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作为吉祥瑞气之象征,一向为国人听尊崇,其原本为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标志,集飞禽走兽、海潜于一身。因此,几千年来,龙演化为常用的装饰题材,普遍出现于玉器、铜器、瓷器等器物上。瓷器上以龙为装饰,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宋代以后龙纹装饰出现渐多,至青花瓷器烧造成功,瓷器上的龙纹大增。龙纹很少单独使用,传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龙纹常与云纹、火纹、水纹衬托配合,体现其登天潜渊之特性。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刻划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海水龙纹外,双龙赶珠、双龙戏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在常熟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许多以龙作为主题纹饰的瓷器,尤其是明清两代瓷品,本文谨介绍几件龙纹官窑器,并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明万历五彩双龙戏珠纹扇盒
此盒长33.8厘米、宽10.3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上盖惜已缺失。扇盒外观沉稳大方,釉面乳白莹润,盒口沿部施红彩,主题纹饰彩绘双龙戏珠图案,双龙间饰以五彩云纹。盒两侧分别彩绘正面龙各一条。正面龙的出现,乃为嘉靖、万历朝的典型特征。底部施满釉。釉色清白光亮。以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一行横式楷书款。
明代自宣德年间烧制出五彩瓷器,历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而且此时的器型最为多样,几乎所有的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瓷器中见到,此件五彩双龙戏珠纹扇盒正是当时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万历时期的瓷器大多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但这主要针对民窑而言,此件扇盒修胎规整,厚薄适度,纹饰布局满密,五彩色彩对比强烈,由此考证此盒当为明万历朝官窑瓷器无疑,且底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一行款,在万历官窑款识中比较少见,因此,此扇盒为我们研究万历官窑款识提供了实物依据。
清顺治酱色釉暗刻云龙纹盘
盘口径21.3厘米、足径12.2厘米、高3.4厘米。撇口、圈足,盘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釉下暗刻海水云龙纹,龙形雄壮威猛,长须飘拂,圆眼怒睁,龙尾上翻,龙头在下,作奋起直追前方火珠状,四周则环饰海水及如意云纹,所刻图案线条简洁,刀法娴熟,龙身与云纹交织在一起,龙身似隐似现,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盘外壁施酱色釉,口沿刷一圈酱黄釉,底部以青花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楷书款。
清初,顺治执政时,全国形势极为严峻,战火还在全国燃烧,财政极度困难,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完全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瓷业一度处于衰落萧条状态。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因而传世顺治官窑瓷器很少,精细程度不高,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酱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其中青花瓷器占主流,单色釉瓷可谓凤毛麟角。上文所说的顺治酱色釉暗刻云龙纹盘,成型工艺较为精细,造型端庄古朴,酱色釉面晶莹透亮,纹饰线条优美流畅,底足足根斜削呈锐角,并留有少许粘砂,仍具晚明特征,款识书写也具有明代遗风,柔中带刚,书写排列不够规整,但书体近瘦金体而显得苍劲有力,特别是“大”和“年”字与传世极少的崇祯带款器笔法如出一辙,而与康熙官窑器款大相径庭。顺治朝虽然短暂,但制瓷工艺积累的基础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恰为以后的康熙瓷器的高度成就打下了基础。清雍正斗彩云龙纹杯
该杯口径9.3厘米、足径405厘米、高6.8厘米。直口圆唇、深腹圈足,杯外壁进口沿处饰双蓝圈一周,底部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宽,字体秀丽工整。杯腹部绘两条蛟龙星驰在云海之间,龙前方均有一宝珠,作奋起追赶样。龙、云纹样均用青花勾勒轮廓线,再填以红、黄、绿等彩,色彩柔和而不艳,形成青花和彩色相配的完美纹饰。
关于斗彩有多种解释,称“豆彩”是指其绿色之青翠如豆而言,称“斗彩”是因其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称“逗彩”取其拼逗彩色之意。广义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以娇艳绚丽名重一时。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斗彩瓷器的发展有二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明中期的时成化朝,其时作品小巧秀丽动人。虽然以后历朝亦有斗彩器的制作,但总体成就不高。只有到清代雍正时,才有较大幅度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雍正皇帝的偏爱,据造办处3323号档案载:“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瓷冠一件(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
