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教学形式丰富但教学效果不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提高思想站位,抓好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打造“3+3+2”育人机制,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安全”的教育管理模式;推行基于问题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生安全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34-02
随着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高校校园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防护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来重视高校安全工作,明确了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向大学生讲授安全教育理论的重要载体,要求将该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贯穿大学生学习全过程。高校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学习持续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教育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加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掌握避险自救能力。只有加强校园师生安全教育,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安全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一)教学形式丰富但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少高校开展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分成网络线上自学和线下教师教学两部分。目前不少高校购买超星尔雅平台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网络教学的学习视频观看、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线下辅导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保卫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以课堂授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开展,其中线下辅导共10学时。从目前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部分学生不重视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仅仅限于“刷课”;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只是播放视频,并没有实际进行学习,甚至出现部分学生通过淘宝下单购买课程学时的现象;对于网络教学的考试,也是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完成。
(二)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不是专业必修课,高校学生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效果不关心。而且,不仅仅是大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不够重视,只是由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后勤保卫部门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管理,没有纳入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即便是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按照专业课那样严格执行教学督导、教学研讨等环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教学资源匮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较少,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够强,课程内容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该门课程没有体现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学生并未真正学习和掌握避险自救和处置突发事情、复杂事务的技能。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校园的安全稳定问题令人担忧。
(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容易接受不同的信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教学对象鲜明突出的个体个性和时代特性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由于资深教师主要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较严重,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都是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授课;另外,教学制度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僵化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初心”,以“应用”为特征来推进,培养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提高思想站位,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具体如下: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问题的具体表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这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安全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校园安全稳定压倒一切,校园安全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各项中心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要让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韶华不辜负时代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栋梁人才,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从大局出发、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2.因材施教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方法。高校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梳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讲授不同的内容。大一应该重点加强大学生行为教育、个人财产安全和出行安全教育等;大二应偏向于防止网络诈骗、网贷风险、宿舍用电和消防安全教育等;大三应偏向于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育等;大四时,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陡增,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心理安全和珍爱生命教育等方面。
(二)打造“3+3+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育人机制,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开展。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阶段。第一个“3”就是安全教育课的三支队伍,包括系部党团干部、安全教育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第二个“3”就是大学生活三个阶段,包括入学、在校和实习;“2”就是课堂教学平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建立“3+3+2”安全教育育人工作机制,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三)改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教学法等开展教学,试举如下: 1.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设计项目教学。授课教师结合所在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现状,引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并进行分析,形成一种与单纯讲授理论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参与式教学。教师可提出与安全知识模块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在小组间交流,最后由教师对知识模块进行总结,加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2.采用情景式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进行项目教学。在教学中设置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体验案发的经过或当事者的心路历程,学生就训练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就学生个人在训练中的经验进行交流,教师对问题解答及总结,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技能的目的。
(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安全”的教育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构建信息平台,拓展安全教育的手段。新时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互联网新媒体媒介传播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传播方式。互联网不是毒蛇猛兽,要善于疏而不是堵,因势利导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发展。首先,瞄准大学生实际需求,拓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将“互联网”和“安全教育”有机融合,使安全教育更接地气,更贴近时代,更容易被学生喜闻乐见。如果使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媒体功能过于单一,必定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必然不佳。其次,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教务部门应该联手合作,本着立德树人和“互联网+安全教育”的理念,借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的力量,打造融合学习、社交和教学考核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平台,为校园安全设置一道“安全门”和“防火闸”。
2.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强化安全教育效果。第一,让学生在线上能实现独立学习。信息平台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路径,方便大学生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安全教育课程知识;同时也可以自主“点菜式”选择学习内容,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第二,构建安全教育互动平台。信息传输的速度决定着安全隐患解决的速度。学校构建的信息平台,必须能方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把发现和遭遇的任何安全隐患或者意见建议,在第一时间向安全保卫部门进行报告,协助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或者配合处理安全事故。第三,构建信息平台方便组织安全教育考核。教师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成效;同时学生也能在信息平台评价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双向考核,既体现了“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加强依法治校建设,也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共同提升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五)推行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来自校园安全管理现实工作。以往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开卷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数只是课本上的理论和概念,甚至有的高校的考试题目只需要学生翻课本抄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没有彰显应用的目的,容易引发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态度,轻视学习过程,少听或者不听教师的授课,学习效果不明显。再者,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建立难度适中、灵活的考试内容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有助于大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安全工作无小事,高校师生的安全稳定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抓住开展“三全育人”契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覃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2]梁文艳.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大众科技,2017(19)
