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材料的积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重在作文,作文重在材料,材料重在积累。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多数人认为“没有话可说,即使有了不知怎么说”。不难看出,写作材料的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甚至厌作文的主要因素。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解决“无米之炊”,就成为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社会风尚与真挚细腻的个人情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贴近生活、真情实感也正是高考对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要揣摩生活,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在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童真无邪,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付出与回报……我们还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以“幸福”为例:“幸福是什么?是早上睁开眼睛,看到阳光洒满了房间,用力嗅嗅阳光和早晨的味道;是阳光明媚的上午,抱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露天的阳台上,享受风吹过,文字划过;是小雨淅沥的午后,静静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听听雨滴落在世界的声音;是华灯初上的傍晚,闲散的走在路上听到一首熟悉的老歌,驻足,让回忆在脑海里逐渐清晰;是繁星漫天的夜晚,坐在田野旁边看星星眨眼,看萤火虫飞舞,看远处的霓虹闪烁;幸福是什么?是十岁过年的时候穿着新衣服,拿着压岁钱,挥舞着烟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是二十岁的时候跟几个铁哥们儿天南地北的侃山,喝酒,最后抱头痛哭;是三十岁的时候与自己心爱的人走过红地毯,一起装扮共同的小窝;是四十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镜子前打扮,然后夸她比他老妈当年还漂亮;是五十岁的时候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街,被人说是姐弟俩;是六十岁的时候过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钟声响起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饺子;是七十岁的时候拖着老伴儿的手一起在公园散步,一起在长椅上看夕阳……”作者运用发散型思维,多方面、多思路地去思考问题。启示我们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或方向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变通到另一种方法、另一个方面或方向,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或方面扩散。
   了解社会动态,关注时事政治,也是材料积累的重要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要留心、用心整理,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首先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形式去关注、发现时事。例如: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山东籍文化大师的同时离去,让整个文化界陷入阴郁;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落水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遇难;资本时代欲望不断被激发、现实却永远得不到满足,让人本身近乎歇斯底里的病态的蚁族现象;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但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与分析。利用时事素材去增强说服力,让作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作文充满时代气息。例如:2008年11月4日14时,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起,在台北签署包括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方面的四项协议,两岸终于在分隔近一甲子之后正式实现“三通”。话题1:沟通:曾几何时,一条宽不及200公里的浅浅海峡,生生横在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通信受阻、交往受限。1979年元旦,一封《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了两岸“通航、通邮、通商”的构想;1987年,第一批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踏上返乡之路。隔绝两岸同胞的闸门从此打开,两岸在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汇聚成强大的历史洪流,滚滚向前。2008年,两岸终于迎来了伟大的突破,这是多年努力沟通的结果,只有在沟通中,我们才能成就统一大业!话题2:瞬间与永恒:《两岸空运协议》,缩短了从台北到北京的时间;《两岸邮政协议》,拉近了两岸同胞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三通”不再是“纸上谈兵”,两岸“千里”真正实现了“一日还”。
   当然,课外阅读、活动积累、练笔积累等等,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也正是常用,我就少谈,甚至不谈。总之,好的作文要有好的题材,内容丰富的作文,离不开材料的积累,大家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眼、脑、手,通过仔细地观察、多角度地思考并勤练笔头,从而让自己作文时胸有成竹。
   叶旭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1日,我去浙江长兴县煤山中学,给初二学生教学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教这一课,我是极惶恐的。   《湖心亭看雪》自是扑面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来仿佛深深吸入一口冰凉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寥寥数语,又是何等空灵之笔,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悠远脱俗。每次读这篇小品文,都被张岱这清新清灵的白描笔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从散文解读的角度来说,本文应该突出作者的写作情感意图,而不是突出来自底层的老王身上的光芒。这应是编者无意犯的错误,导致不少老师在教学本文时只注重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特点。实际上,如果解读者能关注文本语言使用者所隐藏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和情感交流等的语用体验,就能避免这种误读,进而实现对文本
专题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某种共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组成教学模块,然后进行主题式的教学。专题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助于克服教材缺少体系、知识零散的缺点。对于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来说,碎片化是不可忽视的现象。教师分析每一首诗词,都会分析具体的意象,但往往不能将“共通意象”前后勾连,形成“意象群”或“意象链”。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意象理解深刻,但换一种语境,对新意象的理解又出现了困惑
师: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高度赞美盛唐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卓然不群的艺术才华。在中唐,同样以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写出“泣鬼神”之作的,还有一位李姓诗人,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李贺。   师:是的。你对李贺了解多少?能给同学们简单说一下吗?   生: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是唐宗室郑王的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彻底衰落了。李贺少年时作诗便崭露头角,21岁时他参加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当然,经过岁月的不断涤荡与冲刷,有些观点已经失去它鲜活的意义了,自然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了。但赋予新内涵的“心存敬畏”,将永远不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实,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不仅远离了神圣,同时也会靠近罪恶;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不仅会使自己肆无忌惮,更会让社会规则形同虚设,甚至会让良好的秩序轰然崩溃。  作为以“
在文体教学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问题。面对文本,既要教“作者”,又要教“读者”,再加上散文的相对自由性,于是散文教学往往陷入“文本”“作者”“读者”的灰色三角而难以自拔。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提出“在散文写作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切都过去了,‘形散神不散’说完成了它的
近两年高中师生对微写作的重视程度虽然高于以前,但是还没有提至应有的高度,教师对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缺乏足够地关注与深入地思考,教师常常是拍脑袋即兴布置微写作任务,学生则常是凭着臆想进行名副其实的微写作“创作”。这样的微写作是“伪”写作。  下文是笔者的一次微写作教学设计,这次微写作是利用秋冬交替这一特定时节与纷飞的秋叶这一特定的景物作为由头与载体,让学生在落叶
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通常用什么教”的材料,课堂教学教什么内容,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加工,做到“教材内容教学化”。“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为使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
经典名著大都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兴趣习惯、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经验观念等差异,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点拨。否则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要求“要
阅读古诗词是读者实现与历史人物对话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诵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弘扬及继承。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从古诗词鉴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结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摭谈古诗词诵读鉴赏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学生细腻的品读力  古诗词有多种题材,所表达的情感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感悟,并实现与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