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营的故事,就是从动物开始的。”得知我们]的采访主题聚焦在“动物”上,绿色营总干事孟刚将一本关于滇金丝猴的书推到我面前。封面上的滇金丝猴有着无邪的眼神和粉粉的嘴唇,像极了人类。保护滇金丝猴是绿色营的起点,如今,在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上,他们仍在往,更深处探索。
绿色营
成立于1996年,目前是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也是一个积极探索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青年自然生态保育组织,以培养和发展自然保护青年为己任,通过发挥青年的作用与影响,为环保做贡献。绿色营现任理事长是著名生态学专家厦门大学李振基教授,目前绿色营在厦门设有办公室,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分布有地方小组。绿色营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环境保护与自然教育领域的青年人才,同时现在绿色营也会不定期面向亲子家庭推出以自然观察和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活动。
1996年,云南德钦县一带的原始森林面临被砍伐的命运,而两百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就栖居在那片森林中。为了保护这群滇金丝猴,当时在云南林业部门工作的奚志农最先发声,并找到了原《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先生,联合给中央领导写信,最终砍伐事件被制止。也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唐锡阳决定在全国招募一批大学生并带领他们前往云南实地调查,来自环保界、媒体界、全国多所高校的营员们来到滇西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有关生态、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学生绿色营由此诞生。自此,每一年绿色营都会选定不同的环境焦点作为主题,带领大学生到真实的自然环境里做调研,再将调研中所发现的生态问题反馈给社会。此后绿色营又依据培养自然生态人才的目标,推出自然营地活动,既包括人才培养类活动,也包括观察体验类活动。
自然教育是绿色营当下关注的重要内容。不同于主要服务于受众需求的一般盈利性自然教育机构,绿色营希望通过“科学的教育”影响到参与者,改变他们的观念,进而使他们产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在设计营地体验活动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着重引导参与者思考的话题。2015年绿色营在厦门设立办公室后,围繞福建自然资源展开的营地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
谈及和动物有关的营地活动,孟刚介绍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探索营”,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国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其中的挂墩和大竹岚还是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记录在案的野生动物多达7407种。在“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探索营”的行程设计中,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带领孩子们去探索“两爬的秘密”,作为领队的黄黎晗老师向我个个绍起武夷山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武夷山的桐木关有‘蛇的王国’之称,其中的挂墩后棱蛇是我国特有种,这两年武夷山还发现了蛙类新种一雨神角蟾。”说话间,他点开许多手机视频向我展示自己在武夷山所记录的动物行为,奇趣无比。他们多次带孩子到那里探索奇妙的动物世界。
带着孩子们去追寻动物的足迹,保持好安全距离是进入自然环境的前提。“我们作为‘入侵者’来到它们的地界,尊重和不打扰是通行证。每一次探访动物时我们都会要求孩子不能大声讲话,每走一步路都要看好脚下的路,不能误踩动物,使用手电筒夜观蛇类时不能直接照射它们的眼睛,基本上所有野生动物都惧怕人类。一再强调安全事项,除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想在本属于动物的环境里打扰到它们。”黄黎晗如是说。渐渐地,在带营的经验中有了丰富的见闻后,黄黎晗和孟刚进一步思考起人与动物的关系。武夷山等自然保护区的深处,依然有村庄,这里的人们与野生动物共享同一片自然,这时候人与动物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最合理?事实上悲剧时有发生,公路上常常遇见路杀致死的蛇类尸体,许多山中村民自家的酿酒里也常常泡着一整条蛇,当地医院也有不少被蛇咬伤的病例。当然也有相安无事的例子:桐木关三港村有一种蛙类叫三港雨蛙,原先它们生活在离村民较远的地方,但后面它们发现村民排放生活污水的沟渠中常常聚集着它们的食物一蚊虫,并且当它们靠近人类的领地去捕食这些蚊虫的时候,并不会受到人类的驱逐和伤害,于是渐渐地,雨蛙就缩短了和人类的距离,现在三港村常常可以看到这种雨蛙的身影。
这样的例子说明,人类与动物之间,也许会互相伤害,但也可以相安无事,而动物显然比人类更包容,只要它们感受不到人类的恶意,便会放下防备和反抗。“而人类是需要被教育的,学习更多自然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人类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与动物、植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让他们意识到,不干预和尊重,才是达到自然平衡的基本之道。有时候什么都不去做,反而是对自然生灵最好的保护。”孟刚说道,无论是人才训练营还是亲子体验营,在绿色营的活动中这样的思考和探索无处不在,他们希望在每一次的“自然教育”之后,都有更多“绿色”的种子生根发芽,让自然回归平衡。
