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喀什老城区是喀什本地居民世代居住的地方,老城区内迷宫式街巷纵横交错,建筑参差不齐,拥挤不堪,房连房,楼接楼,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风情。老城区内的房子均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居住在这的居民,家族人口每增加一代,就要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房屋完全根据家族的居住需求借地势建造,于是新房就以原住地为轴心,向高空及四周延伸。如此这般一代又一代,就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格局。本文主要通过探讨老城区的历史、现状和空间形态,说明对喀什老城区保护的重要性。
1.前言
喀什,古名疏勒,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名珠,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老城区很好的保留了民族特色,老城区的建筑参差不齐,纵横交错,房连房,楼接楼,层层叠叠的格局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让人啧啧称奇。
公元前139年,西汉博望侯张骞来到了这个地方,他被“远在天边”的地方竟然有一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而震惊,他把这里的一切见闻带回了中原。从此,打开了一条西域与中原相知、相望、相亲的“古丝绸之路”。
喀什市于1952年10月经中央批准设市,1984年2月列入国家乙级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新疆惟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疆喀什市老城区犹如一幅生动的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画卷。喀什老城区位于喀什市中心,面积为4.25平方公里,约有居民12.68万人。老城区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擁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2.喀什老城区历史
1000多年前,这里是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维吾尔人骄傲地称其为“我们欢乐的家园”。这里有由地下水渗出而形成的9眼泉。生活在这里的喀什老人坚定地认为这是 “恩赐”。可惜如今已有4股泉眼干涸了,余下依然潺潺流淌的5股泉因各自神奇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它们是珠泉、石头泉、龙泉、渡槽泉和诗圣泉。
这座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和鲜明伊斯兰风格的“西域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老城,这片17世纪前、4.5平方公里的街区形态,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下来的传统历史街区,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在改造中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样貌。
3.喀什老城区现状
2009年6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文化遗产项目官员卡贝丝女士一行来到了喀什。
他们是带着疑虑和期望来的。他们走进了古老的老城区。他们从过街楼下的巷道里穿过,走进一户户居民的房子里。他们钻进老城坍塌的地道里。他们穿行在危旧房改造的工地上……他们一路在审视、询问、沉思、感慨。最后,她留下了自己的结论:“老城改造是喀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目前处于关键时刻,改造方式值得赞扬……”“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喀什老城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国际上是令人钦佩的举措……”
下午的阳光漫上千年土墙,半明半暗,土墙变得尤为温暖。阴影里,夯土的木质大柱更显古朴沧桑;小巷里,斑驳的门虚掩着,门上的铁环被时光洗得闪闪发亮……一切都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老城融合在一起,像是一条缓缓流逝的时间之河。喀什老城,目前中国惟一保存十分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任两千年岁月的长风缓缓吹过,未曾改变,老城的人们守护着被他们称为“我们的欢乐家园”的老城,在被现代化城市不断包裹的同时,默默体味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悠然生活。
走进喀什老城,巷子内道路蜿蜒曲折,让人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向那段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时光中走去。吾斯塘博依、诺尔贝希、艾格艾日克……这些童话般的巷名使人着迷,诱人不断走向老城深处……
600多座依坡而建、错落有致的维吾尔族民居构成迷宫般的格局,在400多米的高坡上铺陈开来,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世纪风情。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穿过悠久的年月累积成一座城——著名的喀什高台民居。高台民居是整个喀什老城的缩影。
白胡子老者,富态的维吾尔族老妪,嬉笑着飞奔的小巴郎,蒙面的女人……古老的巷道纵横交错……临街的阁楼,街角处的玻璃砖墙,树枝后面露出的月亮尖顶,琳琅满目的手工土陶作坊,五彩斑斓的花帽作坊——这,就是人们眼中神秘的喀什老城。但这些,绝不是老城的全部。
4.喀什老城区独特的空间形态
老城区的很多民居都是土屋上摞土屋,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宛若古堡。老城区内迷宫式的街巷纵横交错,土木结构的建筑参差不齐,拥挤不堪,房连房,楼接楼,街巷道路狭窄,最宽处仅为6米,窄处不过1.5米,大部分地段机动车无法通行,居民运载东西十分困难。
站在喀什市东湖现代化大桥上遥望四周,可看到老城层层叠叠的土屋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反差,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便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建房时发现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语称“色格孜”的带有黏性的黄土,很适合用作土陶,从此很多土陶作坊在此落户生根。
这里的很多居民,在喀什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家里却依然遗存着人畜共同生活的农耕时代风俗。在一个世代制陶的家族的庭院里,4只羊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制陶 “车间”和彩陶“车间”也都在庭院里。
老城的白天,男人们忙于外出工作,儿童、妇女和老人就成了悠悠古巷里最生动的一道风景。目光柔和、94岁仍坚持绘制彩陶的维吾尔族老人;微笑着向游人推荐民族饰品的美丽少女;系着花色头巾清洗地毯的母亲;追逐着游客要摆姿势照相的儿童,在阳光和微风中化作了动人的木卡姆组曲……
5.喀什老城区的未来
2009年起,喀什市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改造前,喀什老城区的建筑抗震能力很差,要求改造后的新建房屋在满足居民要求的前提下,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喀什老城区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要求改造后的新建建筑和改造前的原有建筑面积相同,形状一样,使新建建筑保留原有的名族特色。老城区改造,保留老城区原有的民族特色,是改造工程进行的重点,相信改造后的喀什老城区更加美好。
6.结语
喀什老城区保护是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老城特色街道的保护与发展对老城区特色的存亡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老城区特色街道的界定,将老城特色街道系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选择和分类,从少到多的进行保护和更新,直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喀什老城区特色街道空间系统,从而使喀什老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保留,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喀什老城区得以延续。
