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章鱼老师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果动物是一只生活在南非海藻林中的野生章鱼,那会怎么样呢?Netflix在2020年出品了一部温柔而治愈的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它记录了章鱼的智慧以及人与章鱼之间独特的友谊和互动,该片一上线就圈粉无数。


  它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典型自然纪录片,更像是主人公克雷格·福斯特的私人影像日记。他是一位南非的自由潜水者和野生动物制片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南非开普敦西海岸的海藻林里观察一只雌性章鱼。从第一次遇到它,克雷格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下水拍攝这只章鱼,直到它的生命走到尽头。他遇到并追踪的普通章鱼最初是他的研究对象,然后成为了他的老师,向他展示了人类从未见过的东西。
  克雷格是一位影视制作人,在花了数年时间拍摄地球上一些最危险的动物后,生活、工作压力倍增。同时,人到中年,事业遭遇瓶颈期,不堪重负的克雷格最终精神“崩溃”,家庭关系也陷入混乱之中。他决定暂停自己的事业,并回到家乡南非开普敦,重返海岸附近的海藻林,这里神奇的水下世界成了他的原点。
  他在8~9摄氏度的寒冷海水中游泳,却感到放松和自由,仿佛在另一个星球飞行。他开始潜水,不穿潜水服也不背氧气瓶,见到了许多美妙绝伦的景色,并因此重新拾起相机。
  本片以克雷格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通过他娓娓道来的回忆,将观众带进神秘的水底海藻林。影片为自然纪录片注入了浓浓的情感元素,让观众的情绪随着人和章鱼的情谊以及章鱼的命运而波澜起伏,而这可能是诸多上帝视角的大制作自然纪录片未必做得到的。
  这天,克雷格照例在浅水区的海藻林中潜水,一座由石头和贝壳搭建的“奇异建筑”深深地吸引了他,就连周围路过的小鱼,也都对它一脸好奇。突然,“建筑”轰然倒塌,一只软体动物猛地窜出。原来,躲在“建筑”里的不是别的,而是一只雌性章鱼。


  克雷格对此惊讶不已,他强烈感受到了这只动物的神奇与独特。接下来,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每天都来看它,结果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他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并用325天时间,对这只章鱼展开跟踪拍摄。
  克雷格把摄影机放在水中,让章鱼慢慢适应。起初,章鱼对摄影机非常警惕,会小心翼翼地将大贝壳当作“盾牌”,一步一步地试探性靠近。
  几天时间内,它终于和克雷格熟悉了起来,明白这个巨大的人类不是来捕食自己的。
  章鱼没有父母陪伴,出生即独立生活。它们只有大约一年的寿命,一切生存技能全靠自己探索。
  在确定摄影机没有威胁后,它开始卸下防备,与摄影机共处。有时玩心骤起,它还会将摄影机拽倒。
  而克雷格,也通过每天坚持不懈的造访,赢得了章鱼的初步信任——它主动伸出触手,吸住克雷格的手指,像是打招呼一样。


  克雷格说:“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建立起了某种不同以往的羁绊。”
  之后,章鱼似乎放下了戒心,将自己生活的一面展示出来。章鱼是一种有智慧的生物,拥有两千多个吸盘,每一个都有无数的神经细胞和独立的感知能力,就好像有两千多个卫脑。所以,它的智力堪比猫狗甚至一些灵长动物。它为什么要和人类交朋友?这对它有什么好处?也许,它渴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有更多新奇的体验吧。
  镜头中的它,有着极高的伪装天赋——时而隐身,让自己变色为石头,用来麻痹对手或猎物;时而变形,让自己化身为海藻,颤巍巍地随波逐流。
  克雷格开始观察它的捕猎方法,看这个智慧生命是如何生存的。拍摄过程中,它曾不止一次地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它可以用触手当作武器,快速出击捕捉鱼类;也可以运用战略战术,去声东击西地进行布控。它抓螃蟹,捕龙虾。龙虾似乎要比螃蟹聪明,它失败了好几次。但几周后,它终于重新制定了策略,充分利用环境,甚至聪明到把克雷格也作为策略的一部分。它像一张网一样罩住龙虾,然后轻易地从背后袭击。
  它的生存技能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了,克雷格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对它产生了一种超出语言和物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然而在一次近距离接触时,克雷格的镜头不慎掉落,章鱼受到惊吓,飞速逃走,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洞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就这样毁于一旦。
  克雷格对此十分懊悔,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它还会再信任我吗?再次见到还会认识我吗?”他大量地阅读网络上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收集它吃过的食物和留下的痕迹。他在纸上画出了复杂、缜密的线索链,用整整一周时间去找寻这只章鱼。
  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它。再次相逢,章鱼没有排斥他,而是主动靠近,亲昵地盖住了克雷格的整只手,像老朋友一样和谐。


