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文本、作者和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如何在对话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自觉和对文本的精心设计。本节课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个基础素养展开对话,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中,不仅准确理解了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而且提升了质疑、探究、思辨等思维和鉴赏素养。同时,教师在对话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于学生小说阅读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努力促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重对话;核心素养
一、导入
师:很高兴在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最美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片段《情真意切释猜嫌》。(板书课题:情真意切释猜嫌)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齐声回答)预习了。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学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有的说没什么感觉)
师:(问一名说不喜欢的学生)说说你为什么不喜欢?
生:这篇小说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就是平淡无奇的对话,还有点“婆婆妈妈”。
(部分学生大笑)
师:你读了几遍?用了多长时间?
生:不到10分钟,勉强读了一遍吧。
师:你很真诚,像林黛玉一样真诚(生笑)。宋代陆九渊告诫我们,“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读《红楼梦》更需要我们细心地品鉴。
师:(问一名说喜欢的同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觉得这篇小说对林黛玉的刻画很细腻,薛宝钗的话很符合她的个性特征。
师:我们今天上的是小说欣赏课。你觉得这篇小说有什么地方最值得我们欣赏?
生:我觉得欣赏小说,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其次要欣赏小说的艺术技巧。
师:你说得很好。欣赏小说就是要紧扣这两点。标题往往是小说的“眼睛”。这节课,我们不妨先从课文的标题开始欣赏。
二、读懂文本
师:何谓“猜嫌”?
生:猜疑忌妒。
师:林黛玉对薛宝钗有怎样的“猜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概括黛玉对宝钗的猜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林黛玉嫉妒薛宝钗的家庭。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请把文中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黛玉道,“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有些自卑和嫉妒。
师: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林黛玉一向体弱多病又小心眼,禁不得一点委屈,常常接人待物礼数不周,易得罪人。薛宝钗美丽健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获得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因此林黛玉嫉妒宝钗。
师:你是从文中哪里讀出了这些信息的?
生:第一段和赏析提示部分。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不仅善于读原文,还读赏析文字。哪位同学再做补充?
生:我想从爱情方面来说说(同学们大笑)。薛宝钗有金锁,并且金锁上的字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贾府中的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林黛玉爱宝玉,但她既没有美玉也没有金锁之类的东西,于是对薛宝钗很猜嫌。
师:说得好。你知道“通灵宝玉”和金锁上的字分别是什么吗?
生:宝玉上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是“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同学们自觉鼓掌)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细,而且读得深!我们结合几位同学的发言,可以把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嫌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投影)
1.家庭背景:薛宝钗有母亲和哥哥,有田有房,来去自由;林黛玉寄人篱下。
2.形象性格:薛宝钗美丽健康,善解人意,行为豁达,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林黛玉形体娇弱,敏感多疑,对人常常“接待不周,礼数粗忽”。
3.爱情婚姻: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美玉,贾府中的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林黛玉什么都没有,况且贾宝玉常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师:宝钗怎样做,才能让林黛玉“释猜嫌”呢?显然只有坦诚沟通,真切地关心——“情真意切”地对待黛玉。宝钗对黛玉的“情真意切”体现在何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在相关内容处写一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谁先说说?
生:在第二段,宝钗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她来看黛玉之前揣摩黛玉的药方,表明她对黛玉的关心是真情实意的。
师:宝钗这次是有备而来。谁再补充?
生:第三段中,宝钗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这里体现了宝钗是情真意切的。
师:还有呢?
生:当黛玉说宝钗的处境比自己好时,宝钗安慰她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以此来拉近和黛玉的距离,安慰她,让她减少自卑感。
师:还有哪位要说?
