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探究之我见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武”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上,而是上升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使被动的接受武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关键词]“问题武”教学;层次性;开放性;探究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新课程标准》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认识突进、思维聚焦的集中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问题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上,而是上升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在问题式教学中核心就是所设计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我们探讨,都具有有代表性、有价值、有意义,只有在把握文章的重难点、作品主旨、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等基础上所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价值。那么,怎样让教师发现并设计一个个好问题呢?这就对设计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标准。下面根据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式教学的探究谈一些体会。
  
  一、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求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求学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檄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教学中、在问题的设计上,必须根据大纲、教材,综合班级里各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与各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则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这样,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在学什么,能学到哪个程度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例如在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中,我采取了递进式的问题教学方式。第一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简要概括说出本文介绍了哪几种歌会形式?学生能够非常快速且准确的概括出有山野对歌、山路慢歌、山寨传歌。第二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文介绍了多种歌会形式,读来却井然有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上增加了难度,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联想到地点的转移,气氛等等。这组问题的设计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组合、铺垫作用,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鲁迅文章《故乡》中,我又采取了主问题设计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篇浏览课文,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此次回故乡给作者的印象吗?根据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后统一了一个字“变”。接着学生怀着极大兴趣研读了课文,品析了故乡前后的变化:人变了——闰土、杨二嫂;景变了——美丽神奇、阴晦萧瑟;情变了——我与闰土兄弟般的友谊、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然后再一起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探讨中同学们理解了社会根源性问题是旧社会压迫扭曲了人的心灵。这组问题由主问题的带动,由浅入深地有效分析了课文的有关内容,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并且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当时的那个社会。
  
  二、问题要有开放性
  
  向学生提供许多富有挑战的问题去思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问题情境。思索是在感受体验、产生共鸣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思维与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悟性休戚相关,环境和情境所引发的思索就是一种悟性的生成,它是与学生的情感水乳交融、融于一体的,是在情感共鸣之后所引发的一种价值性的领悟。对于班级里的一部分同学来说,找到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个答案已经达到了基本要求;而相对于另一部分同学而言,要寻找的是更多,更新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课堂的分层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问题情景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富有讨论思考探究性的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使他们感受身边的语文现象和语文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教师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对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和生命成长的促进都是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和顺序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报社
  [3]《新课堂·语文版》2010.7—8,10期
其他文献
王燕骅老师,我先闻其名,至1987年,方一睹她的风采。其时,她执教《找骆驼》一课。在当时冗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形式的章法讲解之风统治着小学语文教坛的大气候,听她的课,宛若惠风拂面,大有清新和舒畅之感。我当时的直觉就是,王燕骅以她个人的气质和禀赋,正在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  但她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又是什么?缘何能有如此的感染力?一时还想不清楚。以后,听她的课多了,又注意读她发表在刊物
期刊
摘要: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书,目的是要给儿童施以正当的教育,叫作“养正于蒙”。清末民初,启蒙思想开始传至中国,这个时期的革新之风带来了新的事物,那就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一经出现,便犹如春风拂面,童书的面貌酝酿着更大的改观。  关键词:中国童书 蒙学课本 儿童教育  2011年7月,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和中国
期刊
一、足迹回顾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战国策· 楚策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可谓名副其实的老课文。《惊弓之鸟》的各种教学设计版本少说也有数十种,就我而言,执教的《惊弓之鸟》公开课,算来就有十次之多,如何让老课文常教常新,成了我每次教学之前必定重点思考的问题。  回忆20世纪60年代教《惊弓之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传统的教法教传统的课文。当时强调的是“双基”的落实,因
期刊
“表达”维度的研讨,首先分别由罗鸣亮执教《你知道吗?》一课,吴贤执教《平移》一课。课后进行现场互动,主持人:陈静;研讨嘉宾:罗鸣亮,吴贤,张齐华。  陈静:各位老师,今天上午听了两节课以后,大家应该感想非常多。互动研讨开始之前,我有几点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今天的主题是“表达”。课堂的表达可能是每位教师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且课堂的表达绝大多数和言语有关。我搜索了跟表达相关的几句名言。契诃夫
期刊
跟同行们谈起小学语文教学,谈不上几句便会提到王燕骅老师——我们经常运用她的经典教例,引用她的教学理论。她从未刻意去宣传自己的思想、成就,然而她的一切,却无不为我们耳熟能详。想来,是源于她独具魅力、耐人品味的课堂教学,是她平易近人、宁静淡远的做人品格。  初识王燕骅老师,是在1992年的下半年,大约是教师节前后吧,《杭州日报》登载了王老师的照片,照片很模糊,严格地说,我只记住了名字。不久,我去杭州市
期刊
“思考”维度的研讨,首先由贲友林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后进行现场互动,主持人:周卫东;研讨嘉宾:贲友林,潘小福。  周卫东:今天下午的这场互动研讨,将聚焦于“思考”。相对于“倾听”“表达”这两个关键词,我觉得“思考”这个关键词应该更加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数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思考,在座的老师应该都有发言权,话题会更多一些,交流会更深刻一些。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板块展开。我也整理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各学科的“第一老师”,英语也不例外。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同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
期刊
“留守儿童”这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名词,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并不陌生。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民工纷纷外出务工,随之涌现出大批量的留守儿童。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且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和出现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我发现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主要存
期刊
摘要:华裔作家程玮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从文化假设和哲学角度,通过独白与对话、自我与他者、主体与社会等多种文本实践策略,实现了童年精神的坚守、女性话语的优雅和国际视野的开阔。当然,其作品中包含着一系列叙事上的复杂敏感的话题,所提供的儿童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和潜在意义,是一种简单表达下的丰富、“复调”话语下的多元,都是需要读者(包括预期读者和实际读者)细细品读的。  关键词:程玮儿童文学儿童主体性文
期刊
“倾听”维度的研讨,首先分别由张齐华执教《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朱国荣执教《抽屉原理》一课。课后进行现场互动,主持人:贲友林;研讨嘉宾:张齐华,朱国荣,郭庆松。  贲友林:老师们,刚才听了两节课,下面就围绕三个关键词:“问题”“案例”“策略”,开始“倾听”维度的研讨。非常期待在座的每位老师都能够积极与台上的嘉宾展开互动。  与会老师:我即将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之前是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