  虽然海底风平浪静,但章鱼的世界却充满了危机。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叫“睡袍鲨”的天敌。睡袍鲨是一种不靠视觉而靠嗅觉捕食的小型鲨鱼,它们凶猛无比,且以章鱼为食。
  面对镜头,章鱼曾先后两次与睡袍鲨狭路相逢。
  第一次,它被鲨群困住,只能寻找掩体,将自己隐藏在狭长的石缝里。睡袍鲨紧随其后,努力地朝石缝中摸索。
  章鱼遭遇了与天敌的“缠斗”,它躲到石头底下,却仍然被循着气味赶来的鲨鱼咬住了触手,遭遇了可怕的“死亡翻滚”。幸而,鲨鱼只咬断了它的那一条触手,它尚有余力缓慢、艰难地返回洞穴,但变得苍白而虚弱。


  见章鱼遭此重创,克雷格感到万分自责,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它会不会就这么死掉?它平时不会出现在那里,是不是因为我来找它,所以它才会遭遇悲剧?”
  这些问题拷问着他,让他像章鱼一样,经历了它所经历的悲剧。
  忧心忡忡的克雷格,忍不住越过了拍摄的那道坎:“当你干预动物的生命时,你就跨越了一道界限,但我已经克制不了对它的感情。”
  他撬开一个牡蛎,开始喂养章鱼。
  几天之后,一条完美的迷你小触角,从章鱼身上生长出来。劫后重生的它,终于活了过来。


  克雷格观察它的日常生活和捕食,学会了关于海底的很多事情。他发现它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细节记忆力,它像是一个海底的大脑,已经运转了几百万年。通过它,克雷格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起床,日子渐渐充实起来。他想要去了解章鱼每一个微妙的行为,以及深深体验每一次海底的互动。
  对克雷格来说,章鱼亦师亦友,它不但让他参与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让他爱上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海下世界,给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命感悟。
  章鱼的寿命很短(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片中的这只章鱼,却耗费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用来疗愈触角。它用漫长的时间,去克服困难,塑造新生。
  透过它的这种举动,克雷格对生命有了崭新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世界是多么珍贵,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它教会我:你是世界的成员,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访客。”


  他觉得自己也能像章鱼一样,独自克服困难,让生活重回正轨。于是,他慢慢地从焦虑中走出,开始关心家人。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对一只动物产生过这样的同理心,也从没有因为一只动物做出过这样的改变。
  无论对克雷格来说,还是对章鱼来说,这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生命体验。
  相处过程中,克雷格几乎每天都能从章鱼身上收获新的惊喜。比如,章鱼第二次与睡袍鲨狭路相逢,就从战略、战术上有了质的提升。这一次它的逃生,堪称教科书般的表现。
  在鲨鱼的追击下,它竟然跃出海水爬上了岸。重回水中后,眨眼间用贝壳和石头打造了一个临时堡垒,把自己脆弱的身体紧紧包裹住。周旋过程中,章鱼用惊人的速度吸起近百颗贝壳和石头,用它们包裹住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天然的屏障。
  紧接着,睡袍鲨追赶而来,对章鱼发起撕咬,却毫无进展。下一分钟,鲨鱼又过来咬住了它,故伎重施进行死亡翻滚。它拼命地用贝壳盔甲抵挡鲨鱼的攻击。
  最终,它居然骑在了世界上唯一安全的地方——鲨鱼背上。鲨鱼完全不想吃它了,只想把它甩下来。它最终离开鲨鱼躲进石头里时,鲨鱼头也没回直接走掉了。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搏斗中,它赢了!