把釉上彩与釉下彩不填斗的五彩技法同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填斗在一起的斗彩技法区分是在稍晚成书的《南窑笔记》中,而在当时的宫中均将斗彩沿用“五彩”旧称,所以从上述档案中,不仅透露出雍正对成化斗彩的兴趣,而且还表达了他个人对那件作品的不甚满意处;也正是为了满足皇帝的爱好和需求,雍正一朝的官窑斗彩器物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地步。
该件斗彩云龙纹杯胎质细腻,白釉莹润,纹饰布局简洁幽雅。此外,杯底所落三行六字款也颇为少见。常见的多数为二行六字款。1983年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亲莅常熟文管会鉴赏藏瓷时,曾摩挲此杯良久,并告知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同样器物,很有研究价值。说明此杯并非一般的雍正官窑瓷器,而应属于皇家御用之物。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盘
口径16.6厘米、底径10.1厘米、高3.6厘米。撇口圆唇、浅腹圈足。器内近口沿处饰青花如意云纹一周。盘内心以矾红料绘红龙条,龙周围有红云、青云点缀。盘外壁绘有两组云龙图案,一龙回首曲体、凌空飞舞,另一龙利爪肆张、刚劲有力。龙纹上下均饰有流云纹,使嬉戏追逐的两龙的矫健身姿得到充分展现,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笔意自然流畅。
青花矾红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矾红又称珊瑚红,使用氧化铁为着色剂,再氧化焰窑炉中以900℃左右烤烧而成,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
此件青花矾红云龙纹盘釉色细润光亮,白中闪青灰,造型沉稳,绘画线条流畅,构图严谨,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鲜艳,和龙纹的红色相映成辉。底部以矾红料书“彩华堂制”四字二行竖式楷书款。
彩华堂器,传世不多,按其绘制和烧造质量,应属景德镇官窑产品。但目前对此器存在着二种观点,一是其为乾隆御制品;二是属于乾隆时期王公贵族指定景德镇御窑厂按照官窑是样烧造的私家堂名款器,因其质量不在官窑之下,而被冠以“官古窑”器。乾隆时期正值清代盛世,此际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景德镇官窑的制作,直接受命于皇帝控制。据有关资料载,乾隆皇帝曾下旨,让当时负责景德镇窑务的唐英把有些选落的次货,在景德镇变价出售,以免形成浪费。对此,唐英认为不妥,他在翌年四月二十四日以及同年七月七日连上奏章认为:“以选落之次色内,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价,民间未便应用,似宜仍运进京添补富裕。”乾隆帝后来认为有理,同意将官窑次品仍送交广储司,按册查收。从上可知,清代官窑的制作和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像此件彩绘云龙纹“彩华堂制”款盘,本人认为非官窑器莫属。
明万历五彩双龙戏珠纹扇盒
此盒长33.8厘米、宽10.3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上盖惜已缺失。扇盒外观沉稳大方,釉面乳白莹润,盒口沿部施红彩,主题纹饰彩绘双龙戏珠图案,双龙间饰以五彩云纹。盒两侧分别彩绘正面龙各一条。正面龙的出现,乃为嘉靖、万历朝的典型特征。底部施满釉。釉色清白光亮。以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一行横式楷书款。
明代自宣德年间烧制出五彩瓷器,历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而且此时的器型最为多样,几乎所有的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瓷器中见到,此件五彩双龙戏珠纹扇盒正是当时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万历时期的瓷器大多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但这主要针对民窑而言,此件扇盒修胎规整,厚薄适度,纹饰布局满密,五彩色彩对比强烈,由此考证此盒当为明万历朝官窑瓷器无疑,且底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一行款,在万历官窑款识中比较少见,因此,此扇盒为我们研究万历官窑款识提供了实物依据。
清顺治酱色釉暗刻云龙纹盘
盘口径21.3厘米、足径12.2厘米、高3.4厘米。撇口、圈足,盘内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釉下暗刻海水云龙纹,龙形雄壮威猛,长须飘拂,圆眼怒睁,龙尾上翻,龙头在下,作奋起直追前方火珠状,四周则环饰海水及如意云纹,所刻图案线条简洁,刀法娴熟,龙身与云纹交织在一起,龙身似隐似现,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盘外壁施酱色釉,口沿刷一圈酱黄釉,底部以青花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楷书款。
