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采用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邓小平同志号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要培养勇于开拓进取,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培养和提高 创新能力 方法和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20-01
1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着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
1.1 传统教育思想上重视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纵观中华5000年文化,老师的角色都是传授知识,递延文化的代名词。1300年之前,唐朝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出了千古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析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就会发现,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向是单向的,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也是怎么听,学生就像是一台接受机,没有生命,没有思维,没有说话的权力,这种教与学,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抹杀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采用、自以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上课铃响起,至下课铃结束,乃至拖堂也变得堂而皇之了,讲不完的例题,解不完的习题案例。学生成了听众、成了只要带两只耳朵的道具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说话,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在摇篮中。
1.3 单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400年前的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开创了“考试”选拔人才之先河,并几乎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当今社会任然无法摆脱“考试”带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多次教育改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根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几张试卷决定人生轨迹。在这样的大“考试”背景下,学生、老师及学生家长都在为了“迎考”而学习,没有老师去研究创新教学,也没有学生去探讨创新学习,创新也就无根无缘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2.1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以控制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想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而应该积极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成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提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家一定会想到名声大振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在近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全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他们提出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等学习观,使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主张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2.2 创造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学生一旦没有了想象力,就失去了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及展示细胞图片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细胞模型。有的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出多姿多彩的橡皮泥细胞模型,有的同学利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成框架式细胞模型,有的同学利用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制作成泡沫细胞模型…… 这些方式方法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坚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鼓励质疑,提升学生求知欲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老师在讲述时可有意识、无意识的把有些观点、概念讲述的不正确、不准确或完全是错误的,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老师的“疏忽”,如果有同学及时提出“异议”,老师应及时给予“订正”,对提出“异议”的学生给予表扬;如果的确没有学生发现老师的阐述是错误的,稍作调整后再将错误或不完全准确的表述给予纠正,并提醒学生“老师刚才说错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而且会带着疑问来听课。
2.4 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学生创新奠定基石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物种起源时,关于物种起源的原因,教材的解释是认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课堂上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提出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其它星球的智慧生物入侵地球,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物种大爆发等等。最后我说:“关于物种起源有很多种学说,我们课本上的观点只是众多学说的一种,物种起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以后进行研究,或许能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这位同学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源于他有較宽的知识面。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事项
3.1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培养师生感情,构建合作关系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3 确立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
关键词:培养和提高 创新能力 方法和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20-01
1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着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
1.1 传统教育思想上重视传授知识,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纵观中华5000年文化,老师的角色都是传授知识,递延文化的代名词。1300年之前,唐朝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出了千古名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析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就会发现,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向是单向的,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说,学生也是怎么听,学生就像是一台接受机,没有生命,没有思维,没有说话的权力,这种教与学,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抹杀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采用、自以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上课铃响起,至下课铃结束,乃至拖堂也变得堂而皇之了,讲不完的例题,解不完的习题案例。学生成了听众、成了只要带两只耳朵的道具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说话,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在摇篮中。
1.3 单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400年前的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开创了“考试”选拔人才之先河,并几乎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当今社会任然无法摆脱“考试”带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多次教育改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根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几张试卷决定人生轨迹。在这样的大“考试”背景下,学生、老师及学生家长都在为了“迎考”而学习,没有老师去研究创新教学,也没有学生去探讨创新学习,创新也就无根无缘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2.1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应以控制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想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而应该积极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成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提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家一定会想到名声大振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在近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全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他们提出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等学习观,使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他们主张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2.2 创造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学生一旦没有了想象力,就失去了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及展示细胞图片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细胞模型。有的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出多姿多彩的橡皮泥细胞模型,有的同学利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成框架式细胞模型,有的同学利用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制作成泡沫细胞模型…… 这些方式方法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坚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鼓励质疑,提升学生求知欲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老师在讲述时可有意识、无意识的把有些观点、概念讲述的不正确、不准确或完全是错误的,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老师的“疏忽”,如果有同学及时提出“异议”,老师应及时给予“订正”,对提出“异议”的学生给予表扬;如果的确没有学生发现老师的阐述是错误的,稍作调整后再将错误或不完全准确的表述给予纠正,并提醒学生“老师刚才说错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而且会带着疑问来听课。
2.4 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学生创新奠定基石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物种起源时,关于物种起源的原因,教材的解释是认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课堂上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提出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其它星球的智慧生物入侵地球,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物种大爆发等等。最后我说:“关于物种起源有很多种学说,我们课本上的观点只是众多学说的一种,物种起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以后进行研究,或许能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这位同学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源于他有較宽的知识面。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事项
3.1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培养师生感情,构建合作关系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3 确立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才能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