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表示,加强检疫封锁,“御敌于国门之外”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最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加强科普宣传,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培养预防生物入侵的意识,减少公众“海淘”外来物种带来的风险隐患。
丹麦驻华大使馆4月24日发布了一条《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微博,大意是说丹麦海岸上一种外来物种——太平洋生蚝泛滥,当地对此束手无策。消息传开,广大中国“吃货”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支援丹麦,消灭生蚝!
小心!这些都是入侵物种
所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
中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国是全球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员往来的增加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的速度加快,新的外来入侵物种不断被发现。
5月3日,中国农业部、环保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启动《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二批)》的起草工作。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汪学军介绍,初步统计表明,入侵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生物已达620种。中国环保部和中科院已经陆续发布了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一些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赫然在列:牛蛙、小龙虾、巴西龟等;人们熟知的植物品种则包括牵牛花、水葫芦等。
巴西龟原产美国中南部,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引入广东,继而迅速流向内地。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因素导致巴西龟在野外普遍存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巴西龟最多的国家。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呆头呆脑”的小家伙,它很擅长排挤本地物种,会对入侵地的本土龟造成严重威胁。巴西龟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收录为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再来看夏日餐桌一霸——小龙虾,它的学名是克氏原螯虾,是20世纪3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这种虾通过抢夺生存资源、捕食本地动植物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同时,因为它掘洞筑巢的习性,会对泥质堤坝造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轻则导致灌溉用水流失,重则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据报道,中国云南省的元阳梯田就一度遭克氏原螯虾破坏,当地不得不发起多轮“小龙虾歼灭战”。
除了“小龙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入侵物种也令“吃货们”趋之若鹜。但诸如此类可食用的入侵物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入侵物种是不能入口的。比如严重危害松树的松材线虫、繁殖力极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的水葫芦等。这些动植物品种,在原本的生态环境中并不会泛滥成灾,而到了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天敌等原因,它们得以迅速繁殖,不仅会造成本土物种的萎缩、灭绝,还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吃货”推波助澜
联系前后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本是大洋彼岸的小虫子,是怎么跨过大洲大洋,成为危险的入侵物种的呢?专家介绍,入侵生物进入的途径包括有意引进、无意传入、自然传入等三种形式。
据悉,中国约有一半数量的入侵植物和约四分之一的入侵动物是有意引入的,“吃货”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福寿螺就是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的。1981年,福寿螺被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被大量遗弃或自行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
与福寿螺类似,牛蛙、非洲大蜗牛、尼罗罗非鱼等入侵物种大多数都经历了这样的扩散过程。还有很多动植物是作为宠物、观赏植物等方式被人为引进的,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不时传来截获疑似入侵物种的消息。日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截获了一批未办理任何检疫审批手续的近20万粒蔬菜种子。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一个来自德国的邮包中截获一箱原生收获蚁,共计300多只蚂蚁。这种蚂蚁体型美观、饲养简单,成为宠物蚂蚁界炙手可热的品种。
另外,活体树蛙、孟加拉蜂猴、林地睡鼠等各种怪异生物被挡在中国的国门之外。还有一些毒性很强的外来物种,如剧毒蝎子、箭毒蛙等有害生物,企图以各种名目蒙混过关。2017年第一季度,仅北京口岸就截获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10009批,在截获物中检出有害生物667批次,同比增长283.3%。相关现象说明,中国正兴起各种“新型宠物”热。一些宠物爱好者通过行李夹带、海淘邮寄等方式使外来物种入境,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推手。
除有意引进外,还有部分外来物种是随着引进的原木、苗木、花钵、土壤而被无意传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出行、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一些动植物、微生物随着人流、物流的迁徙侵入,如松材线虫就是随木质包装材料传入的。
外来物种防治力度升级
汪学军指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逐渐增大,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立法工作。眼下,中国正着手起草《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二批)》。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专门提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行动。
此外,中国还将引入高科技手段,针对已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进行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构建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
专家表示,加强检疫封锁,“御敌于国门之外”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最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加强科普宣传,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培养预防生物入侵的意识,减少公众“海淘”外来物种带来的风险隐患。
丹麦驻华大使馆4月24日发布了一条《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的微博,大意是说丹麦海岸上一种外来物种——太平洋生蚝泛滥,当地对此束手无策。消息传开,广大中国“吃货”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支援丹麦,消灭生蚝!