清初,顺治执政时,全国形势极为严峻,战火还在全国燃烧,财政极度困难,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完全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瓷业一度处于衰落萧条状态。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因而传世顺治官窑瓷器很少,精细程度不高,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酱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其中青花瓷器占主流,单色釉瓷可谓凤毛麟角。上文所说的顺治酱色釉暗刻云龙纹盘,成型工艺较为精细,造型端庄古朴,酱色釉面晶莹透亮,纹饰线条优美流畅,底足足根斜削呈锐角,并留有少许粘砂,仍具晚明特征,款识书写也具有明代遗风,柔中带刚,书写排列不够规整,但书体近瘦金体而显得苍劲有力,特别是“大”和“年”字与传世极少的崇祯带款器笔法如出一辙,而与康熙官窑器款大相径庭。顺治朝虽然短暂,但制瓷工艺积累的基础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恰为以后的康熙瓷器的高度成就打下了基础。清雍正斗彩云龙纹杯
该杯口径9.3厘米、足径405厘米、高6.8厘米。直口圆唇、深腹圈足,杯外壁进口沿处饰双蓝圈一周,底部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宽,字体秀丽工整。杯腹部绘两条蛟龙星驰在云海之间,龙前方均有一宝珠,作奋起追赶样。龙、云纹样均用青花勾勒轮廓线,再填以红、黄、绿等彩,色彩柔和而不艳,形成青花和彩色相配的完美纹饰。
关于斗彩有多种解释,称“豆彩”是指其绿色之青翠如豆而言,称“斗彩”是因其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称“逗彩”取其拼逗彩色之意。广义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以娇艳绚丽名重一时。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斗彩瓷器的发展有二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明中期的时成化朝,其时作品小巧秀丽动人。虽然以后历朝亦有斗彩器的制作,但总体成就不高。只有到清代雍正时,才有较大幅度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雍正皇帝的偏爱,据造办处3323号档案载:“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瓷冠一件(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
把釉上彩与釉下彩不填斗的五彩技法同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填斗在一起的斗彩技法区分是在稍晚成书的《南窑笔记》中,而在当时的宫中均将斗彩沿用“五彩”旧称,所以从上述档案中,不仅透露出雍正对成化斗彩的兴趣,而且还表达了他个人对那件作品的不甚满意处;也正是为了满足皇帝的爱好和需求,雍正一朝的官窑斗彩器物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地步。
该件斗彩云龙纹杯胎质细腻,白釉莹润,纹饰布局简洁幽雅。此外,杯底所落三行六字款也颇为少见。常见的多数为二行六字款。1983年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亲莅常熟文管会鉴赏藏瓷时,曾摩挲此杯良久,并告知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同样器物,很有研究价值。说明此杯并非一般的雍正官窑瓷器,而应属于皇家御用之物。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盘
口径16.6厘米、底径10.1厘米、高3.6厘米。撇口圆唇、浅腹圈足。器内近口沿处饰青花如意云纹一周。盘内心以矾红料绘红龙条,龙周围有红云、青云点缀。盘外壁绘有两组云龙图案,一龙回首曲体、凌空飞舞,另一龙利爪肆张、刚劲有力。龙纹上下均饰有流云纹,使嬉戏追逐的两龙的矫健身姿得到充分展现,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笔意自然流畅。
青花矾红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矾红又称珊瑚红,使用氧化铁为着色剂,再氧化焰窑炉中以900℃左右烤烧而成,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
此件青花矾红云龙纹盘釉色细润光亮,白中闪青灰,造型沉稳,绘画线条流畅,构图严谨,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鲜艳,和龙纹的红色相映成辉。底部以矾红料书“彩华堂制”四字二行竖式楷书款。
彩华堂器,传世不多,按其绘制和烧造质量,应属景德镇官窑产品。但目前对此器存在着二种观点,一是其为乾隆御制品;二是属于乾隆时期王公贵族指定景德镇御窑厂按照官窑是样烧造的私家堂名款器,因其质量不在官窑之下,而被冠以“官古窑”器。乾隆时期正值清代盛世,此际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景德镇官窑的制作,直接受命于皇帝控制。据有关资料载,乾隆皇帝曾下旨,让当时负责景德镇窑务的唐英把有些选落的次货,在景德镇变价出售,以免形成浪费。对此,唐英认为不妥,他在翌年四月二十四日以及同年七月七日连上奏章认为:“以选落之次色内,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价,民间未便应用,似宜仍运进京添补富裕。”乾隆帝后来认为有理,同意将官窑次品仍送交广储司,按册查收。从上可知,清代官窑的制作和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像此件彩绘云龙纹“彩华堂制”款盘,本人认为非官窑器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