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兰泽芸,本名钱根霞。籍贯安徽池州,现居上海。在《羊城晚报》、《青年时代》、《做人与处世》等数百种报刊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并被收入多种选本和中学辅导教材。作品《拔下钥匙》成为多个省市2011年中考试题。作品集《心有千瓣莲》、《笔下美丽,旖旎而来》将于2011年年底出版。
你的笔名“纳兰泽芸”很美,不少读者以为你是满族人。你能说说这个笔名的由来吗?
是的,有不少读者曾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是汉族人。之所以笔名用“纳兰”姓,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的作品。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纳兰的词是在初中一位老师的办公室里,是纳兰的那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时就“惊为天人”。后来就一直留心纳兰性德的作品。
泽,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字很大气,有润泽之意。
芸,古书有记载:“芸草,可令死复生”。当时自己的状况是停笔近十年,感觉梦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我觉得有必要让丢失多年的梦想再次“复生”。因此就用了这个“芸”字。
第一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小学五年级。一篇作文发表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作文题目叫《给英雄的一封信》,写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作战的老山前线英雄。是代表学校参加作文竞赛获奖之后,汇编入选的。
记得当时老师也挺高兴,把作文选买了三十多本,全班一人一本,然后就在课堂上朗读这篇文章。在同学们敬佩的眼光里,我既激动又自豪,看着我在竞赛试卷上的手写字变成了方方正正的铅字,感觉像做梦似的,手心都汗湿了。
现在回望往事,遥远,却又像在眼前。
中学时代的你是作文高手吗?
“高手”谈不上,算得上优秀吧。记得每次语文考试我都会把卷子翻过来看一下作文题,然后边做前面的题目边构思作文,等到前面的题目做好了作文也构思好了,接着就马上动笔写作文,所以我考语文速度非常快。
真正勉强称得上“写作”,大概是后来读师范院校那段时期了。当时学校里有一个校刊,名叫《泮月》,我做了副主编,然后经常为了补补版面的白就写点小文章或小诗发表在上面。那时候的小文章如今看起来非常稚嫩,但我觉得也是珍贵的,人总要一点点成长与成熟,文章也是一样。
学校里有阅览室,周末的时候我常去看书,我发现有些报刊里的文章自己似乎也能写,就记下地址(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箱),写好文章后寄出去。记得有一次收到《中国青年报》的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竟然是文章发表的样报,而且随样报还附了编辑的一封信,编辑说文字不错,好好努力,常来稿。当时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过了一个多月后来了稿费,竟然有二百多块钱,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大钱了,同学们嚷着请客,我和一个同学在校门口小店买了几十只雪糕,把小店的冰柜都搬空了。
你如何寻找写作素材?没有灵感的时候你会逼着自己写东西吗?
关于写作素材这方面,我觉得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书”的故事就可以说明一切。陶宗仪考进士落了榜,回家乡边干农活边教点书。干农活累了,就在田埂上看书,看了一会儿书他就扯下身边一棵大树的叶子把自己的心得和最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写在树叶上。回到家里,把树叶装进瓦罐里密封埋在房后,如此十几年后,他竟积了几十瓦罐“树叶书”。后来他将这些树叶书编录整理,竟编成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事实上,积叶成书的故事也就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素材搜集方法。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写作不是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素材的眼睛。
我没有灵感时不会逼着自己写,但是会在纸上或电脑上信手涂鸦。曾有位老艺术家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我觉得写作也是一样。应该像老舍那样,有事没事一天至少整它五百字。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风格?
“文字清冽淡雅,若一潭清芬的千瓣莲。温情与理性相融,哲思与绰约并重。”这是一位前辈老师的盛赞。我感觉自己目前的写作风格,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清新、温情、理性、哲思。
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写作带来的,我想是一种辛苦与愉悦并存的感觉,一种价值感,还有一种向梦想慢慢攀登靠近的充实感。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自不必多说。但经过艰辛之后,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诞生于眼前,又是一种他人无法体会的愉悦与欣慰。等到发表出来,看着版式编排精美的文章,回想起自己构思、酝酿、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这样的过程,就像一位母亲经过艰辛孕育,婴儿落地,再到长大、懂事,母亲嘴角露出的笑涡。痛,并快乐着。
另外,写作,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我的母亲。母亲大半生操劳,记得小时候母亲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孩子都小,帮不了什么忙,累得瘫软的母亲回到家来,没有电风扇,我就用尽全身的力气给母亲扇蒲扇,我多想让母亲凉快一点。作家史铁生说他最初写作的目的说起来一点也不“神圣”,就是想自己的文章发表让母亲骄傲。然而当他第一篇文章发表时,当他第一篇文章获奖时,他辛劳一生的母亲却匆匆离开了他,他没能看到母亲为儿子骄傲和欣慰的眼神,他非常难过。这样看来,我是何其幸运!虽然我的母亲不识字,可是我也可以把她听得懂的文章读给她听,隔着电话,我也能看得到她脸上灿烂的笑。
再有,写作带来的,就是稿费了,它可以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向父母表达孝心。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最喜欢的作品呢?他们对你有何影响?
喜欢的作家有很多,各有千秋,不能用一个“最”字概括。相较而言,喜欢茨威格、路遥,还有史铁生更多一些。
最喜欢的作品是茨威格的《心灵的焦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你认为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像沈从文那样做到“四多”——多读、多思、多寻、多写。
多读好书,多思考问题,多搜寻素材,多练习写作。
沈从文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青年,到最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
你对中学生有何寄语?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但梦想的实现,靠梦靠想都不能达成,惟有依靠两个字:行动!
