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MP模型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现状及出路思考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200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作搜寻理论—DMP模型的创立者彼德·戴蒙德,戴尔·莫滕森以及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 在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模型可以让人更准确的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对就业和失业问题具有指导型的意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直接体现出就业质量的高低,而高校毕业生要就业又离不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所以笔者有必要通过对DMP模型的解读来分析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工作搜寻理论 DMP模型 高校毕业 就业满意度
  在2010年,由于彼德·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在工作搜寻理论(DMP模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他们三位。该模型与以往的模型不一样,它能更好的对劳动力经济制度作出解释,还把以前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在匹配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得外部性问题和政府管制考虑进来,同时该模型还把搜寻和非及时性问题和工资公告、失业保险社会福利问题都考虑进来。所以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离不开DMP模型。
  一、工作搜寻理论以及DMP模型的相关解释
  (一)工作搜寻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上永远不会出现雇主找不到工人,或者工人找不到工人这种情况出现,因为他们觉得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所以雇主在招工的时候或者工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会对交易信息付出成本。但在现实中,由于工人和公司获取的信息并非与事实相符,所以他们双方都要为交易信息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也就是说市场双方必须在导致均衡价格的基础上考虑到交易信息的成本。[1]然而正是这种成本导致了双方在搜寻过程中成本都增高。科斯是新经济制度的开创者,他通过对交易成本和外部性的经典论述证明了在市场的运行机制过程中市场搜寻是存在成本的。于1937年科斯主要论证了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讨论了成本存在于市场双方的交易之中,市场在交易费用与边际管理成本相等时就会被取代。于1960年,科斯又明确提出了如何处理外部性问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他又明确指出了,由于市场交易的费用存在,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清晰的产权界定。正是这一论述的产生引起了戴蒙德等人的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对“搜寻—配对”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直到1971年,戴蒙德才在文章中深入讨论了搜寻是有成本的,这个讨论与之前的无搜寻成本迥然不同。[2]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其他工作者对该问题又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戴蒙德三人也搜寻问题进行后续研究。从而创立了DMP模型。
  (二)对DMP模型的相关解释
  DMP模型以买卖双方的行为由于“搜寻”的成本而产生影响,如果搜寻是一个商品,那么,多个搜寻商品将建立一个搜寻市场。戴蒙德在DMP模型的基础上把两个因素考虑了进来。第一个因素是由于个人失业而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对他人产生排挤的个人外部因素考虑进来。第二个因素是由于失业政府监管的管理的政府管制因素考虑进来。[3]该问题的核心就是宏观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4]DMP模型对失业和就业这一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对DMP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个类别是以信息的不对称对摩擦性失业的解释。第二个类别劳动力市场差异而引起的工资不同而非合作博弈做出解释。最后莫滕森对这两类模型用一个匹配模型框架把它们综合在一起。[5]“工资公告”就是在这个框架下产生的。工资公告即员工通过公告的方式,而获知自己和别人在工资方面的不同而获悉自己和别人在工作作之间的区别。关于贝弗里曲线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也离不开DMP模型。贝弗里曲线与失业率之间成反比关系即,失业率高一般来说工作机会就少,反之亦然。所以工作机会和失业率在经济周期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6]也就是说失业率越高,公司对员工的解聘率就越高,而搜寻和匹配的成本就会越高。当然在社会福利当中对DMP也有大量的研究。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现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就业质量高低的感知,也就是就业期望与本身感知的一个差异程度。即满意度=就业实际感知—就业期望 [7]从该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就业满意度由工作相关因素和非工作因素这两类来组成。所以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高低的感受就可以反映他们对工作的主观感受,这也直接体现出就业质量的高低。本文采用了就近5年高校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对工作满意度以及离职的数据,以期从PDF模型找出引起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因素,并给出一些建议。(见表)
  表一:2011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毕业半年后
  对工作的满意度与离职率
  数据来源《中国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从表一可以看出660万高校毕业生在2011年毕业,但在毕业半年以后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只有47%,也就是说在660万人中还有310多万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不高。2012年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从2011年的47%上升到55%,但是还有接近374万的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表示不满意,从人数上来说还比2011年多了接近64万。2013年的就业满意度与2012年非常接近只多了一个百分点,但有391.4万人对自己的就业不满意。从人数上来说又比2012年多了17万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不高。2014年和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比前三年有很大提高,分别为61%和61%。但从人数上来说2014年有443万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工作不满意,2015年又有464万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从近五年来看,虽然就业满意度有所上升,但从人口上来说却在下降。从离职率来说只有2011年的离职率在这五年里最高,在2012年到2015年基本上离职率很接近,除开2011年不说,在后面4年里离职的人口每年还在增长。2012年为224多万人,2013年为237多万人,2014年接近240万人,2015年为254多万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而且还有那么多人离职,我们将从PDF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   三、根据DMP模型分析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我国有很多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过分析。和以往的相比,从DMP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作出分析,更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更能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对DMP模型的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低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对职场和职业信息了解不够充分
