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方可致远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会来的时候能做到“清等一会”的人,多半都有比较好的结果。
  
  这些日子以来,“裁员”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血雨腥风”确实让我有些崩溃。这让我想起了猎头行业的一些往事:2006年时某著名手机生产商S的某国研发部被同行O收购前进行了调整。我朋友Susan刚好在S的手机客户端研发部当Leader。当时,S公司首先砍掉了收购之后不会保留的部门,留下的员工则计划到O公司上班,S公司给留下的人两种选择方案,其一拿上N+1的赔偿走人,其二是与团队到O公司上班,如果能在O公司干满一年,第12个月时则多发一个月工资。
  方案摆在面前的时候,Susan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她说:“又不是找不到工作,现拿到赔偿更可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Susan离开S公司的第二周就在另一家国际手机软件客户端开发商上班了,薪水上涨10%,试用期薪水不打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Susan在S公司的前同事Amy和Tom。在S与O合并之前4个月,Amy因为感觉工作可能不保,主动接触猎头后。换工作到了O公司,条件是薪水涨10%,试用期工资打8折;另一位同事Tom接受了S公司的条件继续去O公司上班。我们来算个账吧:假设Susan、Tom、Amy之前都是月薪1万,到S公司都是2年,(按劳动法规定,裁员时可拿到相当于3个月薪水的赔偿金)——
  Susan在之后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3万赔偿金+1.1万/月×12个月=16.2万
  Tom在之后O公司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1万/月×12个月+1万=13万
  Amy在之后O公司一年里的所得如下:
  0.88万元×3个月(试用)+1.1万/月×9个月=12.54万
  三人可能都经历工作转换的阵痛期和试应期,从现金收益上讲Amy是最差的。主动联系猎头难道有什么错吗?还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看到公司或者行业形势不好的时候与猎头联系看看有没会新机会绝对是正确的方法,但真正要动身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多想一想。手里有几个机会任自己自由选择是一回事,真正换了工作到一家新公司上班是另一回事。象棋里有句话叫“有时候威胁比打击更有力”这个道理也能用到工作转换中。下棋时,没走下一步之前打击对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旦落子威胁就变成了真正的打击,有时候落子错误会让对方扭转局势让自己尽失先机。工作选择和机会再多,最终我们也只能选择一家去上班。这个选择如果最终被证明有瑕疵,小则影响我们的收入,大则影响我们事业的上升曲线。
  Tom稳健、Amy主动、Susan成熟,他们也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相较之下Susan选择之后的结果最好。不可否认Susan平时积累了一些猎头的资源,也请注意Amy也积累了相关资源,这次还帮自己换了工作,但是从结果看并非最优。Susan看到机会并没有急于离开目前的公司,而是等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才离开,继而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能做到如此沉着的人在平时的职场之中并不多见,能有如此良好表现,我认为Susan一是缘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二是对行业的时局把握得比较准确,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在一个如此喧嚣的世界里,机会来的时候能做到“请等一等”的人,多半都有比较好的结果。最优秀的候选人都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不拒绝机会、不轻易承诺。前者意味着有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与猎头接触时,“重承诺,但不轻易承诺”很多时候是上佳选择。“宁静可以致远”多少可以折射成功人士的心态。
其他文献
工作不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而且要用更现实的眼光去看“别人认为你能做什么”。  绝望沧海自己的职业规划,简直就是一套合格的财务报表,没有半点随性和马虎。本科毕业她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路线,比如从500强起步,然后第二份工作目标不是钱,是权,再跳槽就做经理,最后在35岁之前成为CFO。    像做财报一样做职业规划    事实上她一直都顺利地按部就班:没毕业就去了500强里排一百多名的一家公司做财务总监
