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电影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背景概述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建军节讲话中强调不忘初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激动人心、鼓舞军心。中国梦也是强军梦。的确,近年来,有关国力与军事相关的好消息不断出现,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入轨,宇宙空间的技术能力世界瞩目。作为中国目前的最大飞行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将验证一系列技术功能,为中国空间站工程打下坚实基础,这无疑包含了军事保障的意味。4月26日,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航母下水;5月5日,中国自制的干线飞机C919首飞成功,显示了航空制造业的世界水平。纪念建军90年系列活动尤其是朱日和基地阅兵仪式,展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威力,世人瞩目。
  军事创造能力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90年历史进程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中国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基础,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跟上,电影无疑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凸显部分,而中国军事电影的历史也应当开启新的篇章。
  中国军事电影作为题材概念指称一般包括“三军”:军人、军队、军事行为。显然,涉及军人的电影未必是军事电影,只有具有军事主导性表现才可以纳入其中,军人参与的关涉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对象的影像才可能归为军事题材电影;以军队为对象的电影多为军事电影范畴,作为军队的使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必然与军事战备和军人的军事行为主导部分;而军事行为的核心则是战争,打仗作为直接的军事行动,无疑是军事题材的主要表現对象,一般必然将其界定为战争电影。显然,在所谓的“三军”题材辨析中,核心自然是战争故事,表现战争年代的战斗故事的电影,归为军事电影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表现战争背景中的百姓生活和人性遭遇,则和战场故事一样是重要的对象。由此观之,军事电影的复杂性既来自于战争的千变万化,也来自于战争电影的战场表现和战争中人的命运表现的多样性,而军事电影则不仅有战争这一主体,也不免涉及军人和军队,在和平时期备战与参与生活建设的军人故事,由此呈现出军事电影某种程度上全方位牵涉人的生活的多样性表现。
  军事电影不能不提及军队发展的历史、中国军事不能离开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回避军事电影的核心战争电影的表现。战争,是人类诞生以来几乎相伴随的对象。从生存的狩猎物争夺,到城邦之间的占取,再到国家疆域的拓展掠夺,以及当下资源所在地域的占据和交通要道控制,都难免触及战争行为。在古时候的资源简单时期到现代复杂情境下,战争重现随时可见。比如当下争夺已经在保证通道安全的海上展开争夺,典型如19世纪末美国的海军专家马汉提出了所谓的《海权论》,影响着包括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而显然战争触发点已经在更大范围的地域着眼,战争扩展所到来的现实影响远非直接交关的路上接壤等等。
  其实,战争不是人类生活的必须,还是难以避免的存在方式,作为所谓政治继续的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影响,更为激发所有国家对于战争的防范,可能接着造就发动和抵抗的战争。战争持续不断的世界,对人的生活影响总是破坏性的,战争关切国家、族群、家庭、个人的安危,战争电影正是最为形象的展示战争作为国家机器的宏观搏击和个体命运搏斗的境况。战争相当程度上占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过程,其表现既有战争年代风云起伏的残酷战斗,也有当下军队建设的特殊表现。影像这一现代视觉传播对象,更为迫切的成为关注对象。但显然,站在世界军事电影或者战争电影的范围看,中国的军事电影需要开拓的领域和视野还很大。
  二、 发展梳理判断
