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华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写大千世界的万象,有心有灵犀的触动和意趣盎然的百态;写纷繁复杂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抑或是叛逆难忘的青春。眼前尽是些密密麻麻和眼花缭乱,尽是些纸墨的幽香和文字的灵魂。他,心之所至,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品位。偶然的邂逅,一切都是崭新的,恰恰是自己心爱的,用自己的文字,一笔一画,为他添上浓墨重彩。他,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我,由最初的一知半解,经时光荏苒,渐渐融入了他,习惯透过他的视角看待生活。他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信仰,给予我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喜和欣慰。
  对于我来说,杂志的初印象是《故事会》、《萌芽》抑或是《读者》。12岁前看的最多的是《故事会》,老牌刊物,泛黄的纸张,32开小本,怀旧而温馨,是我的睡前读物,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阅读,在脑海中连成音符,好像母亲的问候语,温暖而妥帖;喜爱《萌芽》的文风,有点低沉,有点清冷,作者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在耳边低吟;还有《读者》的平易和贴心,让我一度以为,薄薄的一本,略显粗糙的纸张,就是杂志全部的样子。再后来,杂志的印象就变成了《瑞丽》和《时尚》,厚厚一大本,翻开都是眼花缭乱的时尚流行,只读图不看字,没有任何收入的我,每月都将新刊收入囊中,却并不觉得它昂贵,有的只是新鲜、好奇和满足。
   B
  真正让我深入杂志,理解杂志并且爱上杂志,是我的23岁。我做着有关杂志的工作。模糊的印象变成了实际的存在。选题、采访、写稿,单调重复,不厌其烦。有人告诉我,当爱好变成工作,爱好便不复存在。的确如此,原本爱好写作的我在一篇篇采访稿的修炼中渐渐失了兴趣。有些情感就是这样,彼此有距离还是好的,靠近了反而灼伤。譬如我和杂志,当我还是个读者,我可以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当我是个杂志工作者,我便清晰了他一步步诞生的过程,神秘的面纱掀开,新鲜不再,好奇不再,有的只是写稿的疲累和成稿的些许成就感。
  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之后会有一本杂志改变我对待杂志甚至工作的态度,他便是我最初提到的那位“旁观者”,就像我们总编对他的定位,他是读者的朋友,只作陪伴,不谈奢华,不求干涉。正如他的名字《IN生活》,透过《IN》看生活。如果之前只是远观杂志,那么《IN》真正让我了解了一本杂志从创作到执行再到出刊的过程。不再只有采访和写稿的单调乏味,而是拥有了共同创办一本杂志,孕育一本杂志诞生的浓厚的成就感,有艰辛,有泪水,有充实,有满足。
  我是后来才知道,《IN生活》的框架是在一家名为SPR的咖啡厅里成型的。“咖啡馆的一隅,窗边一台桌子边,也许有着最伟大的事正在发生,也许是一个著名广告的策划,也许是一间世界500强公司的雏形构建,或者是,一本最好的杂志的诞生。”我们的编辑这样写道。也许我们主编在最初描绘框架的时候,眼前都是杂志出刊的模样,尽是美好的愿景。他没想到的是,这本杂志终是融入了编辑们的骨血,纠纠缠缠,难分难舍,从最初的生涩难懂,到后来的一拍即合,编辑们克服了困难和挫折,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用坚持和执着勾勒出大家心中共同的期盼。
