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民事诉讼调解也是目前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本文主要从民事诉讼调解原则、调解方法以及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关键词:诉讼调解;调节原则;调解方法;问题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亦称法院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使其就民事争议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以调解的方式结案。法院调解是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基础、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条件、以当事人依法行使处分权为内容的一项诉讼制度。对当事人而言,法院调解是当事人通过平等、友好协商来处分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一种表现;对法院而言,法院调解是法院审判人员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基础上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职权行为,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本文仅就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方法以及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
1、自愿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必须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当事人自愿原则应当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前者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后者是指当事人双方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
2、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才能进行调解。只有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结合案情,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达到预期的效果。
3、合法原则
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合法原则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二是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合法,即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必须认真进行审查,对协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不能允许,并且应当指出其违法和错误所在。法院调解必须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审判人员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必须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
以上三条原则对法院的调解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在这三条原则中,自愿原则处于核心位置。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一个案件能否调解成功,运用什么样的调解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民事审判实践,常用的调解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亲情感化法
在处理家庭纠纷案件中,要善于运用亲情感化法来化解家庭矛盾。有些家庭矛盾是因一些小事引起的,由于双方互不相让,使矛盾越闹越深,。但从双方内心深处来讲,又是愿意和好的,希望有个中间人帮他们找个台阶下。如赡养纠纷,有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有的实质是兄弟间的矛盾。对于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可以与子女及时沟通,让他们回想生母十月怀胎的苦楚、把他们抚养成人的艰辛以及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无私的爱。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血浓于水,大爱无疆,用亲情去感化他们,触动子女的灵魂,使双方在求同存异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调解便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2、心理平衡法
有一些民事案件,争议很小,标的也不大,但由于当事人之间对事实理解的偏差,导致双方发生纠纷,有很多原告起诉到法院,只是为了讨一个说法,出一口气,寻找心理平衡。如一些名誉权侵权案件,虽经原告多次与被告交涉,但被告仍然我行我素,原告便起诉至法院。这类案件,被告一般都没有理,审判人员应抓住当事人的心理,在庭审中,尽快查明被告错在哪里。查明事实后,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直接指出其错在哪里,让被告给原告赔礼道歉,使原告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疏通双方之间的障碍或误解,从而使纠纷得到快速化解。
3、换人调解法
法官遇有一些棘手案件,调解结案作为首选时,必然会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解。如遇当事人没有松动或松动不大时,会产生一些急躁心理,有时甚至会与当事人产生对抗情绪,这样便不利于案件的继续审理,此时宜采用换人调解法。
变换一个调解人会减缓当事人心理压力,而且新的调解人也许会选择新的角度进行调解。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切入点会给当事人一个全新的感受。但法律终究是相通的,归根结底,不同调解人的调解观 点最终是一致的。虽然两人事先未沟通和商量,但当事人感觉到俩人观点如此相同,便会打消疑虑,从而对法院对法官深信不疑,增加了对法官、法院的信任感,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4、责任剖析法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来说原被告均存在一定的过错,只不过是双方承担责任的比例有所不同。如在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一般是双方都要承担责任,很少有一方承担全部责任的案件。因此在审理这类案件过程中,法庭调查结束后,主审法官便可作一个小结,认定证据,在查明基本事实后,要对责任大的一方(一般来说应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尽管有时纠纷是因为过错小的一方引起,此后也要指出过错小的一方在本案中应承担的责任。对于这类案件,审理中要处于公心,居于中立,说公道话,使双方都受到批评教育,只要责任划分得清楚,双方就会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根据双方责任大小、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调解,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冷处理法
善于捕捉调解信息、掌握调解时机是做好调解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宜早不宜迟,对外部影响小、诉讼成本较低的案件在立案初期调解,效果会更佳。但有些案件则宜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如离婚案件,多年的夫妻走进法庭大门,双方必定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矛盾过程,有的是因为与对方父母关系僵化造成,有的则是由于一时误会或一时冲动所致。如果在双方气头上进行调解,必定是事倍功半,此时宜采用冷处理,让双方回去考虑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双方的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也会主动做一些促进和解的工作,同时也帮助双方解开一些疙瘩和消除一些误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的当事人会主动来撤诉,还未完全想通的当事人也会发生不同程度地转变。这时,审判人员可乘热打铁,加大调解力度,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和好的可能性。
