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里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感冒大都会袭击每一个人,感冒引起的发烧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了异常情况。因为人的体质是多种多样的,不论大人小孩,尤其是有的小孩经常容易发烧,发烧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发烧也是人的身体对付致病原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也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不是高于38.5℃,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那么如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呢?好多人总是动辄到医院输液或者注射针剂,其实,中医治疗发烧的方法很多,并且简单有效,既省去了跑医院排队的煎熬,也免去了扎针的痛苦,还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危险;再之方法简单灵验,经济实惠,多法联用副作用少,为临床首选。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中医治疗发烧呢?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使用发汗退热法。这也是一般最常见最普遍的退热方法,适用于各种感冒发热的病人,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体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热感冒和寒感冒两类。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情况下会出汗,而且带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有这样现象的可以通过出汗来解决,发热便会减轻,这样就会达到退热功效。而风寒感冒则表现为发热比较轻,一般情况下无汗,有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治疗的方法上应该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为主,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轻捏能使毛孔打开,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其次选择用热者寒之法。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比如见“四大”症状,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想喝冷饮,想吃凉物,脉象洪大而数等症状,就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实宜用甘寒退热法,可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如果说高烧不退口燥咽干,烦躁,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的,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对于不能使用退烧药的新生儿,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或者冷敷。温水擦浴和酒精擦浴的做法是:用温水或50%的酒精擦拭孩子的大血管处,如额头、腋窝、手肘等,其他部位如腹部则不要用酒精擦拭,因为腹部血管少,用酒精擦拭腹部并不能达到扩张血管、散热的目的;冷敷是用冰袋枕在小儿头部,同时用冷水湿毛巾较大面积地敷在前额以降低头部的温度,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经文的意思是说热性病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的应当用补阴的方法治疗,寒性病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除的应当用补阳的方法治疗。“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即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迨至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作了较为全面而具体阐释:“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总的意思就是说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感觉效果良好。
第三是通腑泄热法。通常叫做“釜底抽薪法”,是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也适用于胃中有积热者。病人有时出现胡言乱语。也就是舌质红,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大便干结,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还具有荡涤肠胃之功效.许多危急重症常因腑实热结使邪无出路而发生.临床运用攻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使邪祛正安,而达救急之效。
四是滋阴清热法。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主要适用于由于阴虚而导致的胸口发热,手脚心发热,伴有烦躁不适,夜间出汗等症状,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也常见于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疾病。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此时不能应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而应该滋阴清热,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来治疗。还可按摩照海、太溪、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多吃鲜藕、鸭梨等食物。本方具有养阴清热,退热除蒸的功效。方中以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调和诸药。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阴虚发热与精血亏损在证候上不同点是阴虚发热有热证。临床热证的产生与脏腑功能活动中某些物质缺乏,功能活动过亢及邪气久留有关。诊断小儿阴虚发热时应该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对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如结核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痨治疗,风湿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风湿治疗。
都说西医见效快,中医能治根。这是很多人知道的道理,为什么中医能“治根”?中医所说的发烧,大多数是因为受风寒引起的。当寒气入侵人体时,毛孔紧闭,热量在体内积蓄无法发散,所以人体的温度会升高。当体内阳气的规模变大,可以压倒寒气时,毛孔就会张开,通过流汗把寒气排出去,人体的温度就会降下来,病就好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发烧症状,我们应该根据情况,对症下药,积极采取中医手法进行治疗,可以收到固本正源的目的。
首先可以使用发汗退热法。这也是一般最常见最普遍的退热方法,适用于各种感冒发热的病人,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体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热感冒和寒感冒两类。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情况下会出汗,而且带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有这样现象的可以通过出汗来解决,发热便会减轻,这样就会达到退热功效。而风寒感冒则表现为发热比较轻,一般情况下无汗,有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治疗的方法上应该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为主,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轻捏能使毛孔打开,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其次选择用热者寒之法。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比如见“四大”症状,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想喝冷饮,想吃凉物,脉象洪大而数等症状,就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实宜用甘寒退热法,可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如果说高烧不退口燥咽干,烦躁,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的,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对于不能使用退烧药的新生儿,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或者冷敷。温水擦浴和酒精擦浴的做法是:用温水或50%的酒精擦拭孩子的大血管处,如额头、腋窝、手肘等,其他部位如腹部则不要用酒精擦拭,因为腹部血管少,用酒精擦拭腹部并不能达到扩张血管、散热的目的;冷敷是用冰袋枕在小儿头部,同时用冷水湿毛巾较大面积地敷在前额以降低头部的温度,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经文的意思是说热性病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的应当用补阴的方法治疗,寒性病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除的应当用补阳的方法治疗。“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意即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迨至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作了较为全面而具体阐释:“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总的意思就是说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感觉效果良好。
第三是通腑泄热法。通常叫做“釜底抽薪法”,是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也适用于胃中有积热者。病人有时出现胡言乱语。也就是舌质红,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大便干结,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还具有荡涤肠胃之功效.许多危急重症常因腑实热结使邪无出路而发生.临床运用攻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使邪祛正安,而达救急之效。
四是滋阴清热法。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主要适用于由于阴虚而导致的胸口发热,手脚心发热,伴有烦躁不适,夜间出汗等症状,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也常见于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疾病。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此时不能应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而应该滋阴清热,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来治疗。还可按摩照海、太溪、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多吃鲜藕、鸭梨等食物。本方具有养阴清热,退热除蒸的功效。方中以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调和诸药。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阴虚发热与精血亏损在证候上不同点是阴虚发热有热证。临床热证的产生与脏腑功能活动中某些物质缺乏,功能活动过亢及邪气久留有关。诊断小儿阴虚发热时应该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对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如结核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痨治疗,风湿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风湿治疗。
都说西医见效快,中医能治根。这是很多人知道的道理,为什么中医能“治根”?中医所说的发烧,大多数是因为受风寒引起的。当寒气入侵人体时,毛孔紧闭,热量在体内积蓄无法发散,所以人体的温度会升高。当体内阳气的规模变大,可以压倒寒气时,毛孔就会张开,通过流汗把寒气排出去,人体的温度就会降下来,病就好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发烧症状,我们应该根据情况,对症下药,积极采取中医手法进行治疗,可以收到固本正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