  “不理解、飘渺,完全抓不住感觉。”是我刚开始对《IN生活》杂志框架的印象。杂志板块划分为万象、志趣、灵犀、悦享,下设有每期的大专题、别处、知味、宜家、慢品等栏目,吃喝住行,应有尽有。他是一本文艺感颇浓的杂志,读者定位是那些懂得生活、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为了迎合杂志风格,杂志每一期的选题要求颇高,取材生活,却要高于生活;稿件文风偏文艺,文艺中又要添些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开始,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杂志的方向和意图,大专题从选题到写稿、约稿、改稿都不甚理想,一期成型的大专题要历经很长时间,一点点推敲,一点点琢磨,仿佛琢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目的是最终成华,成为触动读者心灵的杂志。
   C
  犹记得《IN生活》八月刊大专题“心之所至”漫长的成型过程,选题、探讨,一遍遍思考,一次次修改。因为是我首次承接《IN生活》大专题,想要选择“心之所至”这一古言,传递杂志的态度。刚开始只是选取了闾丘露薇、陆小曼、王国维等名人,想要阐述他们的故事,表白他们的内涵和灵魂;也选取了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等选题,想让读者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最初结构杂乱而毫无章法,作为专题的策划和执行人,我自己甚至多重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思绪繁杂,跌跌撞撞,仿佛找不到出口,想写的太多,却又抓不住重点。直到主编总结了两个方向:“心之所至,目之所及”和“心之所至,身之所往”,我才豁然开朗,一条条紊乱的思绪逐渐清晰,才有了后来闾丘露薇的淡泊名利,陆小曼的洗尽铅华,古代名人的何要浮名和王国维的遗世独立;才有了可可西里的救赎,诗人张凡修的感悟栖居以及“不持有生活”的理念提出。
  选题千辛万苦,为一篇稿子找到适合的写手更是困难,就仿佛齿轮咬合得刚刚好,机器才能运转。一篇好稿,有思想,有主旨,有框架,唯独缺了实现的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才是遗憾。为了将遗憾降到最低,我在豆瓣上大量翻阅文章,试图寻找符合杂志气质,能够赋予文章灵性的写手。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当我向写手描绘了文章的结构和想法,我不确定这个我千挑万选的写手是否能够完全领会我的意图,写出我想要的精品。她只说了一句,“你就等着看吧。”而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成稿,忐忑的心不再,只有点惊艳,有点窃喜。后来才知道,她正准备出版她的新书,她擅长写情感类稿子,那篇写古人心之所至的稿子废了她些许精力。就这样,在以后每一次的约稿中,我都尽力找到最适合的那个人,让每篇稿子给予写手灵感,让写手给予每篇稿子灵魂。
   D
  记得在杂志创刊之初最累之时,我曾经想过放弃,主编问我:“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件想持续追求的事情”,我告诉他,我很遗憾,至今为止,我没找到一件我认为值得奉献一生去追求的梦想。他说,“从现在开始,你有了。”我想,有些美好如果难以舍弃,确实应该坚持下去。一块璞玉需要雕琢,雕琢得不够便称不上华美,雕琢得过了反而华而不实。《IN生活》便是一块璞玉,每个与之相关的人,心之所至,琢玉成华,将其雕琢得恰到好处。而他,也许正悄悄地,成为我生命中的那个恰到好处。
其他文献
十八岁我离开南方,生长中的身体、灵魂以及味觉在南北山川里行走了许多年。  在这些年里,我慢慢看到了期盼的北方风景——与南方不同的雄伟和棱角,也慢慢接受了北方不同的食俗——与粤菜相异的豪迈与热情。北方食物打开了我狭  流动的晨食  都说家乡人一日不可无汤,三日不可无粥,五日不可无米粉。米粉是味觉记录里页数最厚的一沓,任凭离开家乡数年,也不忘滋味。  家乡小镇不大,两三条街拼头算尾不过七里,然而百米一
期刊
几粒种子,着土而生,沐雨而长,春去秋来,硕果喜人,圣洁白花开满枝桠。是呢,于棉而言,可不就是花即果,果即花。  它,可以是漂亮的衣服、柔软的床单,也可以是消毒的棉签,隔离创伤的包扎布片。不管做何用途,它始终以棉的本质,给人37°C的关爱,不多不少,刚刚好,自然、舒心、温暖。  一朵花开是自然  追溯这温暖的起源,竟也颇有些意思。  作为棉纺织业发达的悠久古国,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棉花的种植应该是起源于
