的反击与“抗议”。同时,吕佩尔茨的“德国主题”系列作品体现出他敢于直面历史与战争的态度。吕佩尔茨从来没有回避过战争这一历史问题,而是将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如钢盔、披风、铁锹等搬到自己的画面上来。
无论是基弗还是吕佩尔茨的系列作品,其用意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思历史,他们的作品犹如一本本以图像形式呈现的史书,通过对历史的谱写来警醒并告诫后人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呼吁和平。
三、主观表达精神
表达内在情感的主张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表现主义的继承。处在这个特殊时代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彭克、吕佩尔茨从描摹自然回归到内在精神的表达,关注人自身,以纯粹质朴的色彩表现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进而传达内在情感。彭克、吕佩尔茨摒弃对客观物象的再模仿,认为精神情感才是唯一的真实,画面总以无规则、表现的方式呈现出艺术家的情愫。
(一)彭克的艺术主张
精神性的表达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核心推动力。彭克的艺术创作思想是挖掘具有精神性的图像意义,精神性成为彭克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彭克的艺术注重表达艺术家自身精神述求,他以一种夸张变形的“火柴人”形象传达自身的不安与孤独的情绪。相较于吕佩尔茨,彭克对东、西德分裂的体会是更强烈的。其参与过由东德至西德的“逃离”,因而对于东、西德的分裂的不满情绪相较高涨,经历过战败、分裂的创伤后,彭克将这份独特的情感保存在他的系列作品中。
具有代表性的“火柴人”人物造型是彭克对原始艺术的借鉴,在彭克的理念中,现代人与原始人的精神形态是相似的,而现代人情感的束缚、人性的禁锢只有在绘画中才得以解放。彭克将原始艺术中借鉴而来的人物造型和色彩与当下的社会状态相结合,以这种疏离的方式将内在精神在绘画作品中表达出来,以此宣泄自身的情感。彭克作品所体现出的自由,是情感赋予彭克作品强大的内在力量。
(二)尼采美学思想下的“酒神颂歌”
“酒神颂歌”主题的艺术作品是吕佩尔茨在尼采美学思想下的诠释与表达。尼采的美学思想是非理性的,尼采认为人生本是悲剧,艺术可以将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而艺术作品应该是酒神精神状态下创造的产物。
“酒神颂歌”系列作品是吕佩尔茨艺术作品创作主张的呈现,即绘画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宣泄。创作于1964年的《酒神颂歌》呈现出整体感观左圆右方的面部形象,画面以棕黄色调为主,面部器官和肌肉都以三角形形状组成,自由的笔触展现出吕佩尔茨一种酒神精神般的迷狂冲动状态下的即兴创作,是艺术家在本体思考的基础上直击自身内在精神的体现。
四、结语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产物。绘画最主要的是“精神”的呈现,通过对传统的“反叛”,追求新的、现当代的表现手法,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现当代精神开启了新的方式。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反传统精神、战后反思精神、主观表达精神值得中国艺术家学习和借鉴。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无论运用怎样的艺术思想及精神情感呈现,其都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根植于德国社会,自始至终都依附于德国本土之上。作为中国新生代艺术家,中国油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是发展之根本,正如吕佩尔茨说的:“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基于这个起点来进行艺术创作,才能将本民族的艺术与文化推向国际,也就是所谓的让艺术走向国际,而不是艺术国际化。”
(济南大学)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近现代艺术界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思潮,是德国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的创新发展。尼采、弗洛伊德等的非理性哲学思想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具有深刻的影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吕佩尔茨、基弗、彭克、巴塞利兹等的艺术作品体现出表现主义精神表达的影响,反传统精神、战后反思精神、主观表达精神贯穿艺术家作品始终。下面对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精神进行具体分析。
一、反传统精神
(一)吕佩尔茨的反传统体现
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对传统的重塑与突破。吕佩尔茨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学术讲座上曾说“我一直介意有人说我是传统的,我只是一个传输过去传统文化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搞破坏,破坏经典大师的作品、破坏自己的作品,创作好一幅作品后紧接着就把它破坏掉,然后再创作”(大意)。吕佩尔茨的反传统思想在《阿卡迪亚——圈舞》中有所体现。作品将传统形象与现代共存于同一画面中,其灰色的古典维纳斯形象与彩色的舞蹈裸女形成强烈对比。彩色部分圈舞裸女图式来自具有现代文明烙印马蒂斯的《舞蹈》。经典的同构是吕佩尔茨对传统反叛的体现,隐喻着传统艺术的过去和现当代艺术光辉的到来。吕佩尔茨以经典同构的方式宣言现当代艺术的崛起,而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传统的反叛宣言除吕佩尔茨外,巴塞利兹也有所表达。
(二)巴塞利兹的“倒置”反叛
关于学习传统与经典的问题,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巴塞利兹早期的作品深深囿于传统,他于1962年创作《落空的长夜》,1965年创作《反叛》,画面虽然充满“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与野蛮气息,但始终表现出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直至20世纪60年代,受反传统艺术家的影响,巴塞利兹开始对绘画中的传统问题重新进行反思。而后创作的“倒置的形象”系列艺术作品,以这种倒置的方式宣誓他的独特与个性以及对传统的反叛。例如,巴塞利兹于1979年创作《厨房椅子上的裸女》,人物形象以上下倒置的方式呈现,色彩背景采用自由、粗犷的白色线条刻画形象。人物朝向违背了“地球引力”的自然法则,这种“颠倒”的形象是巴塞利兹的艺术异于其他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标志,其以此宣言不再囿于传统。巴塞利兹的反传统方式较于吕佩尔茨是更为显著的,他以传统物象的反常规呈现的方式反叛传统,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现当代精神开启了新的方式。