  还未来得及惊叹它的智慧和勇气,它再次令克雷格惊讶。致幻鱼群游过时,它竟然张开触手,和鱼群一起舞蹈。克雷格震惊了,之前他以为只有群居动物才会嬉戏打闹,像章鱼这样的独居捕食者不会社交。然而章鱼活力四射的样子,让克雷格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低估它了。
  很快,它就对鱼群失去兴趣,转而向克雷格游来。它吸附在克雷格的胸口,就像是要拥抱这个人类一样。两个不同的生命,就这样奇妙地互相理解。


  外出狩猎时,章鱼又是另一种状态。捕猎时它不仅出手快、准、狠,还精通借力。有一次,它尝试用蛮力抓龙虾,失败后,它居然会停下来思考,然后竟然利用克雷格和摄影机作为掩护,突然出击,把猎物收入囊中。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段落,是章鱼的死亡段落。雌章鱼一生只能交配一次,只要交配,就意味着要走向死亡。它会产下数十万颗章鱼卵,为了保证鱼卵顺利产出,雌章鱼必须停止捕猎、停止进食,用自己的生命孕育新的生命。它会根据卵孵化的时间,精准地计算着自己的死亡时间。
  为了孕育下一代,它最终坦然地走向了死亡。
  透过它的死亡,我们可以同时获得两种感悟:一种是生命的脆弱,另一种是物种的生生不息。
  为数十万颗卵躲在最黑暗的地方,不再进食,从产卵到孵化,完成孕育的使命,自己便奄奄一息,等待生命结束。最后随水漂流被鱼虾啃食,被鲨鱼叼走尸体,直到看不见踪影。


