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农业已基本形成5亿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 品供求短缺的历史,实现总量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中国农业用占全世界约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
中国农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而实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生 存型向温饱生活过渡及温饱向小康生活的跨越。 □国家统计局
农村实行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 展。粮食生产连上新台阶,目前已基本形成5亿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结束了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供求长期短缺,实现总量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 济的重要支柱。农村居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国农业用占全世界 约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
农业生产在制度与技术创新中稳定增长,在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条件下, 生产出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近13亿人口的生活需要,也基本满足了工业生产对农产品原料的 需求,并且还有部分农产品出口。农村非农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正在由传统的 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农村经济转变。
生产稳定增长主要产品供求平衡
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14610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85倍,比1989年实际增长604 %。农业生产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短缺向总量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的转变。1989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上45亿吨、5亿吨两个台阶。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 破5亿吨大关,提前实现“九五”计划确定的粮食产量目标,在1996-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 年丰收,四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台 阶。粮食供求实现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 史最高水平。2000年、2001年的粮食产量受严重旱灾和结构调整因素的影响减产,2001年产 量仍达到了46218万吨,比1989年增长134%。棉花生产在适应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受到出口及库存变化的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但供需仍然达到了总量平衡有余;油料 产量稳步增长,2001年产量达到2865万吨,比1989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68%;肉类 总产量2001年达6334万吨,比1989年增长141倍,年均增长76%;渔业快速发展,2001 年水产品产量已达4381万吨,比198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18%。
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 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2001年,肉、蛋、奶、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98 公斤、183公斤、81公斤和344公斤,分别比1989年增长112倍、186倍、138倍 和244倍。
新一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给农业增添活力和后劲
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受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新阶段,突出地表现在农 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农 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调整和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提高农业适应市场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经过几年的努 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渐渐显现。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 ,农业比重不断减小,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1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552%、36%、304%、108%,与1989年相比,农业 所占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则分别上升了28和55个百分点。从各业内部 看,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以小麦为例,2001年优质专 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已达25%。种植业生产正逐步向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生产方向发展 。全国已初步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带、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 疆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 量并重的方向转变,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渔业生产结构调整重点是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产量,与1989年相比,2001年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产量比重提高123个百分 点。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并开始实 施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战略性结构调整。2001年完成造林面积495万公顷,其中, 重点生态工程造林3314万公顷。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村改革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异军突起,198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首 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通过加快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 ,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2001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9356亿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 长近140倍,比1989年增长131倍。1989-2001年年均增长247%,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净 增部分的345 %。2001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农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为67 3%,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32.7%,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比1989年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得到的纯收入由1989年1424元提高到2001年的10664元,增长64 倍。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9年的237%提高到2001年的4 47%。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工业的布局。据乡镇企业局统计,2001 年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达20315亿元,比1989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38%,占全国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达478%。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投资的 力度。1999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达到10858亿元,比1978年增长62倍,比1989年 增长31倍。在努力增加财政农业支出的同时,通过社会筹资、资本市场融资、吸引外资等 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投资。1999年中央在新增的1000亿元财政国债中,有375亿元用于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利设施、保护天然林、治理生态环境、节水灌溉工程等。与此同时,大力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重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已建 成商品粮基地县1000个左右,优质棉基地县200多个,以及“双低”油菜籽、糖料和“菜篮 子”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国形成了稳定的农产品商品供应体系;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十大防护林体系建 设工程全面展开。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 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为启动内需,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1年,在全国的行政村中,自来水受益村 所占比重达到47%;全国农村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87%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 电话用户2001年达68431万户;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 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持续 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4元,比1989年增长29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 增长43%。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
1989-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5354元提高到17411元,增长了23倍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1%。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居民消 费结构不断升级。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水平分别 达到8307元、987元、2791元和77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了18倍、12倍、17倍 和14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水平提高更快,分别达到966元 、110元、1926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了49倍、119倍和53倍。基本生存资料需求收 入弹性已逐渐缩小,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