二、战后反思精神
1945年,战败后的德国被占领并受制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此后,德国陷入了最为艰难的民族灾难之中。流亡、饥饿、疾病在德国人身上上演,整个德国处于废墟之中,德国人民内心充满绝望与恐惧。直至1947年启动“马歇尔计划”,德国状况得到改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前后。比起表现主义艺术家所表达的个人生活、病痛带来的悲剧、孤寂,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更多地关注战争、民族、国家。关于历史和战争反思精神,德国新表現主义艺术家中首推的当是基弗,基弗的作品几乎都是灰色的,二战后的死寂、流离是基弗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因而,关于二战的历史占据他艺术创作的始终。
(一)废墟中的作品
希特勒、纳粹、废墟……基弗的成长几乎浸在战争与战后修复中,作为军人后代,“战争”对于他来说更为敏感。基弗的作品几乎都“躺”在废墟上,这与他在废墟中成长起来的经历有关,在创作中,基弗选用隐喻而深刻的材料将战后的“寂静”表现出来。
基弗创作灵感几乎都来源于历史和战争,他早期创作的《起始》中,沉重的铅书“躺”在无垠的荒野上,表现战后遗留下的废墟,画面中无垠的荒野上空无一人,沉重的铅书加上死寂一般的环境给人一种将要窒息的压抑感。基弗认为,所有的真是都是灰色的,基弗的艺术作品以悲剧的形式谱写着关于历史、战争的反思,他所肩负的是对德国历史的再谱写,正面直视德国的历史,警醒战争带来的灾难并进行深刻反省。
(二)吕佩尔茨的“德国主题”
吕佩尔茨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他的“德国主题”阶段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如《头盔》系列,作者没有因为它是纳粹时期的物件而有所忌讳,大尺幅的画面构图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对战后采取回避态度的反击与“抗议”。同时,吕佩尔茨的“德国主题”系列作品体现出他敢于直面历史与战争的态度。吕佩尔茨从来没有回避过战争这一历史问题,而是将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如钢盔、披风、铁锹等搬到自己的画面上来。
无论是基弗还是吕佩尔茨的系列作品,其用意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思历史,他们的作品犹如一本本以图像形式呈现的史书,通过对历史的谱写来警醒并告诫后人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呼吁和平。
三、主观表达精神
表达内在情感的主张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表现主义的继承。处在这个特殊时代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彭克、吕佩尔茨从描摹自然回归到内在精神的表达,关注人自身,以纯粹质朴的色彩表现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进而传达内在情感。彭克、吕佩尔茨摒弃对客观物象的再模仿,认为精神情感才是唯一的真实,画面总以无规则、表现的方式呈现出艺术家的情愫。
(一)彭克的艺术主张
精神性的表达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核心推动力。彭克的艺术创作思想是挖掘具有精神性的图像意义,精神性成为彭克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彭克的艺术注重表达艺术家自身精神述求,他以一种夸张变形的“火柴人”形象传达自身的不安与孤独的情绪。相较于吕佩尔茨,彭克对东、西德分裂的体会是更强烈的。其参与过由东德至西德的“逃离”,因而对于东、西德的分裂的不满情绪相较高涨,经历过战败、分裂的创伤后,彭克将这份独特的情感保存在他的系列作品中。
具有代表性的“火柴人”人物造型是彭克对原始艺术的借鉴,在彭克的理念中,现代人与原始人的精神形态是相似的,而现代人情感的束缚、人性的禁锢只有在绘画中才得以解放。彭克将原始艺术中借鉴而来的人物造型和色彩与当下的社会状态相结合,以这种疏离的方式将内在精神在绘画作品中表达出来,以此宣泄自身的情感。彭克作品所体现出的自由,是情感赋予彭克作品强大的内在力量。
(二)尼采美学思想下的“酒神颂歌”
“酒神颂歌”主题的艺术作品是吕佩尔茨在尼采美学思想下的诠释与表达。尼采的美学思想是非理性的,尼采认为人生本是悲剧,艺术可以将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而艺术作品应该是酒神精神状态下创造的产物。
“酒神颂歌”系列作品是吕佩尔茨艺术作品创作主张的呈现,即绘画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宣泄。创作于1964年的《酒神颂歌》呈现出整体感观左圆右方的面部形象,画面以棕黄色调为主,面部器官和肌肉都以三角形形状组成,自由的笔触展现出吕佩尔茨一种酒神精神般的迷狂冲动状态下的即兴创作,是艺术家在本体思考的基础上直击自身内在精神的体现。
四、结语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产物。绘画最主要的是“精神”的呈现,通过对传统的“反叛”,追求新的、现当代的表现手法,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现当代精神开启了新的方式。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反传统精神、战后反思精神、主观表达精神值得中国艺术家学习和借鉴。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无论运用怎样的艺术思想及精神情感呈现,其都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根植于德国社会,自始至终都依附于德国本土之上。作为中国新生代艺术家,中国油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是发展之根本,正如吕佩尔茨说的:“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基于这个起点来进行艺术创作,才能将本民族的艺术与文化推向国际,也就是所谓的让艺术走向国际,而不是艺术国际化。”
(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