你对《润》杂志的评价?
清新、睿智、实用。润心细无声。
你的笔名“纳兰泽芸”很美,不少读者以为你是满族人。你能说说这个笔名的由来吗?
是的,有不少读者曾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是汉族人。之所以笔名用“纳兰”姓,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的作品。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纳兰的词是在初中一位老师的办公室里,是纳兰的那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时就“惊为天人”。后来就一直留心纳兰性德的作品。
泽,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字很大气,有润泽之意。
芸,古书有记载:“芸草,可令死复生”。当时自己的状况是停笔近十年,感觉梦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我觉得有必要让丢失多年的梦想再次“复生”。因此就用了这个“芸”字。
第一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小学五年级。一篇作文发表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作文题目叫《给英雄的一封信》,写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作战的老山前线英雄。是代表学校参加作文竞赛获奖之后,汇编入选的。
记得当时老师也挺高兴,把作文选买了三十多本,全班一人一本,然后就在课堂上朗读这篇文章。在同学们敬佩的眼光里,我既激动又自豪,看着我在竞赛试卷上的手写字变成了方方正正的铅字,感觉像做梦似的,手心都汗湿了。
现在回望往事,遥远,却又像在眼前。
中学时代的你是作文高手吗?
“高手”谈不上,算得上优秀吧。记得每次语文考试我都会把卷子翻过来看一下作文题,然后边做前面的题目边构思作文,等到前面的题目做好了作文也构思好了,接着就马上动笔写作文,所以我考语文速度非常快。
真正勉强称得上“写作”,大概是后来读师范院校那段时期了。当时学校里有一个校刊,名叫《泮月》,我做了副主编,然后经常为了补补版面的白就写点小文章或小诗发表在上面。那时候的小文章如今看起来非常稚嫩,但我觉得也是珍贵的,人总要一点点成长与成熟,文章也是一样。
学校里有阅览室,周末的时候我常去看书,我发现有些报刊里的文章自己似乎也能写,就记下地址(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箱),写好文章后寄出去。记得有一次收到《中国青年报》的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竟然是文章发表的样报,而且随样报还附了编辑的一封信,编辑说文字不错,好好努力,常来稿。当时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过了一个多月后来了稿费,竟然有二百多块钱,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大钱了,同学们嚷着请客,我和一个同学在校门口小店买了几十只雪糕,把小店的冰柜都搬空了。
你如何寻找写作素材?没有灵感的时候你会逼着自己写东西吗?
关于写作素材这方面,我觉得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积叶成书”的故事就可以说明一切。陶宗仪考进士落了榜,回家乡边干农活边教点书。干农活累了,就在田埂上看书,看了一会儿书他就扯下身边一棵大树的叶子把自己的心得和最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写在树叶上。回到家里,把树叶装进瓦罐里密封埋在房后,如此十几年后,他竟积了几十瓦罐“树叶书”。后来他将这些树叶书编录整理,竟编成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
事实上,积叶成书的故事也就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素材搜集方法。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写作不是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素材的眼睛。
我没有灵感时不会逼着自己写,但是会在纸上或电脑上信手涂鸦。曾有位老艺术家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我觉得写作也是一样。应该像老舍那样,有事没事一天至少整它五百字。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风格?
“文字清冽淡雅,若一潭清芬的千瓣莲。温情与理性相融,哲思与绰约并重。”这是一位前辈老师的盛赞。我感觉自己目前的写作风格,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清新、温情、理性、哲思。
写作对你意味着什么?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写作带来的,我想是一种辛苦与愉悦并存的感觉,一种价值感,还有一种向梦想慢慢攀登靠近的充实感。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自不必多说。但经过艰辛之后,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诞生于眼前,又是一种他人无法体会的愉悦与欣慰。等到发表出来,看着版式编排精美的文章,回想起自己构思、酝酿、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这样的过程,就像一位母亲经过艰辛孕育,婴儿落地,再到长大、懂事,母亲嘴角露出的笑涡。痛,并快乐着。
另外,写作,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我的母亲。母亲大半生操劳,记得小时候母亲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孩子都小,帮不了什么忙,累得瘫软的母亲回到家来,没有电风扇,我就用尽全身的力气给母亲扇蒲扇,我多想让母亲凉快一点。作家史铁生说他最初写作的目的说起来一点也不“神圣”,就是想自己的文章发表让母亲骄傲。然而当他第一篇文章发表时,当他第一篇文章获奖时,他辛劳一生的母亲却匆匆离开了他,他没能看到母亲为儿子骄傲和欣慰的眼神,他非常难过。这样看来,我是何其幸运!虽然我的母亲不识字,可是我也可以把她听得懂的文章读给她听,隔着电话,我也能看得到她脸上灿烂的笑。
再有,写作带来的,就是稿费了,它可以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向父母表达孝心。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最喜欢的作品呢?他们对你有何影响?
喜欢的作家有很多,各有千秋,不能用一个“最”字概括。相较而言,喜欢茨威格、路遥,还有史铁生更多一些。
最喜欢的作品是茨威格的《心灵的焦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你认为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像沈从文那样做到“四多”——多读、多思、多寻、多写。
多读好书,多思考问题,多搜寻素材,多练习写作。
沈从文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青年,到最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
你对中学生有何寄语?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但梦想的实现,靠梦靠想都不能达成,惟有依靠两个字:行动!
你对《润》杂志的评价?
清新、睿智、实用。润心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