1.前言
喀什,古名疏勒,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名珠,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老城区很好的保留了民族特色,老城区的建筑参差不齐,纵横交错,房连房,楼接楼,层层叠叠的格局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让人啧啧称奇。
公元前139年,西汉博望侯张骞来到了这个地方,他被“远在天边”的地方竟然有一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而震惊,他把这里的一切见闻带回了中原。从此,打开了一条西域与中原相知、相望、相亲的“古丝绸之路”。
喀什市于1952年10月经中央批准设市,1984年2月列入国家乙级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新疆惟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疆喀什市老城区犹如一幅生动的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画卷。喀什老城区位于喀什市中心,面积为4.25平方公里,约有居民12.68万人。老城区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擁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2.喀什老城区历史
1000多年前,这里是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维吾尔人骄傲地称其为“我们欢乐的家园”。这里有由地下水渗出而形成的9眼泉。生活在这里的喀什老人坚定地认为这是 “恩赐”。可惜如今已有4股泉眼干涸了,余下依然潺潺流淌的5股泉因各自神奇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它们是珠泉、石头泉、龙泉、渡槽泉和诗圣泉。
这座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和鲜明伊斯兰风格的“西域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老城,这片17世纪前、4.5平方公里的街区形态,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下来的传统历史街区,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在改造中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样貌。
3.喀什老城区现状
2009年6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文化遗产项目官员卡贝丝女士一行来到了喀什。
他们是带着疑虑和期望来的。他们走进了古老的老城区。他们从过街楼下的巷道里穿过,走进一户户居民的房子里。他们钻进老城坍塌的地道里。他们穿行在危旧房改造的工地上……他们一路在审视、询问、沉思、感慨。最后,她留下了自己的结论:“老城改造是喀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目前处于关键时刻,改造方式值得赞扬……”“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喀什老城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国际上是令人钦佩的举措……”
下午的阳光漫上千年土墙,半明半暗,土墙变得尤为温暖。阴影里,夯土的木质大柱更显古朴沧桑;小巷里,斑驳的门虚掩着,门上的铁环被时光洗得闪闪发亮……一切都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老城融合在一起,像是一条缓缓流逝的时间之河。喀什老城,目前中国惟一保存十分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任两千年岁月的长风缓缓吹过,未曾改变,老城的人们守护着被他们称为“我们的欢乐家园”的老城,在被现代化城市不断包裹的同时,默默体味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悠然生活。
走进喀什老城,巷子内道路蜿蜒曲折,让人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向那段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时光中走去。吾斯塘博依、诺尔贝希、艾格艾日克……这些童话般的巷名使人着迷,诱人不断走向老城深处……
600多座依坡而建、错落有致的维吾尔族民居构成迷宫般的格局,在400多米的高坡上铺陈开来,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世纪风情。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穿过悠久的年月累积成一座城——著名的喀什高台民居。高台民居是整个喀什老城的缩影。
白胡子老者,富态的维吾尔族老妪,嬉笑着飞奔的小巴郎,蒙面的女人……古老的巷道纵横交错……临街的阁楼,街角处的玻璃砖墙,树枝后面露出的月亮尖顶,琳琅满目的手工土陶作坊,五彩斑斓的花帽作坊——这,就是人们眼中神秘的喀什老城。但这些,绝不是老城的全部。
4.喀什老城区独特的空间形态
老城区的很多民居都是土屋上摞土屋,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宛若古堡。老城区内迷宫式的街巷纵横交错,土木结构的建筑参差不齐,拥挤不堪,房连房,楼接楼,街巷道路狭窄,最宽处仅为6米,窄处不过1.5米,大部分地段机动车无法通行,居民运载东西十分困难。
站在喀什市东湖现代化大桥上遥望四周,可看到老城层层叠叠的土屋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反差,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据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便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建房时发现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语称“色格孜”的带有黏性的黄土,很适合用作土陶,从此很多土陶作坊在此落户生根。
这里的很多居民,在喀什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家里却依然遗存着人畜共同生活的农耕时代风俗。在一个世代制陶的家族的庭院里,4只羊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制陶 “车间”和彩陶“车间”也都在庭院里。
老城的白天,男人们忙于外出工作,儿童、妇女和老人就成了悠悠古巷里最生动的一道风景。目光柔和、94岁仍坚持绘制彩陶的维吾尔族老人;微笑着向游人推荐民族饰品的美丽少女;系着花色头巾清洗地毯的母亲;追逐着游客要摆姿势照相的儿童,在阳光和微风中化作了动人的木卡姆组曲……
5.喀什老城区的未来
2009年起,喀什市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改造前,喀什老城区的建筑抗震能力很差,要求改造后的新建房屋在满足居民要求的前提下,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喀什老城区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要求改造后的新建建筑和改造前的原有建筑面积相同,形状一样,使新建建筑保留原有的名族特色。老城区改造,保留老城区原有的民族特色,是改造工程进行的重点,相信改造后的喀什老城区更加美好。
6.结语
喀什老城区保护是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老城特色街道的保护与发展对老城区特色的存亡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老城区特色街道的界定,将老城特色街道系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选择和分类,从少到多的进行保护和更新,直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喀什老城区特色街道空间系统,从而使喀什老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保留,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喀什老城区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