[3]谭玉连.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J].科技视界,2015(5)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生安全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34-02
随着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高校校园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防护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来重视高校安全工作,明确了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向大学生讲授安全教育理论的重要载体,要求将该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贯穿大学生学习全过程。高校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学习持续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教育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加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掌握避险自救能力。只有加强校园师生安全教育,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安全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一)教学形式丰富但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少高校开展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分成网络线上自学和线下教师教学两部分。目前不少高校购买超星尔雅平台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网络教学的学习视频观看、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线下辅导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保卫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以课堂授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开展,其中线下辅导共10学时。从目前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实际效果来看,部分学生不重视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仅仅限于“刷课”;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只是播放视频,并没有实际进行学习,甚至出现部分学生通过淘宝下单购买课程学时的现象;对于网络教学的考试,也是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完成。
(二)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不是专业必修课,高校学生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效果不关心。而且,不仅仅是大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不够重视,只是由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后勤保卫部门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组织管理,没有纳入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即便是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按照专业课那样严格执行教学督导、教学研讨等环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教学资源匮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较少,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够强,课程内容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该门课程没有体现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学生并未真正学习和掌握避险自救和处置突发事情、复杂事务的技能。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校园的安全稳定问题令人担忧。
(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容易接受不同的信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教学对象鲜明突出的个体个性和时代特性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由于资深教师主要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较严重,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都是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授课;另外,教学制度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僵化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初心”,以“应用”为特征来推进,培养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提高思想站位,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具体如下: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问题的具体表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这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网络安全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校园安全稳定压倒一切,校园安全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各项中心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要让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韶华不辜负时代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栋梁人才,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从大局出发、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2.因材施教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方法。高校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梳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讲授不同的内容。大一应该重点加强大学生行为教育、个人财产安全和出行安全教育等;大二应偏向于防止网络诈骗、网贷风险、宿舍用电和消防安全教育等;大三应偏向于國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预防犯罪教育等;大四时,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陡增,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心理安全和珍爱生命教育等方面。
(二)打造“3+3+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育人机制,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开展。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阶段。第一个“3”就是安全教育课的三支队伍,包括系部党团干部、安全教育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第二个“3”就是大学生活三个阶段,包括入学、在校和实习;“2”就是课堂教学平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建立“3+3+2”安全教育育人工作机制,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三)改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教学法等开展教学,试举如下: 1.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设计项目教学。授课教师结合所在学校及周边环境治安现状,引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并进行分析,形成一种与单纯讲授理论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参与式教学。教师可提出与安全知识模块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在小组间交流,最后由教师对知识模块进行总结,加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2.采用情景式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进行项目教学。在教学中设置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体验案发的经过或当事者的心路历程,学生就训练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就学生个人在训练中的经验进行交流,教师对问题解答及总结,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技能的目的。
(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安全”的教育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构建信息平台,拓展安全教育的手段。新时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互联网新媒体媒介传播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传播方式。互联网不是毒蛇猛兽,要善于疏而不是堵,因势利导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发展。首先,瞄准大学生实际需求,拓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将“互联网”和“安全教育”有机融合,使安全教育更接地气,更贴近时代,更容易被学生喜闻乐见。如果使用大学生安全教育媒体功能过于单一,必定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必然不佳。其次,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教务部门应该联手合作,本着立德树人和“互联网+安全教育”的理念,借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司的力量,打造融合学习、社交和教学考核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平台,为校园安全设置一道“安全门”和“防火闸”。
2.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强化安全教育效果。第一,让学生在线上能实现独立学习。信息平台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路径,方便大学生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安全教育课程知识;同时也可以自主“点菜式”选择学习内容,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第二,构建安全教育互动平台。信息传输的速度决定着安全隐患解决的速度。学校构建的信息平台,必须能方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把发现和遭遇的任何安全隐患或者意见建议,在第一时间向安全保卫部门进行报告,协助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或者配合处理安全事故。第三,构建信息平台方便组织安全教育考核。教师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成效;同时学生也能在信息平台评价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双向考核,既体现了“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加强依法治校建设,也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共同提升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五)推行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来自校园安全管理现实工作。以往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开卷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数只是课本上的理论和概念,甚至有的高校的考试题目只需要学生翻课本抄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没有彰显应用的目的,容易引发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态度,轻视学习过程,少听或者不听教师的授课,学习效果不明显。再者,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建立难度适中、灵活的考试内容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有助于大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安全工作无小事,高校师生的安全稳定有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抓住开展“三全育人”契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覃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2]梁文艳.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大众科技,2017(19)
[3]谭玉连.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J].科技视界,2015(5)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