小心!这些都是入侵物种
所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
中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国是全球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员往来的增加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的速度加快,新的外来入侵物种不断被发现。
5月3日,中国农业部、环保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启动《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二批)》的起草工作。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汪学军介绍,初步统计表明,入侵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生物已达620种。中国环保部和中科院已经陆续发布了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一些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赫然在列:牛蛙、小龙虾、巴西龟等;人们熟知的植物品种则包括牵牛花、水葫芦等。
巴西龟原产美国中南部,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引入广东,继而迅速流向内地。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因素导致巴西龟在野外普遍存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巴西龟最多的国家。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呆头呆脑”的小家伙,它很擅长排挤本地物种,会对入侵地的本土龟造成严重威胁。巴西龟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收录为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再来看夏日餐桌一霸——小龙虾,它的学名是克氏原螯虾,是20世纪3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这种虾通过抢夺生存资源、捕食本地动植物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同时,因为它掘洞筑巢的习性,会对泥质堤坝造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轻则导致灌溉用水流失,重则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据报道,中国云南省的元阳梯田就一度遭克氏原螯虾破坏,当地不得不发起多轮“小龙虾歼灭战”。
除了“小龙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入侵物种也令“吃货们”趋之若鹜。但诸如此类可食用的入侵物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入侵物种是不能入口的。比如严重危害松树的松材线虫、繁殖力极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的水葫芦等。这些动植物品种,在原本的生态环境中并不会泛滥成灾,而到了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天敌等原因,它们得以迅速繁殖,不仅会造成本土物种的萎缩、灭绝,还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吃货”推波助澜
联系前后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本是大洋彼岸的小虫子,是怎么跨过大洲大洋,成为危险的入侵物种的呢?专家介绍,入侵生物进入的途径包括有意引进、无意传入、自然传入等三种形式。
据悉,中国约有一半数量的入侵植物和约四分之一的入侵动物是有意引入的,“吃货”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福寿螺就是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的。1981年,福寿螺被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被大量遗弃或自行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
与福寿螺类似,牛蛙、非洲大蜗牛、尼罗罗非鱼等入侵物种大多数都经历了这样的扩散过程。还有很多动植物是作为宠物、观赏植物等方式被人为引进的,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不时传来截获疑似入侵物种的消息。日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截获了一批未办理任何检疫审批手续的近20万粒蔬菜种子。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一个来自德国的邮包中截获一箱原生收获蚁,共计300多只蚂蚁。这种蚂蚁体型美观、饲养简单,成为宠物蚂蚁界炙手可热的品种。
另外,活体树蛙、孟加拉蜂猴、林地睡鼠等各种怪异生物被挡在中国的国门之外。还有一些毒性很强的外来物种,如剧毒蝎子、箭毒蛙等有害生物,企图以各种名目蒙混过关。2017年第一季度,仅北京口岸就截获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10009批,在截获物中检出有害生物667批次,同比增长283.3%。相关现象说明,中国正兴起各种“新型宠物”热。一些宠物爱好者通过行李夹带、海淘邮寄等方式使外来物种入境,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推手。
除有意引进外,还有部分外来物种是随着引进的原木、苗木、花钵、土壤而被无意传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出行、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一些动植物、微生物随着人流、物流的迁徙侵入,如松材线虫就是随木质包装材料传入的。
外来物种防治力度升级
汪学军指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逐渐增大,要推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立法工作。眼下,中国正着手起草《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二批)》。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专门提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行动。
此外,中国还将引入高科技手段,针对已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进行调查,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构建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
专家表示,加强检疫封锁,“御敌于国门之外”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最有效的策略。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加强科普宣传,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培养预防生物入侵的意识,减少公众“海淘”外来物种带来的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