  2017年,《战狼2》掀起了军事电影的新高潮,开启了军事电影的新阶段。回顾历史,在战争表现上,早期的中国电影的断断续续间形态不一,有作为背景的如《小玩意》,有直接作为整体表现的如《八百壮士》等,但数量都显然不多,就整个中国电影史而言,军事电影进入常态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军事电影显然有过不同时期堪称佳作的作品。在关于军事电影的范畴中,1949年以后的60余年间,关于战争题材的创作显然是主题,包括开创性的经典《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到后来对于整个革命战争进行表现而涌现出来的《南昌起义》,随之不同战争时期的优秀创作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存在,包括《长征》《红色娘子军》《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血战台儿庄》《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今夜星光灿烂》《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等等,基于建国初为刚刚过去的战争所描绘或者记忆中的战争故事留下的独特的中国式描摹。战争电影为人记忆深刻,不能不提到其开创性的呈现作品,即以《南征北战》为代表的创作,既充满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又包含着人间生活气息与情感真诚,为那个战争岁月留下了动人的影像。对历史的宏阔把握是战争电影一般不会缺少的,这是革命战争正义感意识的体现。而描绘战争的这些电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断出现,是因为时间的切近,尤其是身经所历的记忆犹在,以及为了共和国建立而抛头颅撒热血的情感驱使,一般都真挚朴实而具有精神的贯穿性。即便是后来的政治性强烈的创作,某种程度的不和市场挂钩的表现“单纯性”,让战争电影充满一种朴质色彩,也就较好具有历史感知的影像状态,比起市场化后的创作取悦超出时代的故弄玄虚和装腔作势来,还是具有本真模样。战争年代的故事是军事电影的主导,战争场面和敌我争斗的不可或缺,表现的是战争背后的军事对峙方政治高下的比较,某种程度上的单纯性指向也是明确无疑的。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题材也开始涉及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与战备相关的内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反特题材的《冰山上的来客》,展现了斗争和爱情交织的故事;和平年代军人生活的《哥俩好》,充满喜剧性,讲述双胞胎军人难以辨析导致幽默误会的生活表现等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表现和平时期军械研究冲破千难万险的《冲天飞豹》等等。作为特异性的军事电影,在似乎或近或远离战争的背景下,对于军人的表现有了更为扩展的场域,但军队为战争而准备的性质依然存在。不过显然,不是紧扣战争的创作,无论如何其揪动人心的意味也在减弱,如何实现军事题材电影的扩展的动人性,似乎并没有出现特别引人注目的创作。《冰山上的来客》就是和战斗相关但情感表现变成了丰富的因素而使之动人的。作为战争转型或者题材表现扩大的创作也不时引发人们的期待,比如情感表现成为前景,而战争开始放置后景的《小花》和《归心似箭》,以及抵抗日军的《血战台儿庄》等创作,显示了军事电影多重表现的可能性。但显然,非军事表现的军人生活故事,依然不能替代战争表现和战争故事的主体,于是,战争故事的缺憾就以能不能和有没有发生战争来作为类分。只是战争表现通常是以记忆和思考来作为对象的。   总体而言,就军事电影在世界电影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论,中国军事电影的不尽如人意也显然存在。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不尽如人意,和都市题材、青春表现和古装玄幻等创作相比,军事题材创作数量和质量都不足,需要不断拓展深入。
  三、 不同阶段战争历史故事表现
  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总是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战争,其合理性是各个时期的表現映射意识形态的要求,但战争总不是生活的常态,军队生活也是远离人们的感知中心。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战争革命的经历丰富多样,中国解放的历程中,各种相关于战争的事件总是不缺乏,因而故事层出不穷。90年来关于战争故事也有不少好作品,整体梳理其表现内容可以看到基本发展面貌:
  (一)较好的表现早期革命战争故事的创作。包括2007年宋业明的《八月一日》,2017年刘伟强的《建军大业》,1981年汤晓丹的《南昌起义》,1960年谢晋的《红色娘子军》,1974年王枫、王亚彪的《闪闪的红星》等,这些触及革命军事力量创建和发展艰难时期,开拓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和表现军人英勇无畏的献身,记录了最初阶段的中国军事革命道路的故事。近期上映的《建军大业》值得关注,用和时代军人年龄接近的青年演员来饰演,较好地还原了时代,也为军事电影开拓了打破陈陈相因的表现开拓了道路。