生:文章最后,宝钗主动答应送黛玉几两燕窝,也能体现她的情真意切。
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我们可以把宝钗对黛玉的情真意切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投影)
1.看望的目的:望候体谅,从不苛责。宝钗不是没来看望过黛玉,看望黛玉的时候,三言两语黛玉就觉得厌烦了,宝钗也知道黛玉烦了,为什么还要再来呢?说明她不只是礼节上的看望,而是真正的关心。 2.关心的范围:从黛玉的病因、饮食、药方,到黛玉的心理、生活等多个方面。(看药方,谈病症,提建议;低姿态,推心置腹,排遣烦闷;许诺言)
3.关心的行动:答应送燕窝,并且晚上就派人送来了。
师:宝钗对待黛玉就像姐姐对待妹妹一样,真可谓“情真意切”。我们常说“真情可以融化坚冰”。在宝钗“情真意切”的关心下,黛玉“猜嫌”尽释。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有关林黛玉的描写,说说这又表现在何处?
生:黛玉向宝钗道歉,并自责平时错怪了她。
师:你能把这几句话读一下吗?要把林黛玉的自责、愧疚、感激之情读出来。
生: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
师:一个“最”字,五个“竟”字,最能表现林黛玉的自责和愧疚。哪位同学再补充?
生:文章结尾处,林黛玉对薛宝钗“笑”“忙笑”,表明她很高兴,对宝钗前嫌尽释。
师:黛玉为何事而笑?
生:宝钗开玩笑说要黛玉出嫁,贾府不过多费一副嫁妆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师:这个玩笑为什么能体现黛玉尽释前嫌?
生:林黛玉一向敏感,自尊心极强,别人不敢轻易开她的玩笑。宝钗这时开她的玩笑,她不但不生气反而笑了,说明黛玉与宝钗没有什么隔阂了。
师:林黛玉原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第一段中有哪些表现林黛玉心情的词语?
生:闷、盼、厌烦。
师:第二段呢?
生:叹道。
师:文章结尾一句话“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心理?
生:对宝钗不仅不厌烦,反而是“盼望”。
师:平时不愿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黛玉,现在敞开心扉,说了许多掏心窝的话。(投影)
1.心情的变化:烦—叹—笑
2.对宝钗态度变化:感激—自责—邀请(连用五个“竟”字)
3.宝钗和黛玉的关系:开起了玩笑
师:在坦诚的交流中,两位少女的心灵逐渐贴近。脂砚斋读到此处,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即“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通过以上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怎样鲜明的性格特点?
生:薛宝钗对林黛玉关心体贴,宽厚,善解人意。
(师板书:宝钗 体贴 宽厚)
生:林黛玉平时多愁善感,孤傲刻薄,现在却坦率认错;平时禀性高洁,此番却向薛宝钗坦陈寄人篱下的痛苦心声。
(师板书:黛玉 真诚 坦率)
师:欣赏小说,不仅要欣赏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还要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红楼梦》出场较多的人物有一百多个,而各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突出运用了“映衬对照”的艺术手法(教师板书“映衬对照”)。这种手法就是在人物的相互映衬和对比中,突出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本文也用了这种方法,让宝钗和黛玉相互映衬与对照,突出反映了她们的性格特征有何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黛玉很幼稚冲动,说了很多掏心窝的话,不仅把自己对宝钗的猜嫌完全告诉了宝钗,而且把对贾府的一些微词也告诉了宝钗。宝钗显得很成熟、沉稳,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很妥当,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师:你用“幼稚”和“成熟”两个词来分别概括她们,很精练,能结合内容说具体些吗?
生:林黛玉直接说出了对薛宝钗“心里藏奸”的猜疑,并且把自己寄身贾府的苦楚、孤单都告诉了薛宝钗。而薛宝钗却没有说出掏心窝的话,只是岔开敏感话题,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来安抚林黛玉,如“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宝钗相对来说较有心计,因为她出身皇商家庭,利益至上。在文章中表现在,她知道黛玉对自己有猜嫌,为了消除猜嫌,她就多来看望黛玉几次,又送黛玉燕窝。而黛玉就胸无城府,轻易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师:谁再来补充?