期刊
投资工作最基本的一点:你得保住你的工作。如果换成眼下的语境来解读,那就是如何才能不被裁员潮波及到。《丁约翰的打拼》作者柴志强以及《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作者绝望沧海以《职场》拟好的一个关于裁员故事的开头备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一个站在员工角度,一个站在管理层角度。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
期刊
故事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职场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只有没搞懂游戏规则的人。  1 不要过度表现聪明     曾经招过一个很积极的小姑娘。工作很努力,交给她的都完成得很快,然后会很主动过来要求新任务。她很有思想,会自己去思考公司的流程哪里有问题,然后会提笔过来跟我讨论。  很理解她想表现,想做一点事情的动机,但还是要觉得这样的表现很幼稚、很不成熟。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聪明,你能够
期刊
到底“4+4=3”模型有没有用?拿它分析两个人物就明白啦。我们从职场小说中挑出了《杜拉拉升职记》和《丁约翰的打拼》的主角,且看解剖结论。丁约翰  学历:第二工业大学机械英语专业大学毕业、EMBA  从业经历:历经国企的班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外贸科科长、公司驻美国办办首席代表到500强企业高级销售经理,最后自创业。  “4+4=3”综合评估:综合评分:19.5分。通过丁约翰的职场之路可以看出,纵横职
期刊
James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门要裁掉将近三分之一。James来到这家公司不过3年,他有些忧心忡忡。  James今年已经40岁了,属于外企中最危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你若没有坐上经理的位置,很容易被薪水比你低、冲劲比你足的年轻人替代。即使你坐上了经理这个位置,这也是一个火山口
期刊
生活中有阳光和黑暗,若我们“太傻太天真”,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最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的“险恶”部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少要了解这些职场“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成长道路上摔跤的机会,才能让工作的财产增值。  《丁约翰的打拼》里虽然写了许多负面的案例,但我的目的绝不是教人学坏。我们体验黑暗,是因为我们憧憬光明。下面我试图从招聘陷阱、入职陷阱、成长陷阱和离职陷阱来说说职场
期刊
我们投资股市,是希望资本增值赚大钱,这种心情和我们投资工作是一个道理,没有人投资工作是为了降职减薪。So,当我们谈论“工作投资增值术”的时候应该想到些什么?商业观察家陆新之《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思科9年》的作者老晖、《浮沉》作者崔曼莉,将给你答案。    STAFFERS:在2009年要如何对“工作财产”进行增值?  崔曼莉:要看能不能维持现有的职位,或者谋得更好的职位,如果在二
期刊
以危机为名义的调整,非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人对其文化和执行力丧失了信心。    目前与一群老同学吃饭叙旧,席间有位老兄情绪有些低迷,细聊后方得知他所在公司不久前经历了很大的调整和裁员。虽然没有裁到老同学自己头上,但他所带领的部门受到冲击颇大,减员将近三分之一。眼看不得不送走一个个朝夕相处的下属和同事,作为性情中人的他,免不了感伤唏嘘一番。更让他不舒服的是,其实公司的经营情况还不错,业务没有
期刊
一个好的创意人不应该仅仅把时间花在对牢电脑做设计上,一个好的创意人应该是一个制作人(Producer),他能发现一个好点子,找出好素材,知道找谁来合作,还能控制流程,激励人员,达成目标,甚至做预算。    创意人员不能只是做创意就可以了,还要成为制作人,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你永远要与不同的人合作,固然有的创意人员喜欢亲历亲为,但是你总是要和印刷厂、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文案、摄影师、插画师等等打
期刊
世界上的面试只有两种,一种是被面试,一种是面试别人。第一种面试留下的都是惊险出汗的记忆,就不在此一一叙述。    至于第二种面试,是我最近几年经常需要做、也是感受最多的一件事。抛开专业笔试和业务知识不说,基本可以分成这样几类。一类是大忽悠型,这类人常常西服革履,耳麦的蓝光一闪一闪,有问必答,气贯长虹,铿锵有力,业内业外的无所不知。最神的一个甚至会看正在日渐“老迈”的80后风水,从我们报社的门朝哪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