  (二)长征题材的丰富性创作不可忽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播种机—宣传队……”的确,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长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关于长征的影视创作中,直接表现或者涉及到长征内容的影片,在新中国电影中大略有20部左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前的有4部,包括1959年的八一厂成荫等导演的《万水千山》,1961年的八一厂李书田导演的《突破乌江》,1963年的天马厂傅超武导演的《金沙江畔》,1976年八一厂王萍等导演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等。文革之后到90年代以前有11部,包括1977年八一厂严寄洲导演的《万水千山》(上下集),1978年的西安厂郭阳庭等导演的《六盘山》,1978年的长春厂刘中明导演的《山寨火种》,1980年的八一厂林农导演的《大渡河》,1983年的八一厂蔡继渭等导演的《四渡赤水》(上下),1986年的八一厂师伟导演的《草地》等。而涉及内容包括对于西路军表现的:1979年上影厂沈浮导演的《曙光》(上下),1980年的长影厂周予导演的《北斗》,1984年的上影厂吴贻弓导演的《姐姐》,1984年的八一厂张勇手导演的《祁连山的回声》,1989年的儿童厂杜煜庄导演的《少年战俘》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1994年云南厂翟俊杰导演的《金沙水拍》,1996年广西厂翟俊杰导演的《长征》(上下),1996年韦廉导演的《长征》,1996年云南厂郝光等导演的《彝海结盟》,2006年翟俊杰导演的《我的长征》等。在这些表现长征故事的作品中,战争艰难性残酷与必胜信念表现是基本要素。
  (三)抗战题材的得失互见。有了革命历史定评的长征题材,就能不断呈现战争故事,其主要走向也多为演绎既定历史的方向性表现。但相关于抗战多样性和各战场的表现就似乎开放度和多样性不足。受限于每一个时期的概念评价的束缚,战争故事的表现还不能完全从艺术家抓住大历史的脉络去进行多角度的个性表现,因而抗战故事不是因为个性化的“出格”受罚,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肆无忌惮地糟蹋战争的“抗日神剧”蜂拥而上。历史需要甄别定性的观念自有其意识形态和国家的要求,但如何做到大背景的符合历史规则又尊重艺术家表现的角度,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较好呈现反法西斯战争故事的电影包括:1955年苏里、武兆堤的《平原游击队》,1962年华纯的《东进序曲》,1979年李俊的《归心似箭》,1983年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1963年崔嵬、欧阳红樱的《小兵张嘎》,1986年杨光远、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1999年冯小宁的《黄河绝恋》,2009年陆川的《南京!南京!》,2015年宁海强的《百团大战》等,这些抗日战争电影为时代留下不同创作时期的收获而形成抗战电影影像景观。但显然不足的是,当2015年国家设立了纪念抗战的公祭日,我们对于历史判断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中日战争是否重现的忧虑,加深了对于历史残酷性的重温。相比起来,对于抗战电影的历史评价与创作的推进却没有跟进,基本还是传统表现,唯一的变化是走火入魔的抗日神剧被阻止,实际上这前后,也是一种对于抗战偏激的娱乐化扩大化与感知影响不适应的表现。在历史观的修正和影像表现的丰富化与深度上,抗战电影显然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水平,也不能算实现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真正深入表现。所以在肯定已有影像历史的同时,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电影史价值的角度来反思认识。就电影史而言,反法西斯电影留下的是真诚的缺憾创作景观,“真诚”无需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一种哪怕是偏狭的坚信,一种基本统一的意识形态观念统辖这认识逻辑,形成了反抗为先、灾难为表层、战胜为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动人的创作影响人心至今。但无论是《小兵张嘎》所能达到的儿童趣味,还是《血战台儿庄》突破的残酷的悲壮,或者是《铁道游击队》的百姓机智,《平原游击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难得表现,都真诚,却有缺憾。缺憾在于历史感的真实度,和历史思维的复杂性表现,以及对于战争认知与价值的相对简单化,没有出现令人灵魂震撼的创作,灾难不少却震撼不多,重复很多却创新很少。