生:黛玉感性,宝钗理性。
师:(板书这两个词并追问)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黛玉说的话带有热烈且鲜明的感情,而宝钗说的话始终语气平和冷静,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就走,一切都那么妥当。
生:一个是清纯脱俗的水莲花,一个是雍容富贵的牡丹花。(学生鼓掌)
师:对于这两位少女的不同之处,学者王昆仑也有精彩的概括。他说薛宝钗是在“做人”,黛玉是在“作诗”。宝钗在“做人”,表现在她关注现实,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她知道黛玉是一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视着她的弱点。黛玉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和人际关系,是在“作诗”。(投影)
一感性一理性 一冲动一沉稳
一位胸无城府 一位精通世故
一位作诗 一位做人
三、探究质疑
师:“映衬对照”的手法也表现在宝钗和宝玉之间。同样是探望生病的黛玉,宝玉和宝钗又有何不同呢?哪个更情真意切?(投影)
這天晚上,黛玉“方欲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1]291。
宝玉要走时“说道‘原该歇了,又搅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1]292。
(节选自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 (生读,读后学生鼓掌)
师:你磁性的音质、舒缓的语调,充满了宝玉对黛玉的柔情,我们都被深深地感染了。
生:宝玉更情真意切。这么晚了,又下着大雨,他还要来看黛玉,说明放心不下;进门就忙问好些了吗,吃药了没有,吃了多少饭,表明急于想了解黛玉的情况。
生:宝玉的动作能体现柔情。他用手遮住灯光,担心灯光刺着黛玉的眼,表现他的体贴细心。
师:文中有个很生动的词“觑”,是什么意思?
生:眯着眼睛仔细看。
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生:这样才能看得清楚,看清林黛玉的脸色到底好不好。
师:她的脸色好吗?
生:好。宝玉说黛玉“今儿气色好了些”。
师:是真的好吗?同学们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邻座讨论,然后回答。
生:黛玉的脸色也许是“今儿”比前几天好了些,但就整体而言肯定是脸色不好看的。因为文章第一段中有“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黛玉生病了,脸色肯定不好看。
师:谁再说说?
生:第二段黛玉自己说“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间又咳嗽了两三次。黛玉一向体弱多病,现在又比原来病重,脸色可想而知。
师:那么,宝玉为什么要说好些了呢?
生:是安慰黛玉而说的好听话,怕说了实话让黛玉伤心,是真正地爱护体贴黛玉。
师:当黛玉把这番话向宝钗说时,宝钗是怎么说的?
生:她说“可正是这话”。
师:你觉得黛玉听后心里会怎么想?
生:寞落,伤感,很痛苦。
师:在这种相互映衬对照中,谁更情真意切?
生:当然是宝玉。宝玉才是真心来探望病人的样子啊!不等黛玉说话,宝玉忙不迭地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感受,问药,问饭,瞧气色,说好听的话。这时候黛玉的气色肯定不好,但是宝玉怎么会忍心说呢!而宝钗临走时说,“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这句话明白地透露出宝钗的真实心理:我对谁都是一样,对黛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和下面的一段话不谋而合。(投影)
如贾宝玉、薛宝钗对病中林黛玉的态度,薛在一个秋雨黄昏探视林黛玉,她见面就说林黛玉气色不好,话说得很甜,答应晚上来却终于没来;晚上来的却是贾宝玉,他见面就说林黛玉气色好多了。薛的真话中缺少善意,而贾宝玉的假话中却充满了体贴和柔情[2]。
师:有没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生:从文中黛玉的倾诉看,我觉得宝钗比起贾府中的其他人,对黛玉的情感还是比较真实的。尽管比不了宝玉,但也不能否定她对黛玉是真正的关心。宝玉的是爱情,宝钗的是友情,这两种情感本来就有差异。
师:这种差异是他们在“映衬对照”中体现出来的“情真意切”的程度不同的差异。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自身也有“映衬对照”之处。(投影)
宝玉走后,“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1]293。
(节选自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师: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黛玉的“猜嫌”并未消解。既然宝钗的“情真意切”似乎也值得探究,黛玉的“释猜嫌”又站不住脚,那么,同学们对照比较一下,本文的标题是用曹雪芹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恰当,还是课本上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恰当?或者你重新给拟个更恰当标题。(学生自由讨论并写一写,教师巡视)
生:单就课文而言,我觉得“情真意切释猜嫌”较好,它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认为曹雪芹的更贴切。我是从《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整体内容来理解的。本课内容只是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姐妹之情,没有达到情真意切的地步,猜嫌也没有完全消除。
生:秋雨黄昏闲叙真情,牡丹百合难释猜嫌。(学生鼓掌)
师:牡丹百合形象鮮明,寓意丰富。
生:我把课文编者和曹雪芹的标题结合起来,我拟的是“姐妹互诉悄悄话,冰释前嫌话友谊”。(学生鼓掌)
生:我拟的是“伤春悲秋林黛玉,玲珑八面薛宝钗”。(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标题都拟得非常精彩!
