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亭口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次到绍兴,我总固执地认为,看轩亭口,当在秋风秋雨的季节。倒不是因为秋瑾临刑前写下的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而是感觉秋风秋雨中洗却了尘世喧嚣和浮躁的轩亭口,在一片乌檐粉墙之间,更能凸显一种悲壮和凄美的特质,况如秋瑾短暂而不乏悲壮、凄美的一生。
  对于绍兴,甚而对于中国,秋瑾都是一个典型的叛逆代表。“碧玉闺秀,书画琴棋;相夫教子,良母贤妻。”在几千年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里,凡女子,本来就是最完美、最贤淑的。一个祝英台,不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尚且被视为异类,更何况骑马饮酒、弄剑舞枪,甚而结党聚社、策动起义,欲推翻皇帝老子的秋瑾乎?!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叛逆,侠肝义胆的秋瑾以自己三十一年的血气和生命,为近代中国划了经纬,列了曲直;沧桑斑驳的轩亭口,也因此在温山软水的绍兴土地上成为一座铁骨铮铮的丰碑。
  两年前,著名作家张承志游绍兴,曾写下一篇《鲁迅路口》的文章。该文中,张承志对轩亭口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其中写秋瑾的一句话却使我颇为奇怪:“其实,秋瑾是孤独的。”作为鉴湖女侠的秋瑾,一生似闪电霹雳长空,如惊雷轰轰烈烈。无论少女时代的学武习射、好剑喜酒,还是东渡日本的慷慨激昂、投身革命,继而是归国后的办报讲学、呼吁女权,以至于开办大通学堂联络会党、训练光复军、策动起义,孤独似乎与秋瑾相去甚远。读秋瑾那些雄健豪放、洋溢着须眉男儿般英雄气概的诗文,“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孤独更难见踪迹。然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好奇,在秋瑾的诗文和众多述说秋瑾的文章、史料中,试图走近秋瑾时,我才慢慢感悟到,那遮蔽于世人认知背后的孤独,对秋瑾来说,就如她的叛逆一样,无疑是秋瑾之所以成为秋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秋瑾的一生也许真的是孤独的。
  如果说下嫁长沙王子芳,“闺中无伴侣,谁伴数更筹”是一种形的孤独,“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只身东渡日本是一种情的孤独,那么创办《中国女报》失败,被迫辞职浔溪女校则是一种心的孤独。而徐锡麟安庆事败后,写下“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和临刑前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遗言的秋瑾更是一种志的孤独、魂的孤独。这样的孤独,对巾帼英豪的秋瑾而言,并非瑕疵和缺损。相反,因为有了这样的孤独,我们更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既为儿女情长所嗟叹,更为苍生的沉沦、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以致不惜以身殉志做“血的唤醒”的真心英雄的秋瑾。其实高贵的灵魂和真正的英雄,从来都是免不了孤獨的。这种孤独既是时代悲剧在英雄身上的投影,更是英雄人性光泽的闪射和复原,更何况作为一个女性的秋瑾。
  (选自《文学港》有删改)
  ★赏析★
  本文作者选取的角度很独特,没有去写秋瑾的思想之“新”,胆气之“勇”,而是写了秋瑾之孤独——形的孤独、情的孤独、心的孤独、志的孤独、魂的孤独。在作者看来,我们无须因为秋瑾的历史功绩而“遮蔽”这些孤独。而这也是作为巾帼英豪的秋瑾“人性光泽的闪射和复原”。
其他文献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心闲气静,恬淡平和;擎自然收获,如此好好。”  曾经,我的生活一度被题海淹没,日子就在每天的麻木无味中虚度。直到遇见那份美好,我才知道,生活原来也可以如此多彩。  汪曾祺是个可爱的老头。他喜欢吃扬州的火炭梅,会为了一枚故乡的咸鸭蛋傲气地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人间草木》中,我看到了无数美味:葡萄、鸭梨、水蜜桃……不禁想到,我的故乡也有美味呀!隆冬时节,从窖中取
期刊