  (四)较好展现解放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争电影成绩显著。包括1952年成荫、汤晓丹的《南征北战》,1953年郭维的《智取华山》,1954年汤晓丹的《渡江侦察记》,1954年王苹的《柳堡的故事》,1955年郭维的《董存瑞》,1963年汤晓丹的《红日》,1979年张铮、黄健中的《小花》,1980年谢铁骊的《今夜星光灿烂》,1990年李俊、杨光远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等系列电影,还有2007年冯小刚的《集结号》,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等。这一批电影既有传统的解放战争的动人之作,也有开始拓展战争表现的差异性作品,既有个人成长的表现,也有亲情缠绕的创作,而大战役和重要战斗表现的奇异性都呈现不同寻常的作品,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感情投影的《柳堡的故事》到70年代末的《小花》,历史难以割舍却重新出发。在《大决战》《大进军》等系列创作中,至少大规模的战争表现跃然而出。《集结号》的深度,《智取威虎山》的奇异表现,也都给予战争电影多样的表现光彩。   (五)1949年以后的军事斗争电影。包括1956年沙蒙、林杉的《上甘岭》,1963年赵心水的《冰山上的来客》,1964年武兆堤的《英雄儿女》,1984年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1999年王瑞的《冲天飞豹》,2015年吴京的《战狼》和2017年的《战狼2》、2016年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等。表现新中国和平时期的创作,似乎因为远离了战争而显得数量不足,其实是战争电影不足,而对于军人日常表现的创作多数缺乏和這一题材需要的醒目性有差距。但情感表现和日常性把握的确是难题,一些电影已经成为某个时期的记忆对象。但近两年这一表现开始出现出色创作而重新展示了表现魅力。
  四、 军事电影得失观察
  综合起来看,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表现历史不同阶段的出色军事电影,给予人们多样的战争认知。汇聚起来,革命战争的重要部分得到较好的多样化展示,也是中国电影人对于军事题材所作出的贡献,为历史留下了战争和军事的印记。但我们对于已有表现的不满足也显而易见,在题材上,依然有缺憾遗存,并非全景摄入了所有军事斗争的领域与阶段,在抗日战争的历史留痕中,正面战场的大战役的顾虑还不少,诸如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阶段性标志还很少加以表现。随着历史远去,对于抗战的认知也更为全面而开放,表现的余地应当很大。在抗战的重要阶段,滇缅方向惊心动魄的经历也没有得到反映,关于飞虎队在抗战中的作用也需要得到影像的记载,对于抗战这一延续十余年的浴血奋战而言,显然不足以慰藉历史。在建国之初的大规模剿匪战斗的表现,其实充满了波谲云诡的表现可能,复杂的战斗环境也需要更好的题材展示。抗美援朝的战争显然是规模巨大的战争表现对象,有过一些鼓舞人心的作品,但其实还应该有从全局到战役局部的表现。也许受制于特殊的国家关系而顾虑再三,但战争的多样性和内在的矛盾性却可以有更为艺术化的展示。2016年彭顺导演的《我的战争》已经有了现代感,可惜超乎常态的不当宣传导致人们的异议。此外,相关于不同时期的边境战争的中印之战、中越之战、中苏珍宝岛之战等等的战事事端和由此引发的历史波动,其实也需要影像的表现。自然这里有国家不同时期的顾念相互关系的考量,未必期望都能加以表现,但作为一类题材的观念表现,却需要提出创作的多重形式的缺憾事实存在,而这推而广之,也就是无论表现与否,艺术创作的疆域应该有无限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有补救和开拓的可能。
  严肃对待题材是因为军事电影不能不考虑其战争表现的核心问题。战争所触及的人性思维的平面会对于战争感知的薄弱而难以实现大格局的透视,实际上,但凡战争电影,造就了稍微复杂一点的表现,就被习惯细节看待的受众所排斥,针对颇有争议的几部关涉可以表现的抗战来看,但凡复杂一点的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姜文的《鬼子来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以及《色戒》等等都遭遇到表现的差异性认识。归因所在,不能不说有哲学观照的薄弱因素,以及受众习惯的战争具体化,与习惯小时代们的具体化生活一样,对于大时代的描绘观念难以进入观赏的心境,何止是一般观众,我们都习惯于某种战争电影而挑剔与历史宏阔度相关的思考性战争创作。有时想,这些不被认可,我们是不是已经被异化为对于战争的单方面认知?