以上方法仅是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调节工作中的一部分方法。在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的调节方法也是不断创新的。
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
1、无原则的调解
在审理一些民事案件中,有的审判人员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尽快达成妥协,而对已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如对当事人逃避税收问题、违法经营问题等,既不直接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也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甚至有时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当作迫使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筹码,使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法院的调解逃避了制裁,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违背原则的调解
在民事案件中,有的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当中,对于当事人间的责任划分,胸中无数,一味地"和稀泥",无原则地进行调解,造成了当事人思想上出现反复而久调不决;一些审判人员反复劝说当事人做出让步并接受调解,以达成调解协议,形成了"以劝促调";一些审判人员在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时,故意将案件搁置起来,使当事人为求得纠纷的早日解决,不得不接受调解,形成了"以拖促调";一些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中,暗示当事人如果不同意调解解决,判决结果会对其不利,形成了"以判促调";一些审判人员主持调解,利用法律上的优势地位和当事人对他的信赖,故意向当事人传递不真实的信息,使当事人误认为调解比判决更符合自身利益,接受调解协议,从而形成了"以诱促调"。
3、囿于原则的调解
议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会加剧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形成"无效性调解"。
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诉讼的正当性与效率性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使调解给判决获得正当性形成障碍,又不使强调判决正当性而对调解解决纠纷的效率性形成障碍。
在现代社会,民事诉讼调解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得案件的审结具有迅速和便利的特点,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和简便的程序解决纠纷,从而使当事人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民事诉讼调解适合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它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非对抗的斡旋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既着眼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现实纠纷,又放眼于当事人未来的合作与和睦相处;它不局限于当事人现有的诉讼请求,可以就请求之外的内容进行调解,这样就使当事人能达成一个比诉讼请求更为广泛的调解协议,尤其是在处理农村各类纠纷时更是如此,这是判决所无法比拟的。在某中程度上,调解所取得的社会效果要优于审判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民事诉讼中调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诉讼调解;调节原则;调解方法;问题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亦称法院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使其就民事争议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以调解的方式结案。法院调解是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基础、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条件、以当事人依法行使处分权为内容的一项诉讼制度。对当事人而言,法院调解是当事人通过平等、友好协商来处分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一种表现;对法院而言,法院调解是法院审判人员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基础上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职权行为,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本文仅就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方法以及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
1、自愿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必须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当事人自愿原则应当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前者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后者是指当事人双方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
2、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才能进行调解。只有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结合案情,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达到预期的效果。
3、合法原则
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合法原则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二是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合法,即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必须认真进行审查,对协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不能允许,并且应当指出其违法和错误所在。法院调解必须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审判人员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必须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进行。
以上三条原则对法院的调解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在这三条原则中,自愿原则处于核心位置。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一个案件能否调解成功,运用什么样的调解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民事审判实践,常用的调解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亲情感化法