期刊
A.棉之成衣 终有归宿  深夜,七扭八拐的巷子深处,一栋红砖白瓦的旧阁楼里,昏黄的灯光照常亮着。阁楼面积不大,弥漫着时间发酵过的味道,陈旧而古朴。一台木质方桌放在房间一隅,桌子上一台老式缝纫机,周围散着些许零碎的布料。旁边的木橱里放着各式各样的棉布和一排花红柳绿的棉布旗袍。  一位头发花白的旗袍老工匠正静坐木桌旁,白色的棉布衬衣许是久经洗涤,颜色已发了黄。他脸上的线条有些硬,眼神却很柔和,聚精会神
期刊
疏远田野已久,季节更多地是在菜市场觉察出来的,比如某一天,突然很多菜摊都堆起了高高的韭菜花,才恍觉秋天已至。  秋天,花事渐了,但田间地头却盛开着一片片白色的花朵,一小簇一小簇的白绒球凑成一片秋天安静的花海。那是韭菜花盛开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微微辛辣的气息,不是使人飘飘欲仙的香气,是使人踏实地想起厨房,想起家中饭菜的香气。这些白色小花,洁白了秋天的遐思,更丰饶了餐桌的风景。  用这些小白花做什么呢
期刊
回流时光  沧沧茫茫女声幽幽唱  琴声铮铮流转琵琶说尽红尘事  三千年来众生相  与其说,这是琵琶曲,不如说,这是诗行,这是画卷,这是故事。  这首专辑中的每一首曲子,都以那唯美的意境,牵动我的思绪,以那娓娓的诉说,让我懂得世事人情。更为难得的是,琵琶音质以珠玉乍碎的轮指声取胜,而这张专辑颠覆了琵琶的传统,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轮指,仅仅是最简单的琵琶指法,却描摹出千古的心事,和着那笛声、箫声,流水般的
期刊
A  八月里走了一趟首尔。对我来说,一段旅行的归程,总会感染上几分怅然若失,咦,时间怎么就跑得这么利索,明明才开始怎么就结束了呢?  有人说,旅行像是一场赌博,你希望从中得到快乐的回馈,你就必须为之付出一大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大小决策。首先,你会试图给自己容留出足够的时间,不想太匆忙赶景点,避免太疲惫人挤人;然后,你会比较几个酒店的条件和口碑,从早餐口味比较到浴室设备,从地理环境比较
期刊
衣被天下,斑斓锦绣。水袖轻甩,摇曳生姿。在华服的脉络谱系当中,挥洒不去的是万千仪态,避不开的是林林总总萦萦绕绕的色彩光泽。如一张铺开了的宣纸,浓墨重彩却也写不尽这千年传承万世寒暖。蜀锦绣出的山水,江宁织就的花鸟,跃然于这时空无涯的荒寂之中。然而,在淡之淡处,笔锋不经意间轻轻一撇,那抹似有似无的墨痕却坚若磐石,于空灵之中,似多了份禅意,其洁若雪,其性如水,那极尽妍媸之后,那份乖张跋扈于棉却了无痕迹。
期刊
在台湾,有一只粗枝大叶的“喵先生”,却想找到一个标致的爱人。这就是郑智化收录在1990年的《单身逃亡》专辑里的《猫》,歌曲一开头就在唱:“霓虹灯招牌下的垃圾桶,住着一群神秘的猫,我们在遗忘的角落里寻找目标……”  这只住在垃圾桶里的“喵先生”,本来是混世魔王,顽皮而快乐,像极了占着花果山的大圣孙悟空。  可是这一切,却在遇到了那个女人之后,幻影移形了。  人类多么危险  但我知道  我已深深爱上了
期刊
族名:仫佬族(mu lǎo zú)  籍贯:中国  分布区域: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语言文字: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即仫佬语。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婚姻习俗:仫佬族为一夫一妻制,可与壮族、汉族通婚。仫佬族青年男女历
期刊
食客问问  Q:你好,食品凝固剂,咱们能认识一下吗?  A:大家好,我是一种使食品中蛋白质产生沉淀、凝固,防止新鲜果蔬软化的物质。其实你们一定都知道我,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就是靠我们制成的。豆腐、豆花这些美味可少不了我们的帮助。  Q:你也和防腐剂、食用色素一样是个大家庭吗?  A:是呀,我们也是个大家庭,食品中常用的主要分四大类:盐类凝固剂、酸类凝固剂、酶类凝固剂和复合凝固剂。  Q:那你的大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