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歌作为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和最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受幼儿教育的喜爱。电子管风琴又名双排键电子琴,作为当代编曲功能和演奏功能最强大、最适合幼儿教育的乐器,深受作曲者、编曲者和演奏者的青睐。人的成长变化过程可以体现出受教育的过程,而经过长时间沉淀的经典儿歌无疑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角。在流行音乐日益冲击经典儿歌的当下,要想传承经典儿歌,人们势必要寻找新的媒介。本文着重研究利用电子管风琴来实现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以期推动音乐启蒙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儿童艺术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要合理利用电子管风琴来改编儿歌,实现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若想真正在音乐启蒙教育中践行,就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研究经典儿歌作品在新时代的新传承思路。
  一、经典儿歌现状与文化失宠的焦虑
  当代女作曲家谷建芬在《经典永流传》节目中曾说,“音乐是心灵艺术,它不像美术可以视觉,音乐是一个听觉的东西,听觉进入到人的心里,而这个心是通过音乐的沟通,使它进入到更深的灵魂”。毋庸置疑,经典儿歌是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中国教育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现如今,国家日益开放强大,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经典的地位已然被撼动。然而,文化教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成就人的过程,从小熟悉经典文化的人,对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化有一种自然的接受能力与敬畏的精神,能从经典文化中自觉地吸收文化价值,这样的人对于世俗社会有着更加理性的判断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纵观中国近代儿歌发展的百年历史,从20世纪初期起,涌现出许多中西合璧的歌曲,例如,李叔同作词的《送别》采用日本歌曲《旅野》的旋律,这些歌曲被叫作学堂乐歌,这是近代儿歌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涌现出一批抗战色彩的歌曲,如《放牛郎王二小》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儿歌进入了繁荣时期,原创儿歌作品大量涌现,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采蘑菇的小姑娘》《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分钱》《小燕子》等,这些作品纯粹而细腻,没有商业气息,真正为儿童而作,传唱至今,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一批符合时代气息并借鉴西方作曲结构的经典儿歌,如《歌声与微笑》《蜗牛与黄鹂鸟》等,并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旋律优美,耐人寻味,而且非常凸显民族特色;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流行音乐火速繁荣,相反,儿歌的创作却日益减少。现如今,大量的流行音乐作品充斥着人们的耳朵,很多孩子一开口便“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你有没有爱上我”,让作为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笔者细思极恐;而仅存的一些儿歌创作者,写出的儿歌内容大多以成人的口吻和思维对儿童用歌曲的方式进行说教,以儿童的口吻体现童真童趣的儿童歌曲如今的确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占领了听众的耳朵,使儿歌的出镜率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浓厚的商业气息还致使从事儿歌创作的音乐人越来越少。因此,在经典儿歌文化遭到冷落甚至戏说的今天,人们更加应当传承和弘扬经典儿歌,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经典儿歌创造性转換的多向化价值
  一首优秀的儿歌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不仅能启发儿童的表达能力,更能挖掘儿童的节奏感与乐感。老的经典儿歌代表的是过去时代的印记,更是大多数成年人美好的回忆,将这些创造美好回忆的儿歌传唱给下一代,不仅是儿歌的传承,更是爱的传承。对于流行音乐对孩子的影响,笔者认为堵不如疏,与其让孩子断绝与流行音乐的来往,不如将儿歌流行化;与其将经典儿歌放在这个时代沉寂,不如寻找一个流行的媒介,用这个时代的方式,让经典儿歌重生,再次流行于这个时代。
  因而,对经典儿歌进行创造性转换至少具有三方面价值。第一,对国内儿歌创作尤其是对旧时儿歌新时代性的文化传承具有良好的参照和引领作用,有利于儿歌文化的提升和增加评论的深度,具有超前意义。第二,从编曲技术到人文内涵,经典儿歌改编理念及思想对幼儿歌曲在新时代的传播和作品积累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教育中的音乐制作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具体作品的改编,更能使经典儿歌改编后的音乐作品成果成为示范性的活教材。第三,深化经典儿歌改编与创造性转化交叉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儿歌文化、儿歌创作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这有利于促进音乐创作与改编的健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国内当下浮躁的创作态势,为后代留下属于当代的精神文化遗产。
  三、利用电子管风琴对经典儿歌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策略
  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经典儿歌创造性转化是从幼儿身心发展与中国儿歌文化传承角度来考量的。而对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则是基于电子管风琴的多元功能与价值来探索的。