在处理家庭纠纷案件中,要善于运用亲情感化法来化解家庭矛盾。有些家庭矛盾是因一些小事引起的,由于双方互不相让,使矛盾越闹越深,。但从双方内心深处来讲,又是愿意和好的,希望有个中间人帮他们找个台阶下。如赡养纠纷,有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有的实质是兄弟间的矛盾。对于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可以与子女及时沟通,让他们回想生母十月怀胎的苦楚、把他们抚养成人的艰辛以及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无私的爱。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血浓于水,大爱无疆,用亲情去感化他们,触动子女的灵魂,使双方在求同存异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调解便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2、心理平衡法
有一些民事案件,争议很小,标的也不大,但由于当事人之间对事实理解的偏差,导致双方发生纠纷,有很多原告起诉到法院,只是为了讨一个说法,出一口气,寻找心理平衡。如一些名誉权侵权案件,虽经原告多次与被告交涉,但被告仍然我行我素,原告便起诉至法院。这类案件,被告一般都没有理,审判人员应抓住当事人的心理,在庭审中,尽快查明被告错在哪里。查明事实后,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直接指出其错在哪里,让被告给原告赔礼道歉,使原告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疏通双方之间的障碍或误解,从而使纠纷得到快速化解。
3、换人调解法
法官遇有一些棘手案件,调解结案作为首选时,必然会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解。如遇当事人没有松动或松动不大时,会产生一些急躁心理,有时甚至会与当事人产生对抗情绪,这样便不利于案件的继续审理,此时宜采用换人调解法。
变换一个调解人会减缓当事人心理压力,而且新的调解人也许会选择新的角度进行调解。不同的人员、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切入点会给当事人一个全新的感受。但法律终究是相通的,归根结底,不同调解人的调解观 点最终是一致的。虽然两人事先未沟通和商量,但当事人感觉到俩人观点如此相同,便会打消疑虑,从而对法院对法官深信不疑,增加了对法官、法院的信任感,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4、责任剖析法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来说原被告均存在一定的过错,只不过是双方承担责任的比例有所不同。如在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时,一般是双方都要承担责任,很少有一方承担全部责任的案件。因此在审理这类案件过程中,法庭调查结束后,主审法官便可作一个小结,认定证据,在查明基本事实后,要对责任大的一方(一般来说应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尽管有时纠纷是因为过错小的一方引起,此后也要指出过错小的一方在本案中应承担的责任。对于这类案件,审理中要处于公心,居于中立,说公道话,使双方都受到批评教育,只要责任划分得清楚,双方就会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根据双方责任大小、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调解,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冷处理法
善于捕捉调解信息、掌握调解时机是做好调解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宜早不宜迟,对外部影响小、诉讼成本较低的案件在立案初期调解,效果会更佳。但有些案件则宜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如离婚案件,多年的夫妻走进法庭大门,双方必定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矛盾过程,有的是因为与对方父母关系僵化造成,有的则是由于一时误会或一时冲动所致。如果在双方气头上进行调解,必定是事倍功半,此时宜采用冷处理,让双方回去考虑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双方的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也会主动做一些促进和解的工作,同时也帮助双方解开一些疙瘩和消除一些误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的当事人会主动来撤诉,还未完全想通的当事人也会发生不同程度地转变。这时,审判人员可乘热打铁,加大调解力度,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和好的可能性。
以上方法仅是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调节工作中的一部分方法。在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的调节方法也是不断创新的。
三、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
1、无原则的调解
在审理一些民事案件中,有的审判人员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尽快达成妥协,而对已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如对当事人逃避税收问题、违法经营问题等,既不直接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也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甚至有时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当作迫使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筹码,使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法院的调解逃避了制裁,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违背原则的调解
在民事案件中,有的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当中,对于当事人间的责任划分,胸中无数,一味地"和稀泥",无原则地进行调解,造成了当事人思想上出现反复而久调不决;一些审判人员反复劝说当事人做出让步并接受调解,以达成调解协议,形成了"以劝促调";一些审判人员在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时,故意将案件搁置起来,使当事人为求得纠纷的早日解决,不得不接受调解,形成了"以拖促调";一些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中,暗示当事人如果不同意调解解决,判决结果会对其不利,形成了"以判促调";一些审判人员主持调解,利用法律上的优势地位和当事人对他的信赖,故意向当事人传递不真实的信息,使当事人误认为调解比判决更符合自身利益,接受调解协议,从而形成了"以诱促调"。
3、囿于原则的调解
议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会加剧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形成"无效性调解"。
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诉讼的正当性与效率性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使调解给判决获得正当性形成障碍,又不使强调判决正当性而对调解解决纠纷的效率性形成障碍。
在现代社会,民事诉讼调解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得案件的审结具有迅速和便利的特点,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和简便的程序解决纠纷,从而使当事人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民事诉讼调解适合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它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非对抗的斡旋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既着眼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现实纠纷,又放眼于当事人未来的合作与和睦相处;它不局限于当事人现有的诉讼请求,可以就请求之外的内容进行调解,这样就使当事人能达成一个比诉讼请求更为广泛的调解协议,尤其是在处理农村各类纠纷时更是如此,这是判决所无法比拟的。在某中程度上,调解所取得的社会效果要优于审判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民事诉讼中调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