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但我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财政支农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关键词】财政支农 分析 建议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问题
1.支农政策有待完善。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利率高,手续繁;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难决,决难行;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支农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管护的长效机制;支农资金监管难度大,惩处制度不完善。
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排灌设施有的已年久失修,运行困难,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实施的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农民“一事一议”筹资与财政奖补1:1落实,由于资金量太小,无法实施。我区地处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简陋,大多是平房,而且很多因为年久失修都已成为危房。譬如我区2010年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总投资898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99万元,区级配套599万元,省级资金只占总投资的33.2%。虽然每年财政都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
3.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目前很多支农项目建设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由于县级财政主要支出职能是保工资、保吃饭,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乡镇财政更加困难,历史债务沉重,资金配套更难。如我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各级财政对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套资金约需5000多万元,即使有省级财政配套三分之一,仍需区级财政配套近4000万元。因此,建议省以上财政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尽量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负担。
4.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造成个别项目重复投资。由于资金整合力度小,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造成多头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同时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现象。例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扶贫等方面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种养项目在扶贫、农业、畜牧、林业、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之间存在交叉投资等。地方为了做好一项工程,往往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申报项目,“以此充彼”的现象时有发生,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形成不了合力。
5.项目资金下达迟,变更手续繁琐。农桥、河道疏浚、河塘整治、泵站等项目对季节性要求高,但上级项目资金下达往往较迟,有些集中到年底下达,导致项目实施较难,延误了季节。农村工作面广量大点多,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小城镇建设、土地调整、土方工程等突发问题都会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按要求要层层上报,上报与批复有一个过程,延误了工期,地方没有自主权。
二、解决目前财政支农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支农整合机制,集中资金确保重点 。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人,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人,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把群众最关心、最企盼的事业放在财政支农的前沿、核心地位。
2.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服务管理,上一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的审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在项目管理上要做到“四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三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
完善项目质效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
3.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据统计,每年需要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约占县级财政可用财力的10%-15%。较多的县级配套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近年来,我区农田水利项目投资总额过亿元,需地方财政配套约4000万元,地方财力压力较大。如我区竹络坝灌区节水改造五期工程是拉动内需项目,该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中央1500万元,省级1000万元,区级配套2000万元。因此,建议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调整省、区两级负担比例,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尽量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负担。
4.建议上级部门放宽项目变更自主权。上级要求下级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往往时间较紧,下级调查调研的时间较少,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项目可行方案编制较早。由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项目,以前计划与当前的发展现状往往有出入,建议能给当地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得支农计划更能够切合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5.支农资金应尽早下达,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农业上有很多季节性的项目补助资金,如果错过季节将导致项目跨年实施,往年项目下达时间较迟,上报方案时间紧,工期短,导致项目主管单位前期工作较匆忙,对上报的规划、可行性方案不能充分调查核实,导致工程合理性、效益能否最大化没有时间进行充分论证。希望今后在资金下达上能够尽可能的提前,确保地方上有充分的实施时间,将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巨红.关于当前财政支农问题的思考[M].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9.
[2]杨春,吴新发.构建民生财政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
作者简介:朱雷(1974-),男,汉族,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财政局,研究方向:乡镇财政税收、支农资金管理。
【关键词】财政支农 分析 建议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问题
1.支农政策有待完善。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利率高,手续繁;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难决,决难行;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支农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管护的长效机制;支农资金监管难度大,惩处制度不完善。
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排灌设施有的已年久失修,运行困难,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实施的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农民“一事一议”筹资与财政奖补1:1落实,由于资金量太小,无法实施。我区地处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简陋,大多是平房,而且很多因为年久失修都已成为危房。譬如我区2010年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总投资898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99万元,区级配套599万元,省级资金只占总投资的33.2%。虽然每年财政都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
3.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目前很多支农项目建设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由于县级财政主要支出职能是保工资、保吃饭,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乡镇财政更加困难,历史债务沉重,资金配套更难。如我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各级财政对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套资金约需5000多万元,即使有省级财政配套三分之一,仍需区级财政配套近4000万元。因此,建议省以上财政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尽量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负担。
4.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造成个别项目重复投资。由于资金整合力度小,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造成多头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同时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现象。例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扶贫等方面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种养项目在扶贫、农业、畜牧、林业、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之间存在交叉投资等。地方为了做好一项工程,往往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申报项目,“以此充彼”的现象时有发生,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形成不了合力。
5.项目资金下达迟,变更手续繁琐。农桥、河道疏浚、河塘整治、泵站等项目对季节性要求高,但上级项目资金下达往往较迟,有些集中到年底下达,导致项目实施较难,延误了季节。农村工作面广量大点多,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小城镇建设、土地调整、土方工程等突发问题都会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按要求要层层上报,上报与批复有一个过程,延误了工期,地方没有自主权。
二、解决目前财政支农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支农整合机制,集中资金确保重点 。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人,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人,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把群众最关心、最企盼的事业放在财政支农的前沿、核心地位。
2.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服务管理,上一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的审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在项目管理上要做到“四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三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
完善项目质效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
3.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据统计,每年需要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约占县级财政可用财力的10%-15%。较多的县级配套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近年来,我区农田水利项目投资总额过亿元,需地方财政配套约4000万元,地方财力压力较大。如我区竹络坝灌区节水改造五期工程是拉动内需项目,该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中央1500万元,省级1000万元,区级配套2000万元。因此,建议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调整省、区两级负担比例,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尽量减轻地方财政配套负担。
4.建议上级部门放宽项目变更自主权。上级要求下级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往往时间较紧,下级调查调研的时间较少,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项目可行方案编制较早。由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项目,以前计划与当前的发展现状往往有出入,建议能给当地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使得支农计划更能够切合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5.支农资金应尽早下达,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农业上有很多季节性的项目补助资金,如果错过季节将导致项目跨年实施,往年项目下达时间较迟,上报方案时间紧,工期短,导致项目主管单位前期工作较匆忙,对上报的规划、可行性方案不能充分调查核实,导致工程合理性、效益能否最大化没有时间进行充分论证。希望今后在资金下达上能够尽可能的提前,确保地方上有充分的实施时间,将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巨红.关于当前财政支农问题的思考[M].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9.
[2]杨春,吴新发.构建民生财政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
作者简介:朱雷(1974-),男,汉族,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财政局,研究方向:乡镇财政税收、支农资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