师:(总结)阅读是自由的梦。阅读小说就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见仁见智的解读,这也许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周先慎先生认为,《红楼梦》“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我们欣赏小说,不仅要“入乎其内”,在看似琐碎的细节中走进小说人物的内心,体会他们细腻丰富的个性特征,更要“出乎其外”,在“琐碎”中去寻找那艺术的“无限烟波”,鉴赏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以此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
(板书)
情真意切释猜嫌
宝钗 体贴 宽厚 理性克制黛玉 真诚 坦率 单纯冲动映衬对照
四、专家点评
评课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王艳
如今,教育部正在中学生中推行名著阅读。新的课程标准也设有整本书阅读板块和单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要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选修教材,如何能在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以点带面,使学生通过其中某一课的教学,掌握阅读欣赏名著的一般方法,进而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整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所体察,我想,崔老师的这节课例正可作为选修教材施教的参考范例。 (一)紧扣语言,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首要素养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特征和基本要素。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语文教学就是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去感受文章的情感与艺术之美。因此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语言。崔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从林黛玉和薛宝钗语言细微处揣摩人物性格,把握她们的形象,体察她们的心理,进而分析艺术手法,可以说抓住了小说教学的根本。更为可贵的是,崔老师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细致地体味人物语言,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薛宝钗真情的思辨和对选文标题的辨析,学生所有的见解都能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分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
(二)紧扣文体特征,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通过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欣赏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这篇小说的标题就集中表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崔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标题,围绕“猜嫌何来?”“情真意切何在?”“是否‘情真意切释猜嫌’了?”等问题展开,探究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教学思路清晰,条分缕析,文本解读很细致。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崔老师把最后一个问题投影到《红楼梦》的整个第四十五回中,从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宝钗、黛玉复杂微妙的性格特征,去鉴赏《红楼梦》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特别是刻画人物形象中非常突出的“映衬对照”手法。
(三)紧扣学生主体,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也没必要什么都教给学生,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理念认为,学习的最终结果,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具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思想的能力和方式,学习的品格和价值判断。这节课,崔老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来确定教学点,从学生易忽视的“是否情真意切”“是否释猜嫌”等问题向教材的深处开掘,引导学生深层解密;从语言和相互映衬的角度来理解人物,从而让学生“入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从读者、编者和作者来鉴赏文本,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层次沟通、交流,在探究质疑中见仁见智,在比较阅读中提升能力。教学着力于学生阅读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触类旁通,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以此去阅读鉴赏其他文学作品。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建议
通读课例,有如下两点建议。
第一,“整本书阅读”的意識还可以加强一些。比如黛玉对宝钗的释嫌,建议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前面相关章节的内容来深化理解,如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在黛玉与宝玉共同探视宝钗的场景中,把黛玉对宝钗的态度,以及此课二人的“释嫌”,放到宝、黛、钗三人情感线索的整体中去加以观照。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联系后面的章节,前后比照在此一节点之后黛玉、宝钗二人关系的变化,如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宝钗堂妹宝琴到大观园之后,黛玉的亲热态度,以及宝玉与黛玉关于“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的一番对话。以第四十五回为一个基点,正可前勾后连,辐射全书,融会贯通。
第二,有的分析还可以再放开些。如关于宝钗黛玉二人的嫌隙是否已经解除,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讨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合肥:黄山书社,1997.