绿色营
成立于1996年,目前是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也是一个积极探索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青年自然生态保育组织,以培养和发展自然保护青年为己任,通过发挥青年的作用与影响,为环保做贡献。绿色营现任理事长是著名生态学专家厦门大学李振基教授,目前绿色营在厦门设有办公室,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分布有地方小组。绿色营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环境保护与自然教育领域的青年人才,同时现在绿色营也会不定期面向亲子家庭推出以自然观察和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活动。
1996年,云南德钦县一带的原始森林面临被砍伐的命运,而两百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就栖居在那片森林中。为了保护这群滇金丝猴,当时在云南林业部门工作的奚志农最先发声,并找到了原《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先生,联合给中央领导写信,最终砍伐事件被制止。也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唐锡阳决定在全国招募一批大学生并带领他们前往云南实地调查,来自环保界、媒体界、全国多所高校的营员们来到滇西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有关生态、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学生绿色营由此诞生。自此,每一年绿色营都会选定不同的环境焦点作为主题,带领大学生到真实的自然环境里做调研,再将调研中所发现的生态问题反馈给社会。此后绿色营又依据培养自然生态人才的目标,推出自然营地活动,既包括人才培养类活动,也包括观察体验类活动。
自然教育是绿色营当下关注的重要内容。不同于主要服务于受众需求的一般盈利性自然教育机构,绿色营希望通过“科学的教育”影响到参与者,改变他们的观念,进而使他们产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在设计营地体验活动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着重引导参与者思考的话题。2015年绿色营在厦门设立办公室后,围繞福建自然资源展开的营地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
谈及和动物有关的营地活动,孟刚介绍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探索营”,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国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其中的挂墩和大竹岚还是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记录在案的野生动物多达7407种。在“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探索营”的行程设计中,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带领孩子们去探索“两爬的秘密”,作为领队的黄黎晗老师向我个个绍起武夷山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武夷山的桐木关有‘蛇的王国’之称,其中的挂墩后棱蛇是我国特有种,这两年武夷山还发现了蛙类新种一雨神角蟾。”说话间,他点开许多手机视频向我展示自己在武夷山所记录的动物行为,奇趣无比。他们多次带孩子到那里探索奇妙的动物世界。
带着孩子们去追寻动物的足迹,保持好安全距离是进入自然环境的前提。“我们作为‘入侵者’来到它们的地界,尊重和不打扰是通行证。每一次探访动物时我们都会要求孩子不能大声讲话,每走一步路都要看好脚下的路,不能误踩动物,使用手电筒夜观蛇类时不能直接照射它们的眼睛,基本上所有野生动物都惧怕人类。一再强调安全事项,除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想在本属于动物的环境里打扰到它们。”黄黎晗如是说。渐渐地,在带营的经验中有了丰富的见闻后,黄黎晗和孟刚进一步思考起人与动物的关系。武夷山等自然保护区的深处,依然有村庄,这里的人们与野生动物共享同一片自然,这时候人与动物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最合理?事实上悲剧时有发生,公路上常常遇见路杀致死的蛇类尸体,许多山中村民自家的酿酒里也常常泡着一整条蛇,当地医院也有不少被蛇咬伤的病例。当然也有相安无事的例子:桐木关三港村有一种蛙类叫三港雨蛙,原先它们生活在离村民较远的地方,但后面它们发现村民排放生活污水的沟渠中常常聚集着它们的食物一蚊虫,并且当它们靠近人类的领地去捕食这些蚊虫的时候,并不会受到人类的驱逐和伤害,于是渐渐地,雨蛙就缩短了和人类的距离,现在三港村常常可以看到这种雨蛙的身影。
这样的例子说明,人类与动物之间,也许会互相伤害,但也可以相安无事,而动物显然比人类更包容,只要它们感受不到人类的恶意,便会放下防备和反抗。“而人类是需要被教育的,学习更多自然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人类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与动物、植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让他们意识到,不干预和尊重,才是达到自然平衡的基本之道。有时候什么都不去做,反而是对自然生灵最好的保护。”孟刚说道,无论是人才训练营还是亲子体验营,在绿色营的活动中这样的思考和探索无处不在,他们希望在每一次的“自然教育”之后,都有更多“绿色”的种子生根发芽,让自然回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