  从DMP模型可知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搜寻和匹配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信息的传播。以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靠学校和亲人推荐,但目前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的比例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如果信息搜索强度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找不到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工作,而造成就业满意度低。
  (二)在就业市场中供求失衡,匹配度不高
  DMP模型的主题研究就是劳动力搜寻成本、摩擦过大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失衡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一个方面由人才总量的供求不匹配造成,另一个方面是是由于劳动力供求不匹配造成。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会在岗位不多的情况下选择快速就业,但快速就业会导致盲目就业,让就业满意度更低。
  (三)经济增长的步伐赶不上就业的步伐
  DMP模型对贝弗里曲线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贝弗里可以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贝弗里曲线指出工作机会和失业率是一个反比关系,这种反比关系正好也反应了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目前我国经济的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经济的增长也推动了就业总量的增加。但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由于扩招增长过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还赶不上就业的步伐,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8]这就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满意度更低,DMP模型可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所学知识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目前雇主对员工的需求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更为看重的是高校毕业生有没有符合自己所需岗位的这种能力,有没有在该岗位做出过实习。对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名气以及他的学习成绩反而不是很重视。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反应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很难用到,所以他们要找到与自己知识结构或者技术技能相匹配的工作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以至于他们去抢占了其它与自己本身不相关的一些职位,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不匹配,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出现。
  四、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出路思考
  DMP模型是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DMP模型来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根据DMP模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职业和职场信息的传播率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搜寻匹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就业市场中职业和职场的信息传播率不高。从PDF我们可以获知职业和职场的信息的传播率越高,毕业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满意度也就会越高。由于高校毕业生目前找工作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网络,所以应该对就业网络的信息加大建设,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搜寻强度。
  (二)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训
  由于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以书面知识为主,在职业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要避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提高就业质量就不能放弃对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只有通过对高校毕业职业额能力方面的培训,高校毕业生才能更好的失业自己的功过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搜寻成本,使就业工作得到更合理的匹配。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匹配,还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就业质量。
  (三)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增长
  DMP模型不仅关注对工作机会的创造。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非常关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反比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就会越高。所以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增长,让更多高校毕业生找到符合自己岗位的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MP模型也大量应用到失业和社会福利政策领域之中。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为看中的就是个人在该职位中的发展和在该职位可以取得的福利待遇。所以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的管制,完善就业和失业的各种保险和福利待遇。从而缓减就业压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总之,“搜寻理论”在DMP模型理论上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不可能越过该模型。我国就业市场还处于完善的状态,这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所以将该模型运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中,可以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Diamond. P, and E Maskin.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search and breach of contract:Steady state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282-316.
  [2] 李华芳.解决找工作的麻烦[N].教育文摘周报,2010-12-29.
  [3] Mortensen. D. Property rights and efficiency animating. Racing and related gam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72);968-979.
  [4] Pissarides .C. Short run equilibriums dynamics of unemployment, vacancies and real wag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 :676-690.
  [5] Pissarides .C. Search intensity, job advertising, and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4(2) :128-143.
  [6] Pissarides .C.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 Basil black well [M].(second Ed.),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0.
  [7]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简报,2012(06):110-124.
  [8]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5.