[2]吴组缃,石长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重对话;核心素养
一、导入
师:很高兴在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最美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片段《情真意切释猜嫌》。(板书课题:情真意切释猜嫌)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齐声回答)预习了。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学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有的说没什么感觉)
师:(问一名说不喜欢的学生)说说你为什么不喜欢?
生:这篇小说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就是平淡无奇的对话,还有点“婆婆妈妈”。
(部分学生大笑)
师:你读了几遍?用了多长时间?
生:不到10分钟,勉强读了一遍吧。
师:你很真诚,像林黛玉一样真诚(生笑)。宋代陆九渊告诫我们,“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读《红楼梦》更需要我们细心地品鉴。
师:(问一名说喜欢的同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觉得这篇小说对林黛玉的刻画很细腻,薛宝钗的话很符合她的个性特征。
师:我们今天上的是小说欣赏课。你觉得这篇小说有什么地方最值得我们欣赏?
生:我觉得欣赏小说,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其次要欣赏小说的艺术技巧。
师:你说得很好。欣赏小说就是要紧扣这两点。标题往往是小说的“眼睛”。这节课,我们不妨先从课文的标题开始欣赏。
二、读懂文本
师:何谓“猜嫌”?
生:猜疑忌妒。
师:林黛玉对薛宝钗有怎样的“猜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概括黛玉对宝钗的猜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林黛玉嫉妒薛宝钗的家庭。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请把文中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黛玉道,“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有些自卑和嫉妒。
师: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林黛玉一向体弱多病又小心眼,禁不得一点委屈,常常接人待物礼数不周,易得罪人。薛宝钗美丽健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获得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因此林黛玉嫉妒宝钗。
师:你是从文中哪里讀出了这些信息的?
生:第一段和赏析提示部分。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不仅善于读原文,还读赏析文字。哪位同学再做补充?
生:我想从爱情方面来说说(同学们大笑)。薛宝钗有金锁,并且金锁上的字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贾府中的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林黛玉爱宝玉,但她既没有美玉也没有金锁之类的东西,于是对薛宝钗很猜嫌。
师:说得好。你知道“通灵宝玉”和金锁上的字分别是什么吗?
生:宝玉上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是“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同学们自觉鼓掌)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细,而且读得深!我们结合几位同学的发言,可以把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嫌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投影)
1.家庭背景:薛宝钗有母亲和哥哥,有田有房,来去自由;林黛玉寄人篱下。
2.形象性格:薛宝钗美丽健康,善解人意,行为豁达,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林黛玉形体娇弱,敏感多疑,对人常常“接待不周,礼数粗忽”。
3.爱情婚姻: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美玉,贾府中的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林黛玉什么都没有,况且贾宝玉常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师:宝钗怎样做,才能让林黛玉“释猜嫌”呢?显然只有坦诚沟通,真切地关心——“情真意切”地对待黛玉。宝钗对黛玉的“情真意切”体现在何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在相关内容处写一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谁先说说?
生:在第二段,宝钗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她来看黛玉之前揣摩黛玉的药方,表明她对黛玉的关心是真情实意的。
师:宝钗这次是有备而来。谁再补充?
生:第三段中,宝钗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这里体现了宝钗是情真意切的。
师:还有呢?
生:当黛玉说宝钗的处境比自己好时,宝钗安慰她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以此来拉近和黛玉的距离,安慰她,让她减少自卑感。
师:还有哪位要说?
生:文章最后,宝钗主动答应送黛玉几两燕窝,也能体现她的情真意切。
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我们可以把宝钗对黛玉的情真意切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投影)
1.看望的目的:望候体谅,从不苛责。宝钗不是没来看望过黛玉,看望黛玉的时候,三言两语黛玉就觉得厌烦了,宝钗也知道黛玉烦了,为什么还要再来呢?说明她不只是礼节上的看望,而是真正的关心。 2.关心的范围:从黛玉的病因、饮食、药方,到黛玉的心理、生活等多个方面。(看药方,谈病症,提建议;低姿态,推心置腹,排遣烦闷;许诺言)
3.关心的行动:答应送燕窝,并且晚上就派人送来了。
师:宝钗对待黛玉就像姐姐对待妹妹一样,真可谓“情真意切”。我们常说“真情可以融化坚冰”。在宝钗“情真意切”的关心下,黛玉“猜嫌”尽释。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有关林黛玉的描写,说说这又表现在何处?