  电子管风琴是一个独立的、集成度极高的音乐生产器,它是如今所有乐器中编曲功能最强大、最节约成本、使用率最高的乐器,它收纳世界各地上百种乐器与打击乐音色,演奏的键盘分为上键盘、下键盘与脚键盘,能同时演奏5~6个旋律声部(若经过音色编辑与多种演奏手法,声部会更多),一台电子管风琴的编辑与演奏功能之强大足以取代一支交响乐队。近年来,随着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电子管风琴专业不再仅仅设置于专业音乐院校,如今,其在一些大专师范院校以及幼儿教育中也逐渐得到发展。电子管风琴对于幼儿音乐的启蒙教育和电子管风琴在音乐改编上的可行性论证已非常成熟。
  儿歌改编有别于其他学科,歌曲改编是一门“瓷器活”,对改编者的各方面能力都是考验。如何利用电子管风琴的优势改编经典儿歌,使其既能充分发挥电子管风琴的特点,又能将经典儿歌巧妙地改编成儿童喜爱的形式,就成为理论回归实践时的最基础问题。笔者以下面几首经典儿歌为例,分析了几种改编的方法。
  (一)电子管风琴脚键盘演奏的活用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中的歌词是关于儿童对手脚动作的认知,将此歌曲改编为电子管风琴演奏作品时,歌词“拍拍手”处可以选用电子管风琴特有的拍手音效,将其编辑在节奏里,并在儿童演奏中加入拍手动作;将“跺跺脚”处编入电子管风琴音效中的脚步声,并编入脚键盘,由演奏者在脚键盘上真实演奏此音效,还原“跺脚”动作,使儿童的参与感、表演兴趣和练琴兴趣都更加强烈。   (二)改编成和声色彩完全颠覆的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儿歌借鉴了西方曲式结构,并加入了些许流行音乐元素,很适合改编成爵士版本,符合活潑好动孩子的天性。例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属于小调,4/4拍的节奏型使得每小节可以编配1~4个和弦,特别适合改编成爵士和声,拓展这首歌曲的审美途径;再如,《泼水歌》画面生动,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因此改编的空间特别大,可以考虑改编成拉丁爵士风格,并可适当地巧妙设计和弦与间奏,使曲子充满诙谐和自由的色彩。
  (三)演奏与演唱形式的多样
  歌词较多、乐句规整且休止较少的曲子可采用电子管风琴重奏的改编形式。重奏意味着乐曲声部由多名演奏者完成,均摊给每个演奏者的演奏内容变少,演奏难度降低,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伴唱和体态律动,这样既能在演奏中延续演唱的价值,又能通过体态律动的动作设计,将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等音乐教学法引入电子管风琴课堂,真正做到电子管风琴重点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荐曲目有《我有一只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等。
  (四)配器升级为专业性强的乐队作品
  旋律性较强但歌词陈旧的曲子,可改编成无词的管弦乐作品。学习电子管风琴的演奏者,在演奏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学习编曲和作曲,正因如此,很多指挥、作曲、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从小学习电子管风琴,有立体演奏思维的人。选取适合的经典儿歌改编成交响乐队作品,并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不仅增强了乐队演奏素养,更是用一个既能编又能弹的全能乐器,从改编到演奏、从理论到实践,“一条龙服务”般解决了经典儿歌改编难题。推荐曲目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此曲歌词唯美并令人伤感,可改编成管乐重奏),《小燕子》(富有春天气息的优美儿歌,可改编成弦乐四重奏),《鲁冰花》(小调作品,改编时在调式上可用大小调切换的手法让作品更加丰满,而且本曲乐句优美、易发展,适合改编成交响乐队作品)。
  要了解儿歌创作,更要了解编曲原理;要了解经典儿歌有价值之处,更要通过改变将其有价值之处发扬并适合时代气息;要懂得电子管风琴演奏与编配,更要懂得儿童启蒙时期的演奏程度与兴趣所向;要寓教于乐,加强互动,抓住经典儿歌的价值精髓,更要发扬电子管风琴的独特功能与演奏魅力。这样的改编,操作性较强,极具个性化特征;这样的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结合传统配器与现代作曲思维,将经典儿歌移植于电子管风琴上并稍加改编,其带来的效果着实引人入胜。
  四、结语
  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无数灿烂文化都是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要善于推陈出新,适当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就能建设好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是教育的使命,个人的成长与造就亦是教育的使命。研究经典儿歌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一面展现中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最高音乐成就和智慧的镜子,这面镜子足以回望过去、照见未来。《礼记·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儿歌可以促进幼儿养成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典儿歌文化是儿童音乐的精神与灵魂,人们要关注经典儿歌,结合时代特性,找到中华民族最独特、最本质的闪光点,让经典儿歌契合时代潮流,焕发往日生机。让儿歌植根于经典儿歌文化的土壤中,是音乐创作者与幼儿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作者简介:苏悦(199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电子管风琴演奏与原创作品、幼儿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但彼此相互影响。苗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上曾长期处于迁徙中,其民族文化跟迁徙地文化相互碰撞、结合,最终形成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三苗”“九黎”与苗族一脉相承,九黎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战败,苗族先民被迫退出黄河流域,向南迁徙,退守到长江流域。后来,经过尧、舜、禹的连年征战,三苗解体,江西、湖南和贵州成为瓦解后的
期刊
