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师生在科学课中焕发生命活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课中央,我的理解是,人和课首先应该是一个整体,在整体中,人的思想站在课的中央。这里的“人”,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引领者;学生是思想的主体,是思维散发的创造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推进、提升价值。
  一、因为需要.所以满足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上册只对磁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磁极、磁性等相关知识。但是,教材上浅尝辄止,孩子们觉得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还想了解条形磁铁两端强中间弱,它减弱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既然孩子们有这样的需求,作为老师,我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传统的实验方法无法解决孩子们困惑。怎么办?我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查阅了《科学课》杂志,《小学趣味实验》《小学实验方法指导》等一系列书籍,从而发现了称磁力这样一种有趣的、创新的实验方法,于是自主研发设计了这一节课《称磁力》。
  二、探究为体.成长为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基于学生的疑问和需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发现称磁力的方怯;
  (2)借助工具,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法实验的设计;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4)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发现磁力变化规律。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活动的拓展研究:
  活动一:学生初探,称出磁力,发现方法
  活动路径:在学生的建议下,引导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称出磁力,并为后续的研究做铺垫。
  活动二:学生再探,设计实验,发现规律
  活动路径:在学生互动交流中,规范科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平板收集数据,绘制折现统计图,提升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发现条形磁铁磁力变化规律。
  活动三:学生三探,迁移方法,拓展研究
  活动路径:丰富学生对磁铁研究的认识,从条形磁铁拓展到环形磁铁,通过对相吸和相斥两种情况的研究,让学生继续发现规律;在拓展中,打开孩子们对磁力世界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方法创新.焕发活力
  课标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本节课围绕师生共同探究这一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展开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重心下移,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发现
  把学生放在课中央,重心就必须下移,三大板块的活动设计,都是以学生发现方法,学生使用方法,学生迁移方法来进行互动推进。如活动一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是出示工具,让学生自主尝试,自行探究,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差,发现方法。在前面一个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明确了称的方法,但此时实验的设计还并不完善,教师同样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发现每个小组磁铁产生的作用力都不同,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需注意变量的控制。此时,再一次引出支架这一器具,教师分步出示实验器具,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关注,分层出示实验器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开放课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激发潜能
  只有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他们的活力才会进发,他们的潜能才能激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有个体的思考,有生生互动,也有师生互动,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学生数据的收集,都由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达成。
  教师并没有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只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体现在,教师再一次出示实验器材,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生设计实验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有目的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法,并提出要求和思考注意点。之后在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补充的情况下,明确实验的方法。
  第三,基于需求,师生在互动探究中进发活力
  本节课,从课题的由来,到教学内容的推进,再到学生实验方法的讨论,都是在师生互动中展开。当学生有需求的时候,教师并不是直接给予,而是通过与他们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活动二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实验器材,而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了对实验有控制变量的需求后,教师再次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推进教学。
  小学科学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在合作与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课堂上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站在课中央,尤其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特点是“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七颗钻石》一文,谈谈自己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激发探究欲望中,感知爱心  俗话说:“兴趣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在当前的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结合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小学科学课作为学生个性学习方法培养的起点,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小学科学课中个性素质培养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思路,以供广大教育者借鉴。  一、个
新课程理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评价过程等多个方面,推动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教学过程中的低效、无效现象仍旧客观存在,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具有不容忽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课程理念指
这几天放学送路队时,总有家长对我说,孩子一回家就会问“:妈妈,你今天看老师发的微信了吗?”听到这话,我心中总是暗暗一喜,看来我的方法还是成功了。这话还要从新学期建的班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当前学生受网络、手机影响较大,对识字写字教学兴趣不足,识字写字呈滑坡态势,识字质量不高,写的错别字多,老师头疼,家长不满,学生麻木。基于现状,如何创建“宜学”的氛围,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笔者的宜学识字教学,强调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活他们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将识字教学板块中的词语和生动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