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格伦顿:空间角落里的几何学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通过一个假想的边框来编辑世界的意义和格局,边框是图片几何形状的开始。”约翰·萨考夫斯基在《摄影师之眼》中谈到摄影的特性时如是说。一张照片本身是个矩形框,而当画面又都由几何图形组成,会是什么情况?这些元素是如何捕捉的?又传达了什么?
  来自英国的年轻摄影师艾米莉·格伦顿(Emily Grundon)在她的极简主义摄影作品《非空间》(Nonspace)中对建筑空间里的几何图形进行了一翻探讨,她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建筑本身或内部空间的样子上,而是专注于在建筑空间角落里发现各种几何图形,这些图形都是通过观察光影变化、精心布局画面而营造出来的。她通过黑白影像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画面,整个画面透出抽象立体感与极简主义的风格。
  极简主义熏陶
  《非空间》是格伦顿2010年读大学时创作的作品,她花了数月时间完成它。
  1989年出生的格伦顿,毕业于英国威尔士新港大学,主修的科目是纪实摄影。但在学校学习纪实摄影,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不论是老师的教授,还是同学们的创作,大都是按传统纪实摄影的思路进行;但对她而言,任何摄影作品都有纪实性的一面,不限于主题和内容。她喜欢在一个纪实主题里融入自己的观念,而不仅是去叙事,或去呈现社会问题中的某种事实。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一些艺术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还有极简主义艺术家,我更偏向于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和学习纪实摄影。”这一想法也影响着她一直以来的创作。
  上大学时,格伦顿了解到一些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比如她青睐的极简主义,这是19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运动。极简主义者主张摒弃作品中的描述性因素,实现形式上的单纯性和完整性。极简主义作品是抽象的,并大多以简洁单纯的几何形式为基本特征。极简主义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等对于几何学和雕塑在空间中互动关系的研究,使格伦顿深有触动。而且,格伦顿对几何学一直很有兴致,尤其是她发现空间里存在的三角关系非常吸引人,那是最简单的形状,却有着最强有力的结构。
  格伦顿对建筑也很感兴趣,建筑师通过几何形式来构想建筑,而一些建筑师在建筑空间中对光的运用,与摄影中对光影的依赖很相似。比如英国建筑师约翰·波森(John Pawson),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这两位都善于利用光来增强和控制整个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布局,让建筑环境变得更具想象空间,并营造出安静、简单的氛围,而他们的作品也都与极简主义有关。
  这些都深刻影响着格伦顿对《非空间》的创作,她通过光影的流动变化,来观察和记录建筑空间里的细节,画面简洁且抽象,远远看除了几何图形(特别是空间里的三角关系),几乎没有其他杂质。
  “非空间”里的几何学
  创作的动力和想法有了,在哪实现呢?格伦顿选择在艺术画廊里完成。她关注了画廊空间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标题中“非空间”一词来自于爱尔兰艺术家和作家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于1976年发表于《艺术论坛》(Artforum)上的三篇系列文章《白立方体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Inside the White Cube: Ideologies of the Gallery Space)。这三篇文章后来集结出版,主要探讨了现代画廊空间设计与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关系。奥多尔蒂将艺术画廊称作 “白色立方体”,因为大多数画廊的墙面是白色的,干净整洁,墙上的窗户也不怎么打开。在这位作者看来,这些画廊建筑和中世纪的教堂很像,绝不会让外界环境干扰内部空间,而画廊的陈设方式和空间布局就是要让走进来的观众感到这些艺术品是永恒的,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绝佳投资品。由此,这些白色立方体和其中展览的作品成为统一有机体,画廊的空间安排和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诠释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过,大多数观众在画廊中参观,对建筑和展示空间本身并不太在意。因此,格伦顿选择在陈设艺术品的画廊里拍摄,寻找着画廊空间角落里被忽视的的细节。对于“非空间”这一概念,格伦顿也给出自己的解释:“非”是关于图像里表现的空间细节,它们并不能代表空间本身,但对画廊空间留给人的印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作品就是要让人认识这些细节,并把它们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刚开始,格伦顿本想用大画幅相机来拍摄,但出于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考虑,最终选择135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来完成。在后期调整中,她将所拍照片转为黑白影像,以让画面更为简练单纯。
  格伦顿经常一整天地待在画廊里,观察空间里一天的光线变化,及其所造成空间边角的阴影移动,看看光线和这些空间细节是怎么互相作用的,而通过光影的流动,借助照片的矩形框架,格伦顿发现了那些隐秘的几何图形和线条,而这正是“非空间”的重要体现。
  在格伦顿看来,《非空间》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远看上去照片非常干净简洁,但当你仔细观察里面的更多细节时,你可以看到细微之处的人为干预,比如墙上的装饰标志或细微的磨损。
