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低年级的教育经历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我们的阅读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片面,教育效果低下。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次提出相应的阅读教育措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教学内容,从学校来说,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从家庭来说,家长首先应起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培养阅读习惯;从社会来说,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书香型社会。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素养 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82-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阅读教学应运而生,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阅读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很好的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重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具体如何实施,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概念与意义
语文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的认知能力、阅读的理解能力、阅读的想象能力以及阅读的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表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相反,阅读又恰恰能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当学生喜欢上阅读时,便会抓住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物,并且在短期内高效地看完自己想看的书,后续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由点发展成线,再逐渐发展成面。这样不仅培养了自身的阅读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那阅读将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换句话说,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阅读兴趣、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方案,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阅读让学生有了一种迫切想知道新知识、了解新知识、探索新知识、钻研新知识的兴趣,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也会多加思考,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往往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更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去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现如今,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极力在追求的一大目标。此外,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在阅读中,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信息并感知隐藏的语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還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正确辨别事物美好、丑恶的能力,明辨是非。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不是直接体现的,而是长久的、永恒的、间接的一种体现方式。
3.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竞争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更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必须得从小抓起,博览群书,扩宽知识面。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内心萌发出“读书好”的想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好的书籍令人终身受益,一本好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会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文章的主人公会与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向塑造成功人格的主人公看齐,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正能量以及积极意义。
二、阅读教育的现状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原有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阅读教材只是老师的事,和自己无关,学生只需被动的学习就行,这样学习效率低下、反反复复,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老师累,学生更累。老师讲授了一大堆知识,学生真正掌握的没有多少,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作为教师,倘若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去阅读、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时间,更节省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呢?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做,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主动阅读的兴趣与习惯,通过阅读探索学习的奥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提高本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增强阅读意识。漫无目的的阅读,学生只会一目十行、一翻而过,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有带着很强的目的,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当然,在书中做一些标记或拿笔抄一些笔记,写一些当时的所感所想,最后对文本内容做一些归纳总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会使其终身受益。由于阅读不在考试的范畴,因此不被大多数老师所重视,因此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方法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热爱学习。
2.学校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阅读效率的高低,环境这一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最理想、最容易形成的环境就是使学校这个大背景充满书香。例如,学校要注重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硬件设施,用好学校图书馆,在走廊以及教师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传物,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师可督促学生定期读一本好书,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了一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自己去畅谈,去分享最近所读的内容以及切身感想,也可定期举办一些阅读知识、课外知识的比拼大赛,设立奖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终身受益。总而言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加以讲解,起引导辅助作用,剩余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内外相结合,让阅读知识贴近生活实际。一本书,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呈现一幕场景,诠释出一个生活真谛。有人阅读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阅读是为了胜任工作,有人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的意义,尊重阅读文本和现实世界的差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会唤醒生活的片段,回味生活乐趣,同时也会在阅读过程中,拓展视野,憧憬未来,达成书本和生活的相得益彰,使阅读还原它本来的“姿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课本知识,还要注重所传授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展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见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阅读经验,从中获取阅读方法与技巧,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看书阅读,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设施和资源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和插图等方式让故事情节“活”起來,以便让学生对细节内容了如指掌。另外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便可以在浓厚的兴趣中很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家庭与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家长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树立阅读的好榜样,去带动、感染学生,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父母,自己拿着手机刷抖音、聊微信,却让孩子在边上看书,试问,孩子怎么学得进去?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起好带头模范作用,给孩子讲好故事,陪伴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家长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每天孩子做完作业后,家长应主动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做到每天最少一篇深刻阅读,在孩子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加以耐心指导,平常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现状,探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老师的教育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书香型社会,各地政府都加强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还要持续加大对阅读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更多的图书馆,提供更为完善的阅读设备条件,让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地方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便利。社会各阶层要加大对阅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身处阅读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鼓励阅读,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休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巧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4).
[2]谢志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4(229).
[3]田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亚太教育,2015(33).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素养 阅读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82-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阅读教学应运而生,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阅读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很好的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重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具体如何实施,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概念与意义
语文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的认知能力、阅读的理解能力、阅读的想象能力以及阅读的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表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相反,阅读又恰恰能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当学生喜欢上阅读时,便会抓住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物,并且在短期内高效地看完自己想看的书,后续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由点发展成线,再逐渐发展成面。这样不仅培养了自身的阅读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那阅读将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换句话说,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阅读兴趣、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方案,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阅读让学生有了一种迫切想知道新知识、了解新知识、探索新知识、钻研新知识的兴趣,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也会多加思考,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往往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更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去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现如今,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极力在追求的一大目标。此外,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在阅读中,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信息并感知隐藏的语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养成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還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正确辨别事物美好、丑恶的能力,明辨是非。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不是直接体现的,而是长久的、永恒的、间接的一种体现方式。
3.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竞争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更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必须得从小抓起,博览群书,扩宽知识面。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内心萌发出“读书好”的想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好的书籍令人终身受益,一本好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会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文章的主人公会与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向塑造成功人格的主人公看齐,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正能量以及积极意义。
二、阅读教育的现状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还是沿用原有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阅读教材只是老师的事,和自己无关,学生只需被动的学习就行,这样学习效率低下、反反复复,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老师累,学生更累。老师讲授了一大堆知识,学生真正掌握的没有多少,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作为教师,倘若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去阅读、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时间,更节省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呢?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做,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主动阅读的兴趣与习惯,通过阅读探索学习的奥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提高本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增强阅读意识。漫无目的的阅读,学生只会一目十行、一翻而过,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有带着很强的目的,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当然,在书中做一些标记或拿笔抄一些笔记,写一些当时的所感所想,最后对文本内容做一些归纳总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会使其终身受益。由于阅读不在考试的范畴,因此不被大多数老师所重视,因此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方法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热爱学习。
2.学校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阅读效率的高低,环境这一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最理想、最容易形成的环境就是使学校这个大背景充满书香。例如,学校要注重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硬件设施,用好学校图书馆,在走廊以及教师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传物,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师可督促学生定期读一本好书,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了一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自己去畅谈,去分享最近所读的内容以及切身感想,也可定期举办一些阅读知识、课外知识的比拼大赛,设立奖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终身受益。总而言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加以讲解,起引导辅助作用,剩余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内外相结合,让阅读知识贴近生活实际。一本书,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呈现一幕场景,诠释出一个生活真谛。有人阅读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阅读是为了胜任工作,有人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的意义,尊重阅读文本和现实世界的差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会唤醒生活的片段,回味生活乐趣,同时也会在阅读过程中,拓展视野,憧憬未来,达成书本和生活的相得益彰,使阅读还原它本来的“姿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课本知识,还要注重所传授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展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见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阅读经验,从中获取阅读方法与技巧,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看书阅读,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设施和资源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和插图等方式让故事情节“活”起來,以便让学生对细节内容了如指掌。另外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便可以在浓厚的兴趣中很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家庭与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家长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树立阅读的好榜样,去带动、感染学生,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父母,自己拿着手机刷抖音、聊微信,却让孩子在边上看书,试问,孩子怎么学得进去?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起好带头模范作用,给孩子讲好故事,陪伴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家长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每天孩子做完作业后,家长应主动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做到每天最少一篇深刻阅读,在孩子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加以耐心指导,平常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现状,探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老师的教育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书香型社会,各地政府都加强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还要持续加大对阅读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更多的图书馆,提供更为完善的阅读设备条件,让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地方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便利。社会各阶层要加大对阅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身处阅读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鼓励阅读,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休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巧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4).
[2]谢志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4(229).
[3]田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亚太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