生:黛玉向宝钗道歉,并自责平时错怪了她。
师:你能把这几句话读一下吗?要把林黛玉的自责、愧疚、感激之情读出来。
生: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
师:一个“最”字,五个“竟”字,最能表现林黛玉的自责和愧疚。哪位同学再补充?
生:文章结尾处,林黛玉对薛宝钗“笑”“忙笑”,表明她很高兴,对宝钗前嫌尽释。
师:黛玉为何事而笑?
生:宝钗开玩笑说要黛玉出嫁,贾府不过多费一副嫁妆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师:这个玩笑为什么能体现黛玉尽释前嫌?
生:林黛玉一向敏感,自尊心极强,别人不敢轻易开她的玩笑。宝钗这时开她的玩笑,她不但不生气反而笑了,说明黛玉与宝钗没有什么隔阂了。
师:林黛玉原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第一段中有哪些表现林黛玉心情的词语?
生:闷、盼、厌烦。
师:第二段呢?
生:叹道。
师:文章结尾一句话“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心理?
生:对宝钗不仅不厌烦,反而是“盼望”。
师:平时不愿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黛玉,现在敞开心扉,说了许多掏心窝的话。(投影)
1.心情的变化:烦—叹—笑
2.对宝钗态度变化:感激—自责—邀请(连用五个“竟”字)
3.宝钗和黛玉的关系:开起了玩笑
师:在坦诚的交流中,两位少女的心灵逐渐贴近。脂砚斋读到此处,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即“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通过以上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各有怎样鲜明的性格特点?
生:薛宝钗对林黛玉关心体贴,宽厚,善解人意。
(师板书:宝钗 体贴 宽厚)
生:林黛玉平时多愁善感,孤傲刻薄,现在却坦率认错;平时禀性高洁,此番却向薛宝钗坦陈寄人篱下的痛苦心声。
(师板书:黛玉 真诚 坦率)
师:欣赏小说,不仅要欣赏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还要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红楼梦》出场较多的人物有一百多个,而各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突出运用了“映衬对照”的艺术手法(教师板书“映衬对照”)。这种手法就是在人物的相互映衬和对比中,突出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本文也用了这种方法,让宝钗和黛玉相互映衬与对照,突出反映了她们的性格特征有何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黛玉很幼稚冲动,说了很多掏心窝的话,不仅把自己对宝钗的猜嫌完全告诉了宝钗,而且把对贾府的一些微词也告诉了宝钗。宝钗显得很成熟、沉稳,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很妥当,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师:你用“幼稚”和“成熟”两个词来分别概括她们,很精练,能结合内容说具体些吗?
生:林黛玉直接说出了对薛宝钗“心里藏奸”的猜疑,并且把自己寄身贾府的苦楚、孤单都告诉了薛宝钗。而薛宝钗却没有说出掏心窝的话,只是岔开敏感话题,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来安抚林黛玉,如“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宝钗相对来说较有心计,因为她出身皇商家庭,利益至上。在文章中表现在,她知道黛玉对自己有猜嫌,为了消除猜嫌,她就多来看望黛玉几次,又送黛玉燕窝。而黛玉就胸无城府,轻易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师:谁再来补充?