  光影里的极简主义
  格伦顿创作《非空间》,犹如拿起一个放大镜,集中注意力去细致观察那些忽略的空间细节。现在看来,这组作品虽然是她大学时期还略显稚嫩的作品,但创作过程对她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让她认识到如何呈现自己想要的极简主义作品,如何去认识一个建筑,以及如何能够从简单之物中发现和捕捉美。
  在创作中,格伦顿意识到艺术画廊这一建筑空间不只是陈列展示艺术作品,画廊本身也是主题。她也希望,《非空间》提醒人们不仅看到建筑结构里的简单美,也能让人意识到,通过角度和位置的选择,摄影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空间的印象和观感。
其他文献
近日,小米科技发布其首款无人飞行器——小米无人机。该机延续了小米一贯性能发烧和高性价比风格,具备易上手、高品质影像、安全及便携四大特点。它采用一体化云台相机和三轴机械防抖设计,提供了4K和1080p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摄像头系统。采用了GPS + GLONASS双星定位技术,内置5100 mAh大容量电池,可提供27分钟的续航时间。小米无人机的功能与大疆精灵系列很相似,也是通过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和遥
期刊
来自于瑞士的著名影室闪光灯品牌布朗,近日推出了新款Siros 400 L和800 L两款影室闪光灯,新款Siros 800 L影室灯的最大输出功率为800瓦特,400L则是400瓦特。Siros系列仅采用更换式锂电池供电,而不能使用外接电源直接供电使用,这显然是一个定位于外拍使用的系列。充满电情况下,Siros 400 L最多可全功率输出440次,而耗电量更大的800L则可拍摄200次,电池一次充
期刊
5月20日,国产初创互联网品牌艾比格特(iBIGStor)在京发布了iBIGStor无线移动硬盘和iBIG OS智能操作系统两款产品。  iBIGStor无线移动硬盘与市场上其他无线硬盘不同,具备移动硬盘和云盘的双重属性,并拥有操作系统,可以在不连接电脑时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照片云存储。iBIGStor有USB/无线/远程三种数据连接模式,有极夜黑/烈焰红/日光橙/星空紫四种颜色,尺寸为125×80×
期刊
这几年,运动相机越来越普及,许多厂商也推出了相应附件。深圳丰唐物联推出了一款可以令GoPro拍摄出3D视频的外接镜头Vitrima。它采用双镜头设计,可使机身同时记录下双图像画面。无需单独经由软件处理,用户只要搭配Google Cardboard等VR设备,就能观看到具备3D立体效果的影像。除了支持GoPro外,它还将支持不同多种类的相机,售价为50美元,约合人民币329元。
期刊
近日,富士正式发布了新款增距镜XF 2X TC WR,其采用9片5组光学结构,提供2倍放大倍率。由于其镜组突出的原因,它目前仅支持XF 50-140mm F2.8 R LM OIS WR以及XF 100-400mm F4.5-  5.6 R LM OIS WR两只变焦镜头。安装增距镜后,机身的相位自动对焦和防抖功能不受影响。增距镜采用了与X-T、X-Pro2同样等级的防尘、防滴溅的设计,可以放心地
期刊
SLR MAGIC近日推出2只索尼FE卡口定焦视频镜头SLR Magic CINE 35mm F1.2和SLR Magic CINE 75mm F1.4。这两只镜头的共同特点是:都采用了齿轮传动的手动对焦环,便于拍摄视频时平稳追焦;都采用9片8组光学结构;13片光圈叶片的圆形光圈机构,最小光圈f/16,背景虚化完美;都采用了52mm滤镜口径和黑色涂层;售价都为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元。
期刊
6月8日,理光宣布推出新款APS-C画幅普及型数码单反相机宾得K-70和一只APS-C画幅数码单反用普及型长焦变焦镜头HD DA 55-300mm F4.5-6.3 ED PLM WR RE。  从宾得数码单反的一贯命名规则看,K-70的档次与2013年推出的K-50相仿,高于去年推出的K-S2。从性能来看,K-70明显高于1600万像素的K-50和2000万像素的K-S2。虽然它的大部分性能与K
期刊
摄影图书是反映摄影流行趋势、摄影行业热点和摄影人群审美趣味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摄影艺术品的呈现媒介,也作为摄影技法、摄影理论和摄影文化的传播媒介,摄影图书出版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经典内容永不落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稳定的读者群,而且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展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区段,随着社会摄影人群结构、摄影理论研究热点、媒体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摄影图书销售也会表现出时
期刊
1975年出生的厄布鲁·斯达尔(Ebru Sidar)来自土耳其,30岁才拿起相机,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探索自然的秘密;他用极具装饰感的精美画面将自然变为梦境,并在其中呢喃细语。  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斯达尔的作品大都具备深沉的画风;只有一组例外,便是《白色故事》(White Story)。  雪的秘密  《白色故事》的主角是雪,照片用极简主义手法勾勒雪景线条,天空和大地层次分明,作为主角的
期刊
从学摄影的那天起,我们就被这样教导: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  本期专题我们便关注这个主题,通过6位喜欢极简主义摄影风格的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来聊聊如何在摄影中化繁为简、去粗取精,营造简单之美。  1960年代起,“极简主义”开始出现并日趋流行于建筑、设计、绘画等领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的建筑设计理念“少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