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学习知识只有在产生了爱好和兴趣之后,才能更容易接受。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在导课时,教师巧设悬念,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年都要过一次生日,可是小美的妈妈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8个生日。现在来问你,小美的妈妈多大了?”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8岁!”教室里哄堂大笑。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错在哪里却说不清楚。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引得同学们纷纷议论,。连一些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参与其中,都急于想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这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好的问题情景,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只需看个位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回答:“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不少学生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顺着老路去思考,回答是:“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你能举出例子吗?”“39的个位是9,9能被3整除,所以39也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等这种错误结论占有相当的市场之后,教师再反问:“13的个位是3,13能被3整除吗?29的个位是9,29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就会愣住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时,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掌握新知识。在这种气氛中进行学习,效果当然很好。
三、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精彩描述。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用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的兴趣。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播放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轮子的车子上行进时的状态,场景真实,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四、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这样做,学生对被除数、除数、等分除、包含除等概念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简单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剪一剪、做一做、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就会对图形的特征和公式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用结合,巩固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便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设置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认真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收钱,找钱,顾客们则高兴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学生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还尝到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甜头。又如,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班的考试成绩制成统计图表,或将全校人数根据各班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图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影子原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在导课时,教师巧设悬念,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年都要过一次生日,可是小美的妈妈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8个生日。现在来问你,小美的妈妈多大了?”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8岁!”教室里哄堂大笑。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错在哪里却说不清楚。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引得同学们纷纷议论,。连一些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参与其中,都急于想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这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好的问题情景,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只需看个位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回答:“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不少学生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顺着老路去思考,回答是:“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你能举出例子吗?”“39的个位是9,9能被3整除,所以39也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等这种错误结论占有相当的市场之后,教师再反问:“13的个位是3,13能被3整除吗?29的个位是9,29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就会愣住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时,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掌握新知识。在这种气氛中进行学习,效果当然很好。
三、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精彩描述。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用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的兴趣。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播放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轮子的车子上行进时的状态,场景真实,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四、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这样做,学生对被除数、除数、等分除、包含除等概念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简单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剪一剪、做一做、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就会对图形的特征和公式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学用结合,巩固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便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设置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认真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收钱,找钱,顾客们则高兴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学生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还尝到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甜头。又如,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班的考试成绩制成统计图表,或将全校人数根据各班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图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影子原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