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介绍漫水河百合产业历程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百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育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科研攻关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为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对策,为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漫水河百合;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51-02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发布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5]盛国成,张俊科,盛哲.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温室园艺,2009(9): 59-60.
[6]佘佳蔓.兰州百合发展现状与发展新思路[J].园艺与种苗,2012(5):42-45.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漫水河百合;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51-02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发布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5]盛国成,张俊科,盛哲.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温室园艺,2009(9): 59-60.
[6]佘佳蔓.兰州百合发展现状与发展新思路[J].园艺与种苗,2012(5):42-45.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