  繁衍与传承,是大部分动物终其一生都难以逃脱的重要命题。章鱼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这项命题。
  而海洋之外,克雷格也让儿子完成了另一种传承——他带儿子一起对海洋生物展开研究,让儿子成为知识丰富的小生物学家兼游泳健将。
  至此,章鱼与人类终于跨越物种、殊途同归,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契合”。
  325天的陪伴和记录,让我们看到了章鱼的柔软、温情、聪明、坚强!也让克雷格从大自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重新找回了自我。畅游在大海中,他重新获得了自由,而章鱼也变成了他的老师,教会了他勇敢和坚强。
  它彻底改变了克雷格,他开始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从自然中所得到的巨大回馈,全部教给自己的孩子,回馈自然,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发起海洋环境保护组织。
  克雷格在片尾留下一段话:“当你从顶端跳下来之后,就像是到达了另外一个星球——阳光照射进蔚蓝的海水,海藻植物拔地而起,随浪摆动,斑斓的水母和鱼类在这片森林里遨游……进入这个三维世界,就像在飞一样。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自在,所有的忧虑、烦恼和生活中的戏剧都烟消云散了……你会感受到,世间的每个生命都是多么重要又多么脆弱。你不是探访者,你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当你真的去了解一个生命,你就再也没办法冷漠了。”
  世间的每个生命都是如此重要、珍贵却又脆弱,如果能够被动物无条件地信任过,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种深切的爱。这种爱是世间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教会我们学会爱。生命是多么的美好而奇妙,感谢动物给予我们学习爱的机会。
  影片结束了,但摄影师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重新找回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方向,开始着手和他的下一代,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分享、保护那片水域。
  (来源:微信公众号:峨眉电影)
  【阅读导引】
  让我们感到惊艳的纪录片往往叙事宏大、立意深远、画面精良,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自然之美。它们不会以某种单一的动物作为主角进行讲述,也不会从摄影师(或观察者)的个人视角出發进行拍摄。然而,Netflix却打破常规,以“采访+互动”的形式,推出了一部充满新意的作品——《我的章鱼老师》。对习惯了BBC的观众们来说,这部纪录片乍一看多少有些粗糙:片中大部分镜头,都由自由潜水(不带氧气瓶)拍摄而成,剧情时断时续,常常因为要浮出水面换气而错过关键剧情。然而正是这部略显粗糙的纪录片,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不断的回忆、描述,以及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把我们带进一场刻骨铭心的关于友谊的故事中。
  本部纪录片的导演、摄影、主角和讲述者,都是克雷格·福斯特,他用私人日记般的影像,讲述了自己和一只雌性章鱼之间的美妙故事。从镜头到旁白,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因为工作带来的焦虑和压抑,克雷格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放松自己,每天在南非海藻林中潜水。在潜水过程中,他和一只章鱼建立了不寻常的友谊。每天潜水去窥见章鱼的世界,这使他受益良多。这片水域和住在水里的居民,接纳了他,治愈了他,升华了他对动物、对大千世界的情感。那个带他走出生活泥沼,使他重新获得力量的章鱼,也真的可以称作老师了。纵观整部作品,从摄影、制作,以及从个人角度编织出来的故事,从视频中透出真诚的情感和升华出来的感悟,甚至是一些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堪称优秀。观众从个人的角度切入,既是观察者,也是代入者,更是互动者。
其他文献
很多很多次想起你。  从书山里茫然抬眼的时候;拼命掩饰自己悲伤的时候;从喧闹的体艺馆里走出来,撞见天幕上数十颗银亮的小星星安静闪耀、月华无声泻下的时候。  离开你后,我是孤独且寂寞的。  毕业的时候不觉伤感,却不知它早已蓄成一个幽深的水库,日日夜夜细水长流。回忆起往日,首先跳出的画面竟然是一个极平常的下午,那天天气晴暖,林荫道两旁的树枝叶繁茂,我们身穿白色校服,脚步轻快得像踏在云上。  我们十月份
期刊
火烧黄鳝  田间稻秧葱绿时,清水之下的黑泥上,可见一些小圆孔。把食指伸进,沿洞而行,不多时就會触到一个滑腻东西,那就是黄鳝。用手指紧紧扣住它,提出洞来,黄鳝就到手了。  把黄鳝洗干净,丢进旺火中。不久后,便可掏出来,用青草把草灰擦去后,便可享用清香的鳝肉。这种吃法多少有些野,最好是折根桑枝条把它串起来,提回家中。清洗处理后,母亲把鳝鱼肉放进南瓜叶中,舀上一匙胡豆瓣,剁上几丝生姜,再包好放进土灶中,
期刊
青春是一场盛夏的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青春是一曲悠扬的歌声,美妙动听,余音绕梁;青春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书写绚丽的篇章。  青春年少的我们,冲动,桀骜不驯,充满激情和活力,渴望独立又依赖父母。我们沐浴着温柔的夏风,心中有着茁壮成长的渴望。我们希望如曹操一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叱咤风云,有政治家的胸襟、軍事家的谋略、诗人的浪漫,成就一番伟业!  郭沫若说:“人世间,比青春还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
期刊
溪流从山间穿过,它的道路是弯曲的。它很少跟拦路石闹脾气,它如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遇到拦路的石块便绕道而行。偶尔脾气来了,它也会往石头上冲撞,可发现自己比不过后,便机灵地拐个弯。左转右转,弯弯曲曲,百转千回之后,它实现了奔流万里入海的梦想。  有人说,溪流是在向石块妥协,如此退让不可取。謬矣!对手过于强大时,退让饱含智慧——既保全自己又有利于到达目的地。况且,弯曲的经历,会磨炼自己、提升能力。倘
期刊
近来“凡尔赛”“凡尔赛文学”“凡学”等词语高频出现于网络,多个机构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都有“凡尔赛文学”。所谓“凡尔赛文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其特征表现为: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比如:  (1)我今年科研做得不够好,只在《自然》和《科学》上发了两篇论文。  (2)今天去珠宝店看了看价格,700万,
期刊
史铁生的文字,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思想上的专注与深度。他的《我与地坛》精神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读。教材节选了原作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节尤为重要,可以把它作为全文的导读。这一节里出现了三次景物描写,在“逃避——为什么活——怎样活”的思考中逐渐展开,其中大有文章。我们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心语,从而走近作者,体悟作者及其文字的思想光辉,深入探究文本的精神价值。  景中之理  地
期刊
名句名篇默写,是新课标全国卷的必考题,也是最为贴近教材与日常语文教学的一道考题。考生答卷,也往往先从回答这道题开始,一是容易上手,二是志在必得。但自2014年起,全国卷的命题由填充补足型默写改变为理解型默写(即情景式默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考试的难度,也增强了考题的区分度,所以,还是有对这道题做剖析说明的必要。  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范围,以《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背诵篇目为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要求“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识,能结合具体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在高考作文阅卷时,“发展等级”中“深刻”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尝试用“缘果追因、外寻内探”的方法,让文章变得深刻。  请看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以工
期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任务驱动型作文已渐趋成熟,成为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由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对写作情境、写作主题等往往有明确的规定,以致有些考生认为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无须审题。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有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要求,如果对这些具体、复杂的任务视而不见,审题不慎不严,就会在应考时满盘皆输。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如何审题? 
期刊
【阅读导引】  由于标准化下的竞争,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变成了内卷的疲惫,最终导致即使是顶级大学的学生,也很多感觉不到学习、奋斗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为了赢在起跑线,中国父母给孩子设定了诸多目标,甚至连老一辈也卷入其中,共同“鸡娃”,然而这种奋斗的心态往往在30岁终止。究其原因,少不了早年压力过大带来的对学习、工作的疲惫和厌恶感。同时,在科学作家万维钢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