生:黛玉感性,宝钗理性。
师:(板书这两个词并追问)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黛玉说的话带有热烈且鲜明的感情,而宝钗说的话始终语气平和冷静,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就走,一切都那么妥当。
生:一个是清纯脱俗的水莲花,一个是雍容富贵的牡丹花。(学生鼓掌)
师:对于这两位少女的不同之处,学者王昆仑也有精彩的概括。他说薛宝钗是在“做人”,黛玉是在“作诗”。宝钗在“做人”,表现在她关注现实,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她知道黛玉是一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视着她的弱点。黛玉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和人际关系,是在“作诗”。(投影)
一感性一理性 一冲动一沉稳
一位胸无城府 一位精通世故
一位作诗 一位做人
三、探究质疑
师:“映衬对照”的手法也表现在宝钗和宝玉之间。同样是探望生病的黛玉,宝玉和宝钗又有何不同呢?哪个更情真意切?(投影)
這天晚上,黛玉“方欲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1]291。
宝玉要走时“说道‘原该歇了,又搅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1]292。
(节选自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 (生读,读后学生鼓掌)
师:你磁性的音质、舒缓的语调,充满了宝玉对黛玉的柔情,我们都被深深地感染了。
生:宝玉更情真意切。这么晚了,又下着大雨,他还要来看黛玉,说明放心不下;进门就忙问好些了吗,吃药了没有,吃了多少饭,表明急于想了解黛玉的情况。
生:宝玉的动作能体现柔情。他用手遮住灯光,担心灯光刺着黛玉的眼,表现他的体贴细心。
师:文中有个很生动的词“觑”,是什么意思?
生:眯着眼睛仔细看。
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生:这样才能看得清楚,看清林黛玉的脸色到底好不好。
师:她的脸色好吗?
生:好。宝玉说黛玉“今儿气色好了些”。
师:是真的好吗?同学们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邻座讨论,然后回答。
生:黛玉的脸色也许是“今儿”比前几天好了些,但就整体而言肯定是脸色不好看的。因为文章第一段中有“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黛玉生病了,脸色肯定不好看。
师:谁再说说?
生:第二段黛玉自己说“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间又咳嗽了两三次。黛玉一向体弱多病,现在又比原来病重,脸色可想而知。
师:那么,宝玉为什么要说好些了呢?
生:是安慰黛玉而说的好听话,怕说了实话让黛玉伤心,是真正地爱护体贴黛玉。
师:当黛玉把这番话向宝钗说时,宝钗是怎么说的?
生:她说“可正是这话”。
师:你觉得黛玉听后心里会怎么想?
生:寞落,伤感,很痛苦。
师:在这种相互映衬对照中,谁更情真意切?
生:当然是宝玉。宝玉才是真心来探望病人的样子啊!不等黛玉说话,宝玉忙不迭地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感受,问药,问饭,瞧气色,说好听的话。这时候黛玉的气色肯定不好,但是宝玉怎么会忍心说呢!而宝钗临走时说,“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这句话明白地透露出宝钗的真实心理:我对谁都是一样,对黛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和下面的一段话不谋而合。(投影)
如贾宝玉、薛宝钗对病中林黛玉的态度,薛在一个秋雨黄昏探视林黛玉,她见面就说林黛玉气色不好,话说得很甜,答应晚上来却终于没来;晚上来的却是贾宝玉,他见面就说林黛玉气色好多了。薛的真话中缺少善意,而贾宝玉的假话中却充满了体贴和柔情[2]。
师:有没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生:从文中黛玉的倾诉看,我觉得宝钗比起贾府中的其他人,对黛玉的情感还是比较真实的。尽管比不了宝玉,但也不能否定她对黛玉是真正的关心。宝玉的是爱情,宝钗的是友情,这两种情感本来就有差异。
师:这种差异是他们在“映衬对照”中体现出来的“情真意切”的程度不同的差异。在第四十五回中,黛玉自身也有“映衬对照”之处。(投影)
宝玉走后,“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1]293。
(节选自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师: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黛玉的“猜嫌”并未消解。既然宝钗的“情真意切”似乎也值得探究,黛玉的“释猜嫌”又站不住脚,那么,同学们对照比较一下,本文的标题是用曹雪芹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恰当,还是课本上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恰当?或者你重新给拟个更恰当标题。(学生自由讨论并写一写,教师巡视)
生:单就课文而言,我觉得“情真意切释猜嫌”较好,它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认为曹雪芹的更贴切。我是从《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整体内容来理解的。本课内容只是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姐妹之情,没有达到情真意切的地步,猜嫌也没有完全消除。
生:秋雨黄昏闲叙真情,牡丹百合难释猜嫌。(学生鼓掌)
师:牡丹百合形象鮮明,寓意丰富。
生:我把课文编者和曹雪芹的标题结合起来,我拟的是“姐妹互诉悄悄话,冰释前嫌话友谊”。(学生鼓掌)
生:我拟的是“伤春悲秋林黛玉,玲珑八面薛宝钗”。(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标题都拟得非常精彩!