其他文献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个以“宝玉”为中心的“女儿国”,这个女儿国里有形形色色的高尚纯洁或者机关算尽的人物。而关于忠烈,当推鸳鸯、紫鹃。面对贾赦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不屈的鸳鸯是忠己的;生前死后,始终相随的紫鹃是忠主的。  关键词:金鸳鸯 忠己 紫鹃 忠主  《红楼梦》在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的表现在塑造了成群的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浓墨重彩
期刊
摘 要:渡边淳一被称为日本“情爱大师”,他擅长从医生的角度来解读男女关系。本文分别分析小说《紫阳花日记》中妻子与丈夫的形象,来进一步解读两人之间的夫妻关系。通过渡边淳一对婚外恋的另类认识,实现夫妻关系的解放,来窥探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关键词:渡边淳一 《紫阳花日记》 夫妻关系 婚外恋  不同于渡边淳一其他的有关中年男女的情爱小说,《紫阳花日记》是借用妻子的日记,以及丈夫在看日记时的想法来讲述
期刊
摘 要:以1934年作为时间切入点,本文指出并分析1934年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对沈从文来讲都是个重要的年份,这年前后他的创作发生剧烈而微妙的转变。在《边城》之后的小说,沈从文在小说创作的人物、情节、思想、情感和叙事等模式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体现原创性作家思想上不断上升和前进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小说创作 模式转变  一、1934年的沈从文  1934年1月7日,32岁的沈从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传奇是“始有意为小说”的一种主动创作产物。而唐传奇的兴起与唐代的社会现状、科举制度等方面都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道家与释家思想也相当程度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使得唐传奇当中呈现出一种儒释道三家并存的状态。而根据唐传奇作品的母题、作者创作动机、作者背景等方面,不难发现唐传奇当中儒释道三家合一的现象折射出的实际上正是唐代社会之中,儒释道三家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组织形式稳定性的
期刊
摘 要: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是一部重要的后9·11文学作品。该作品在描述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慌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美国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寻求克服异化的方法。本文运用艾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恐怖分子的形成原因,并探讨爱和关怀在消解异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恐怖分子》 艾里希·弗洛姆 异化 爱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和安全问题开始引起美国作家的关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的是荒诞主题表征下的焦虑,反映的是对人去向的思考与呐喊。《等待戈多》与《东成西就》被冠以荒诞、喜剧等标签,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荒诞并非果而只是表征,焦虑起于未知之时,无处不入,其本体也不断间隔化与差异化。因此,以解构主义来解读能揭示作品中所深藏的焦虑情绪,而非众口一辞的荒诞主题。  关键词:焦虑 对抗 延异 《等待戈多》 《东成西就》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者之一,其《等待戈多》
期刊
摘 要:数字化犹如一股浪潮席卷了我们的时代,它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信息传授样态。在现代媒介平台上,信息传递更便捷、资源分享更轻松、实时互动无障碍,这就使得文字、影视、音乐等作品版权保护面临挑战。最近,“于正侵权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再次把影视版权保护这一问题推至舆论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数字时代影视产品版权的界定、“于正侵权案”的情况分析来看当前中国影视剧版权保护现状
期刊
摘 要: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用回归质朴本真的手法,对伊朗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让世界重新认识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影片的镜头语言朴实平静,在纪实性的影像风格中蕴含着波澜不惊的深层意蕴。《一次别离》投资仅三十万美元,却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原因在于影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的成功模式值得中国电影反思与借鉴。中国电影人只有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创作,突破娱乐至上的桎梏,将电影
期刊
摘 要:诗歌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翻译来说也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翻译。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种子移植”诗歌翻译策略,提出翻译等值是在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因此,从文化的宏观角度探讨诗歌翻译恰恰切中正题。笔者将通过分析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绝句《冤情》两个译本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苏珊·巴斯内
期刊
摘 要:《雷雨》是一部希腊式悲剧,然而因此便用传统希腊悲剧中“宿命论”等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发生,笔者则难以苟同。《雷雨》是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形成。本文将运用存在主义“人即自由”、“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来分析产生《雷雨》悲剧的原因,分析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雷雨 存在主义 悲剧原因  曹禺自己在《日出·拔》中说道:“我很讨厌它(《雷雨》)的结构,我觉出有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