抗联歌曲是东北抗联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其音乐作品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东北抗联歌曲与乐器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现有音乐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东北抗联歌曲为背景,探究抗联歌曲在乐器中移植的发展情况、特点及影响,重点讨论抗联歌曲在乐器中移植的应用。  一、抗联歌曲概述  东北抗联游击战争是指在1932年1月至19
期刊
楔 子  巴山镇,它是南方一座小县城——崇仁县的城关镇,这里风景宜人,民风淳朴。我的小学和中学就是在镇上一所兵工厂附设的子弟学校度过的。记得中学上课时,夏日的窗外,“知了”卖力的鸣叫声着实难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听讲,我时常走神望向窗外,窗户外面是一棵棵粗壮的梧桐树,梧桐的树枝上挂满了一串串的球果,黄绿色的树叶一片压着一片,它们倒是好像很想挤进教室来瞧一瞧热闹。梧桐树并不是镇上原生态的树种,是从上海取苗
期刊
合唱是表达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演唱形式,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合唱有益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合唱团越来越趋于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合唱团中。但是,在进行合唱训练时,很多中老年合唱团成员存在音色融合问题,未能展现出较好的演出效果。老年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很大程度上由声音的音色、和谐与统一等因素决定,根据多年从事老年合唱教学的实践,笔者对老年合唱的声音训
期刊
听觉能力是否稳固,对于爵士即兴演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爵士键盘的即兴训练中,教师应当从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入手,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听觉系统,养成过硬的听觉能力,从意识上自主感知、从机能上强化训练,最终完成由听觉进行指导的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要求乐手在演出中即时对周遭的音乐语境和氛围做出反应,即时进行演奏与反馈。“听”是建立良好音乐感知的最好方式,好的即兴演奏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凭借坚实的乐
期刊
美声唱法起源于三百年前的意大利,目前已形成独特的完整理论体系和演唱技巧,美声唱法的发展也让歌唱方式越来越丰富,为音乐艺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的民族唱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时间的积淀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这两种声乐艺术学派在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在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发声原理方面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是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的。本文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点和
期刊
2020年1月4日 卓尼县刀告乡唐尕村  天色微亮,我们一行8人从学校出发,直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刀告乡。下午两点多,我们到达了龙多村。娜木嘎书记、尕藏才让乡长和索南村主任一家已经准备好哈达迎接我们。走进村主任家小超市旁的屋子,我们围着烤箱坐下,暖暖的温度让人觉得很舒服。桌子上摆满了牛肉、藏包,我们刚坐下,索南洗完手后就在小碗里拌青稞炒面,现场做酥油糌粑给我们吃,他熟练的操作使得糌粑在短时间内就
期刊
茫茫沙漠中沉睡着一座壮美的伽蓝,这就是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莫高窟。《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行至鸣沙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在此山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岩窟,建洞修禅。这之后,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营造,石窟数量已超过七百个,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并立有佛像。  自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发现藏经洞文书后,
期刊
六法论是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来的观点,其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方面,还对油画、版画等各个画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气韵表现在万事万物之中,中国画的留白、线条、赋色都与气韵的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画表现气韵的方式有很多,如马远和夏圭的留白、顾恺之传达内心情感气韵的线条等。中国画的气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动国画的不断发展。  一、艺术作品中气韵的表达  (一)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  南
期刊
美术作品的思想性是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能够给欣赏者带来一定的精神享受和感官刺激。因此,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人们需要欣赏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以真正与画家产生精神共鸣。要读懂一幅美术作品,人们就要读懂美术作品的思想,读懂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真正地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性质和内涵。本文主要探讨了美术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功能。  一、美术作品的思想性  (一)思想是作品的核心  音乐、舞蹈、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