师:(总结)阅读是自由的梦。阅读小说就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见仁见智的解读,这也许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周先慎先生认为,《红楼梦》“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我们欣赏小说,不仅要“入乎其内”,在看似琐碎的细节中走进小说人物的内心,体会他们细腻丰富的个性特征,更要“出乎其外”,在“琐碎”中去寻找那艺术的“无限烟波”,鉴赏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以此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
(板书)
情真意切释猜嫌
宝钗 体贴 宽厚 理性克制黛玉 真诚 坦率 单纯冲动映衬对照
四、专家点评
评课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王艳
如今,教育部正在中学生中推行名著阅读。新的课程标准也设有整本书阅读板块和单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要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选修教材,如何能在着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以点带面,使学生通过其中某一课的教学,掌握阅读欣赏名著的一般方法,进而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整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有所体察,我想,崔老师的这节课例正可作为选修教材施教的参考范例。 (一)紧扣语言,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首要素养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首要特征和基本要素。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语文教学就是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鉴赏,去感受文章的情感与艺术之美。因此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语言。崔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从林黛玉和薛宝钗语言细微处揣摩人物性格,把握她们的形象,体察她们的心理,进而分析艺术手法,可以说抓住了小说教学的根本。更为可贵的是,崔老师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细致地体味人物语言,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薛宝钗真情的思辨和对选文标题的辨析,学生所有的见解都能立足于文本语言的分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
(二)紧扣文体特征,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通过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欣赏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这篇小说的标题就集中表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崔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标题,围绕“猜嫌何来?”“情真意切何在?”“是否‘情真意切释猜嫌’了?”等问题展开,探究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教学思路清晰,条分缕析,文本解读很细致。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崔老师把最后一个问题投影到《红楼梦》的整个第四十五回中,从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宝钗、黛玉复杂微妙的性格特征,去鉴赏《红楼梦》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特别是刻画人物形象中非常突出的“映衬对照”手法。
(三)紧扣学生主体,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也没必要什么都教给学生,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理念认为,学习的最终结果,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具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思想的能力和方式,学习的品格和价值判断。这节课,崔老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来确定教学点,从学生易忽视的“是否情真意切”“是否释猜嫌”等问题向教材的深处开掘,引导学生深层解密;从语言和相互映衬的角度来理解人物,从而让学生“入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从读者、编者和作者来鉴赏文本,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层次沟通、交流,在探究质疑中见仁见智,在比较阅读中提升能力。教学着力于学生阅读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触类旁通,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以此去阅读鉴赏其他文学作品。这样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建议
通读课例,有如下两点建议。
第一,“整本书阅读”的意識还可以加强一些。比如黛玉对宝钗的释嫌,建议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前面相关章节的内容来深化理解,如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在黛玉与宝玉共同探视宝钗的场景中,把黛玉对宝钗的态度,以及此课二人的“释嫌”,放到宝、黛、钗三人情感线索的整体中去加以观照。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联系后面的章节,前后比照在此一节点之后黛玉、宝钗二人关系的变化,如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宝钗堂妹宝琴到大观园之后,黛玉的亲热态度,以及宝玉与黛玉关于“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的一番对话。以第四十五回为一个基点,正可前勾后连,辐射全书,融会贯通。
第二,有的分析还可以再放开些。如关于宝钗黛玉二人的嫌隙是否已经解除,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讨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合肥:黄山书社,1997.
[2]吴组缃,石长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