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育人的工作,如何让学生成才,是每个班主任值得去探讨的课题。我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久了,发现一个现象: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很多老师常常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这是第N次不完成作业了;看你,打架都N次了,还不改……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该如何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让学生成才呢?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以下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来的一些感悟。
一、用真诚去感化
可能老师认为记清楚学生的错误,批评时一块清算,会增加对学生的压力,殊不知这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当我们不厌其烦的重提学生所有的错误来批评他们时,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学生做强烈的心理暗示,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是这样的学生,老师不相信我会改正错误,反正老师对我不抱希望,那么我还努力什么啊!结果导致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方式批评学生,还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另外,这样批评学生,也相当于给学生贴上了一个坏的“标签”,让他被动地从心理上和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使他觉得自己某些方面低人一等。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忘记学生以前的缺点,我们要用发展眼光和良好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拨动学生心灵。最好大量地使用正面的形象、行为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揭短、露丑来批评学生时,你就会发现,理想的教育境界,原来很容易达到。
二、用爱去感化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但是,爱并不意味着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宽。只要对学生付出爱,学生一定会喜欢。我班的黎涛同学,是一位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搞小动作或讲话,一次,我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告诉我,黎涛打哭了一位同学,我当时非常生气,可又要布置作业,我就说:“黎涛,你先等着,我一会找你。”布置完作业,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本来就想发火的,可转会一想,以前发火也没有多大效果,今天换一种方式吧,我顺手移了一张凳子让他坐。他愣一下,然后慢慢地坐下了,而且只坐了凳子的一半,我看他紧张的样子,就拍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坐吧。”他这才坐好了,我就亲切的和他聊了家常话。正巧那天他背了一个漂亮的新书包,书包外层还有刘翔跨栏的动作,我就问:“参加过校运会吗?”他说:“没有。”我又说:“那好,记得好好练,等下学期的校运会,你一定要显显身手。”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干脆说:“行。”看他高兴的样子,我就问:“那你告诉老师,今天是怎么回事?”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就说:“老师,是我的错,我上课时乱扔废纸,他们说不能随地扔垃圾,我就打了他们,老师我错了。”我说:“知错就好,一会向那位同学道歉,好不好?”他连忙说:“好。”走时,他还轻轻的把凳子放好,还说了声:“谢谢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学习,纪律都有了很大进步,我庆幸自己那天没有发火。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老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老師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美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实际工作中,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我们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偏见,不屑于找到那根弦,从而使本身可以从这些学生身上奏出的美妙音响消失了。所以,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战胜自我的机会,用满腔热情去鼓励每个学生争取进步。
三、以情理去感化
在课堂交流中,我常常发现,不仅大课堂被大部分学生“占据”,就是学习小组也经常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在课堂上,我的做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小组学习?“责任到人”是一个良策。教师在设计、布置合作任务时应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我在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引导学生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行的?”提出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有意思地写到了四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每人自主选择,各写一题,其他同学补充。静静地思考后,讨论激烈展开……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多了一份责任,一份自主,一股强烈的动力,主动、和谐、有效的交往也就发生了。当然,发言机会也是轮流的。很多时候,讨论内容只有一个中心话题,为了避免机会被个别学生“包揽”,我给每组学生进行了编号,在小组讨论组织交流时,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主讲”。这样,每个学生都拥有发言的机会,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总之,孩子犯错时,我们都应该恰当的给予教育,不流于形式,不敷衍了事,要用真爱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一、用真诚去感化
可能老师认为记清楚学生的错误,批评时一块清算,会增加对学生的压力,殊不知这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当我们不厌其烦的重提学生所有的错误来批评他们时,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学生做强烈的心理暗示,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是这样的学生,老师不相信我会改正错误,反正老师对我不抱希望,那么我还努力什么啊!结果导致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方式批评学生,还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另外,这样批评学生,也相当于给学生贴上了一个坏的“标签”,让他被动地从心理上和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使他觉得自己某些方面低人一等。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忘记学生以前的缺点,我们要用发展眼光和良好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拨动学生心灵。最好大量地使用正面的形象、行为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揭短、露丑来批评学生时,你就会发现,理想的教育境界,原来很容易达到。
二、用爱去感化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但是,爱并不意味着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宽。只要对学生付出爱,学生一定会喜欢。我班的黎涛同学,是一位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搞小动作或讲话,一次,我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告诉我,黎涛打哭了一位同学,我当时非常生气,可又要布置作业,我就说:“黎涛,你先等着,我一会找你。”布置完作业,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本来就想发火的,可转会一想,以前发火也没有多大效果,今天换一种方式吧,我顺手移了一张凳子让他坐。他愣一下,然后慢慢地坐下了,而且只坐了凳子的一半,我看他紧张的样子,就拍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坐吧。”他这才坐好了,我就亲切的和他聊了家常话。正巧那天他背了一个漂亮的新书包,书包外层还有刘翔跨栏的动作,我就问:“参加过校运会吗?”他说:“没有。”我又说:“那好,记得好好练,等下学期的校运会,你一定要显显身手。”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干脆说:“行。”看他高兴的样子,我就问:“那你告诉老师,今天是怎么回事?”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就说:“老师,是我的错,我上课时乱扔废纸,他们说不能随地扔垃圾,我就打了他们,老师我错了。”我说:“知错就好,一会向那位同学道歉,好不好?”他连忙说:“好。”走时,他还轻轻的把凳子放好,还说了声:“谢谢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学习,纪律都有了很大进步,我庆幸自己那天没有发火。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老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老師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美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实际工作中,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我们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偏见,不屑于找到那根弦,从而使本身可以从这些学生身上奏出的美妙音响消失了。所以,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战胜自我的机会,用满腔热情去鼓励每个学生争取进步。
三、以情理去感化
在课堂交流中,我常常发现,不仅大课堂被大部分学生“占据”,就是学习小组也经常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在课堂上,我的做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小组学习?“责任到人”是一个良策。教师在设计、布置合作任务时应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我在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引导学生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行的?”提出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有意思地写到了四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每人自主选择,各写一题,其他同学补充。静静地思考后,讨论激烈展开……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多了一份责任,一份自主,一股强烈的动力,主动、和谐、有效的交往也就发生了。当然,发言机会也是轮流的。很多时候,讨论内容只有一个中心话题,为了避免机会被个别学生“包揽”,我给每组学生进行了编号,在小组讨论组织交流时,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主讲”。这样,每个学生都拥有发言的机会,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总之,孩子犯错时,我们都应该恰当的给予教育,不流于形式,不敷衍了事,要用真爱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