门开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传到大禹的耳朵里,那哭声断断续续的,仿佛它的主人随时都要喘不过气来。大禹的眼睛先是像夜幕的星闪烁一下,继而黯淡下来,“吁——”疾驰的快马被缰绳勒住了步伐,马蹄在泥土上刨了两个坑,大禹看向那隐隐约约的草屋。“儿啊,你可不要怨父亲,为父早已不是你一个人的了,而是天下子民的。你不要怨我……”风,渐渐吹起,吹乱了大禹的头发,路两边都是树,绿得十分浓郁,却又那么深沉,压抑着大禹的心。“
期刊
我喜欢阅读,在日常生活中,我总会在闲暇的时间里去阅读一些课外的书籍,不论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还是一些平铺直叙的史书,抑或是一些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哲理书籍,都在我的喜好范围之内。我时常会一头栽进书中的世界,无法自拔。但有些反差的是,我也是个有摇滚心的女孩,相伴了我好几年的爵士鼓便是最好的证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总会有一些异于他人的想法与思考,这就让我时常会在生活中有许多灵光一现的时候。  门
期刊
老王五十多岁了,是我父亲厂里的工人。  老王没有文化,他在父亲本子上领工资签字时常念叨:“我就只会写这三个字了。”他原本是一个字都不会写的,若不是他妻子念过书,怕是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来。他很羡慕我爸爸,快是一种崇拜了。老王常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啊!不要像我……”每次说到这,他就走开了。  一天早上,母亲带我去买菜。归家的时候,背后一阵风闪出一辆空的载客三轮车,母亲的目光捉住了那个正驾驶的身影:  
期刊
一只蝈蝈在敲我的窗。  夏日夜晚,周遭寂寂。“唧唧,唧唧”,欢畅的鸣声融入夜幕,与暗色的景致交织成美的旋律,唤醒我儿时的记忆。  在儿时,夏夜的声音尤其丰富。择一处草地坐下,露珠在轻轻落,偶尔会听到“啪”的一声,那是它不小心打翻了某片树叶了。植物们亲昵得很,一直在耳语。紫薇和香樟、凤仙和夜来香,和谐地绵延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而最美妙的是夏夜的虫鸣。虫鸣于周边响起,唧唧,啾啾,吱吱。我手摇蒲扇
期刊
大家好,我叫李欣茁。2008年出生于洞庭湖畔美丽的银城,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江南孕育了我文静、平和却不失热情的个性。学习之余,我喜欢阅读、画画、弹钢琴和做做创意手工。这些都是我用来表达自我的方式,尤其是写作。“我手写我心”,把成长中点滴的感受变成跳跃的文字,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一时、一日、一草、一木,皆是生活的馈赠,我会用我手中的笔继续描绘这多彩的世界!  门开了,斜斜的阳光照进了樱花巷365号——沿
期刊
少年不识③愁滋味,爱上层楼④。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⑤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②博山,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③不识:不明白。④层楼:高楼。⑤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
期刊
万里投荒,63岁的苏东坡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从天上掉到地上,又从地上被扔到地狱,心情很糟糕。还好,昌化军使张冲是他的文学“粉丝”,接他到衙门暂住,请他喝茶饮酒,请教诗文。不久,上边又探听到消息,立马下令将老苏赶出衙门,将张冲革职回老家。流落荒郊野外的大文豪,一脸无助:“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如何是好?老乡们来了,七手八脚搭了几间草屋。东坡一看,还不赖;环视周围的桄榔树,取了个“桄榔庵”的雅
期刊
我来自农村,心,也在农村的土地扎了根,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们一家只好搬迁到了城市里头。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是不懂得什么叫家乡的。起初有人问我什么是家乡,我说:“家乡——家乡——因为有我的祖祖辈辈,安息在那儿。”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家乡是我坚强的后盾;家能给予我温暖;家能给予我光明;家能给予我舒适感。”  我离家已经六个月了,总想起家乡的山水,想起那挺立在我家门前高大威武的古
期刊
辛弃疾的《丑奴兒·书博山道中壁》通篇言愁,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