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利完成就业,大学生不但要在大学阶段做好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掌握求职各方面的技能,以便提升就业竞争力,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3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客观上,第一,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不平衡;第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政策不稳定、不健全;主观上,第一,学生专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方向不明确;第二,不具备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不明显;第三,职业素养不全面,就业品质不完善;第四,就业准备不充分。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自己、了解社会、发掘潜能、提高竞争能力,促进就业。
1.高校大学生就业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促使社会竞争急剧增加,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大量毕业生将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而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与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而淡化了对专业的限制。再加上,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信息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失控、失责”的现象,更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使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遇到困难。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职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目前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具有充沛的体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职业观念、职业理想、——————————
作者简介:王翠翠(1980- ),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大部分新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关键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
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規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就做好职业规划的宣传,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特点、气质、兴趣、天赋、缺陷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2],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专业行业发展前景这些外在因素,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目标的拟定、计划的执行、评估和修订三大步骤。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合理制定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目标。一年级为试探期,主要目标是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自身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及其重要性;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时期应确定大学生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为此做相应准备;三年级为拼搏期,不论是何种目标,在这一时期都应当是尘埃落定,剩下的惟一任务就是为此做全力的努力和拼搏;四年级为冲刺期,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最后的冲刺[3]。顺利就业是大学生涯的主目标,也是生涯规划起步阶段的主目标。为了完成这一主目标,大学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职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对求职者的基础知识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塑性及发展潜力,而非对专业的限制。在校大学生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建立绝对的联系。事实上,任何行业和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将专业背景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加以结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而,求职的目光不必局限于某一方面,应该拓展思维,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勇于挑战自我,忠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4]。
2.2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提升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
大学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质拓展平台。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自身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提高实践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智慧和才华;通过参加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处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发展[5]。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健康童年关注留守儿童、义务支教、义诊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精神等。其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体验社会,加深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理解和运用,了解知识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合理规划就业目标。大学生如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获得核心竞争力,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3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随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目前,大学生热衷于成为大城市的“蚁族”,而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呈现了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瓶颈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甚至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就业担忧莫过于升迁、离职、下岗、创业,这些问题强烈而频繁地冲击着每个毕业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在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特设了许多岗位,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科研助理,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因此,打破传统求职观念,多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才能开创求职新思路。 2.4考研也是一种”就业”
社会对毕业生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最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促使大批大学毕业生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数据显示,2014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在180万考研大军中,内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许还不到一半。是否为了回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而“被动考研”,此现象令人担忧[6]。在考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的今天,大学生考研要求上进的思想固然是好,但每个人的学习、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不尽相同,所以考研不要从众,更不能一哄而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劣势,端正考研心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报考研究生。
2.5自主创业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崭新目标
创业这个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讲就如同“打酱油”一样耳熟能详。大学生创业有着他们的优势,一是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二是在大学里学了很多理论知识,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三是具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四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观念加强,认为可以尝试创业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但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绝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最终没有创业。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创业信心;通过开展创业讲座、以及各种竞赛、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创业;通过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在创业开始前,大学生需要批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只是走上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而及时转换角色,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大学生就业后面对的艰巨的挑战。之前,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为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亚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7.
[2] 郭婧.大學生职业规划设计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2,8:100.
[3] 刘晓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 [J]. 高教论坛,2005,3,124.
[4] 陈曦,谢辉.大学生生涯辅导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5.
[5] 田浩.社团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3.
[6] 2013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 就业压力4年来最大 [EB/OL].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3/05/30/20494120_3.html .2013年5月30 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3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客观上,第一,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不平衡;第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政策不稳定、不健全;主观上,第一,学生专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方向不明确;第二,不具备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不明显;第三,职业素养不全面,就业品质不完善;第四,就业准备不充分。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自己、了解社会、发掘潜能、提高竞争能力,促进就业。
1.高校大学生就业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促使社会竞争急剧增加,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大量毕业生将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而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与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而淡化了对专业的限制。再加上,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信息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失控、失责”的现象,更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使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遇到困难。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职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目前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具有充沛的体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职业观念、职业理想、——————————
作者简介:王翠翠(1980- ),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大部分新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关键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
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規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就做好职业规划的宣传,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个性特点、气质、兴趣、天赋、缺陷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2],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专业行业发展前景这些外在因素,确定科学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目标的拟定、计划的执行、评估和修订三大步骤。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合理制定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目标。一年级为试探期,主要目标是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自身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及其重要性;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时期应确定大学生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为此做相应准备;三年级为拼搏期,不论是何种目标,在这一时期都应当是尘埃落定,剩下的惟一任务就是为此做全力的努力和拼搏;四年级为冲刺期,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最后的冲刺[3]。顺利就业是大学生涯的主目标,也是生涯规划起步阶段的主目标。为了完成这一主目标,大学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职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对求职者的基础知识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塑性及发展潜力,而非对专业的限制。在校大学生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建立绝对的联系。事实上,任何行业和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将专业背景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加以结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而,求职的目光不必局限于某一方面,应该拓展思维,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勇于挑战自我,忠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4]。
2.2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提升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
大学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质拓展平台。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自身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提高实践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智慧和才华;通过参加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处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发展[5]。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健康童年关注留守儿童、义务支教、义诊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精神等。其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体验社会,加深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理解和运用,了解知识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合理规划就业目标。大学生如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获得核心竞争力,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3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随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目前,大学生热衷于成为大城市的“蚁族”,而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呈现了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瓶颈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甚至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就业担忧莫过于升迁、离职、下岗、创业,这些问题强烈而频繁地冲击着每个毕业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在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特设了许多岗位,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科研助理,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因此,打破传统求职观念,多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才能开创求职新思路。 2.4考研也是一种”就业”
社会对毕业生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最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促使大批大学毕业生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数据显示,2014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在180万考研大军中,内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许还不到一半。是否为了回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而“被动考研”,此现象令人担忧[6]。在考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的今天,大学生考研要求上进的思想固然是好,但每个人的学习、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不尽相同,所以考研不要从众,更不能一哄而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劣势,端正考研心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报考研究生。
2.5自主创业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崭新目标
创业这个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讲就如同“打酱油”一样耳熟能详。大学生创业有着他们的优势,一是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二是在大学里学了很多理论知识,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三是具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四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观念加强,认为可以尝试创业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但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每年实际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人数的2%,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绝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最终没有创业。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创业信心;通过开展创业讲座、以及各种竞赛、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创业;通过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在创业开始前,大学生需要批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只是走上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而及时转换角色,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大学生就业后面对的艰巨的挑战。之前,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为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亚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7.
[2] 郭婧.大學生职业规划设计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2,8:100.
[3] 刘晓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 [J]. 高教论坛,2005,3,124.
[4] 陈曦,谢辉.大学生生涯辅导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5.
[5] 田浩.社团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3.
[6] 2013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 就业压力4年来最大 [EB/OL].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3/05/30/20494120_3.html .2013年5月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