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资源观和评价观五个方面都有创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快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突破瓶颈?
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课堂的改变应该是显性的:以教材为例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甲骨文帮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就必须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从情感激励开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解浅显的汉字学知识,让学生逐渐会认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及了解其造字意义。学生会欣喜地发现,印象中深奥难懂的甲骨文竟被自己破解了,而且如此简单易认。如“即”、“既”
二字容易混淆,利用甲骨文等象形文字,就可以分辨得很清楚,而且好懂易记:
会意字。甲骨文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旡(人吃饱饭后扭头张口打嗝),本义为吃完饭。引申泛指完了、尽、已经、既然等。凡从“既”取义的字皆与打嗝出气等有关。
象形文字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配上轻松的讲解,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渐消失。“甲骨文”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學生很快地进入了主动求知的状态。
二、预习“备课”带学生走入文言的圣殿
传统的文言教学中,往往教师全权包揽,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抑制,难以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尝试先让学生“备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尝试探索的乐趣。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预习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对照参考资料疏通文义,扫除部分语言障碍,翻阅各种书籍,甚至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历史背景、作者经历、文体特点等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补缺,可以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当堂就能解决疑难,提高听课效率。在参与课堂讨论时,能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倍增。
三、“活动表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虽然教师只是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但导演可以带领他们去体验主角的乐趣,而表演正是有效创设“活”的文言情境,带领学生去体味当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鸿门宴》情节紧张激烈而扣人心弦,人物语言精彩而富有个性,堪称阅读鉴赏的典范。在教学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大致已了解故事情节。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因此课堂上可采用“情节再现式”表演形式,融字词学习、情节表达、写作评论于一课,把文言学习引向深入,并使学生们兴趣倍增,思维活跃。
四、“灵活检测”使学生期盼考试的来临
提起文言文考试,作为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压抑感,考试中学习的主动意识被消极冷漠的被动应考所取代。叶老曾说:“学生要奋其力,自致其知。”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以学习的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检测中来,让考试能达到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笔者在平时的考试中穿插了以下几种检测方式:
1.答记者问
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负责的内容答别组“记者”的一切提问;任意抽一个学生“答记者问”,问题多样,字词的音、形、意、句式特点、翻译等无所不可;每组就基础知识方面设计好若干问题。由代表任意指明其他组学生回答。
2.知识竞赛
以课文主旨写法等方面的分析、理解、感悟为主,提问的题型,方式多样,如必答题,任意抽答,各组回答;抢答题,供全班抢答;挑战题,按难度大小,分值不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若干,由学生自由选答。
3.自制试题
以单元知识全面考察为主。教师统一规定题型和题量,学生结合一单元所学知识自主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出题点,因为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学生摄取知识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应付老师考试的复习效果。教师把学生上交的试题加以筛选,组合成一分完整试卷,并在每题后注明出题学生的姓名。学生拿到试卷后,放下了“考试”的包袱,轻松答题。批阅试卷时,让试题被选上的学生来批改对应的小题,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急切的期盼下一次测试的到来。
(责任编辑 李 晔)
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课堂的改变应该是显性的:以教材为例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甲骨文帮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就必须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从情感激励开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解浅显的汉字学知识,让学生逐渐会认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及了解其造字意义。学生会欣喜地发现,印象中深奥难懂的甲骨文竟被自己破解了,而且如此简单易认。如“即”、“既”
二字容易混淆,利用甲骨文等象形文字,就可以分辨得很清楚,而且好懂易记:

会意字。甲骨文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旡(人吃饱饭后扭头张口打嗝),本义为吃完饭。引申泛指完了、尽、已经、既然等。凡从“既”取义的字皆与打嗝出气等有关。
象形文字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配上轻松的讲解,学生的畏难心理逐渐消失。“甲骨文”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學生很快地进入了主动求知的状态。
二、预习“备课”带学生走入文言的圣殿
传统的文言教学中,往往教师全权包揽,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抑制,难以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尝试先让学生“备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尝试探索的乐趣。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预习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对照参考资料疏通文义,扫除部分语言障碍,翻阅各种书籍,甚至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历史背景、作者经历、文体特点等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补缺,可以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当堂就能解决疑难,提高听课效率。在参与课堂讨论时,能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倍增。
三、“活动表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虽然教师只是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但导演可以带领他们去体验主角的乐趣,而表演正是有效创设“活”的文言情境,带领学生去体味当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鸿门宴》情节紧张激烈而扣人心弦,人物语言精彩而富有个性,堪称阅读鉴赏的典范。在教学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大致已了解故事情节。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因此课堂上可采用“情节再现式”表演形式,融字词学习、情节表达、写作评论于一课,把文言学习引向深入,并使学生们兴趣倍增,思维活跃。
四、“灵活检测”使学生期盼考试的来临
提起文言文考试,作为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压抑感,考试中学习的主动意识被消极冷漠的被动应考所取代。叶老曾说:“学生要奋其力,自致其知。”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敢于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以学习的主角身份参与到教学检测中来,让考试能达到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笔者在平时的考试中穿插了以下几种检测方式:
1.答记者问
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负责的内容答别组“记者”的一切提问;任意抽一个学生“答记者问”,问题多样,字词的音、形、意、句式特点、翻译等无所不可;每组就基础知识方面设计好若干问题。由代表任意指明其他组学生回答。
2.知识竞赛
以课文主旨写法等方面的分析、理解、感悟为主,提问的题型,方式多样,如必答题,任意抽答,各组回答;抢答题,供全班抢答;挑战题,按难度大小,分值不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若干,由学生自由选答。
3.自制试题
以单元知识全面考察为主。教师统一规定题型和题量,学生结合一单元所学知识自主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出题点,因为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学生摄取知识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应付老师考试的复习效果。教师把学生上交的试题加以筛选,组合成一分完整试卷,并在每题后注明出题学生的姓名。学生拿到试卷后,放下了“考试”的包袱,轻松答题。批阅试卷时,让试题被选上的学生来批改对应的小题,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急切的期盼下一次测试的到来。
(责任编辑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