  在这里,显然需要思考电影主要题材或类型的战争电影的创作格局。毕竟是站在电影史角度来看,其整体观、价值观、表现方式都要以历史语境下的存留为标准。思考战争意味什么的认识,对于战争与人的关系的思考,战争中的人性意识存废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有一点应该认同:抗战深度创作,既不能如表现电影《开罗宣言》一样无视历史,故意夸大和缩小什么而令人发笑,减损的不仅是历史,而是我们对于历史的不端正观,又要反思前几部提及的有思考却被观众看轻的电影,顾念受众需求的所在。于是,在整体上给予理论上的标定就十分重要。包括军事题材电影要穿透历史的合法性,和贴近人心的合理性最为关键。历史的合法性就是电影要经得起历史考量,不因为一时的政策需求而避讳取舍,如刘奇葆所言,要创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当人们都知道飞虎队、滇缅战役,还避讳不理时,完整的战争也就阙如,不可能成为历史所认可的真实。即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难以避免一定历史合法性的全部存在,也要贴近人心的合理性,期望历史的人性构成的创作,即在暗合历史走向中,满足对于人心期望知晓的战争意味的理解。至于对于深藏在战争历史中个人命运表现的极度缺乏,则是我们无法保证历史理当合法性的不坚定。
  五、 战争电影突破关键
  立意高远的不足和人性表现的疑惑,必然触及军事题材创作尤其是战争电影的难题。但为什么《血战钢锯岭》能对于一个违反战争常规的不端枪打仗,却成为一种战争中的英雄表现而获得观众拥戴的对象?因为战争关乎国家命运的深度、关乎生命获得的思考意识才是根本性的表现根基。类似的电影在中国的《集结号》上值得反思。有关人士批评影片对于军队的规则产生不良影响,军事活动需要必要的牺牲,不能将集结号吹否作为较劲的因素,而人性的表现未必是战争判断的对象云云。不否认战争的残酷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战役开始,人主观期望的无能为力就难免产生。但正因为如此,影像艺术对于人心期望和残酷性规律的反思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要探讨《集结号》的成功揭示了一个重要意义,即从专家们和市场的双重积极反映,都说明了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中国电影观众、电影创作者、理论研究者三者之间,绝对有可相吻合的地方;中国电影也从市场基本协调、走到创作试图协调,再到具备观赏创作协调的平台上。所以,《集结号》为当年重新看待中国军事电影大片提供了新的理性解说可能。由于《集结号》的出现,可以修正对于军事题材大片时代的一味批评。
  一般以为军事题材的大片就是大战役表现,但其实更在精神表现上体现开拓性战争表现的市场大片未必是大战役才包容的。《集结号》在多重意义上具有价值:艺术表现上、军事题材开拓上、人性表现的拓展、市场大片的价值等等。其实对于大片笼而统之的看待,多半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大片并非用一个名词可以笼统概括的,其中有不同层面的含义可以探究,包含了电影大片是浅层的“制作大片”——即技术至上、视觉奇观追求的技术制作大片或叫大制作。而“电影大片”是电影的大片——即包含了电影是文化产品理念意义上的技术支持的宏大创作大片等等差别。这一差异在以往并没有得到理性的支持,却直接被功利的所谓市场要求所驱使,而导致了一度盛大的大片创作却都陷入技术理性的偏差之中,导致大片兴头正旺之时的一次巨大舆论指责。显然,在不同时期,艺术创作受到市场大片的冲击时,会导致认知上的危机,也彰显了问题的要害,即大片其实不仅是包含了以往技术层面的大制作,只要忽视所谓大片除了高技术和简单商业诉求之外,标准还有更多的因素,那么,大片走到技术理性偏斜而丢弃人文意识的对立面,就必然造就自身的单一狭隘性。事实正是如此。大片的初级阶段是一味追求大制作,误以为技术追求就是大片,炮制出来的《无极》之类凸显了无趣的内容却还自鸣得意,损害了“大片”的名声,现在的大片创作不能不增多了一些反省并开始调整也取得实际效果。某种程度上大片生产修正航向,开始进入良性层面:把大制作的大情感、大善恶对峙、大情境铺展,和注意内容回归与技术辅助,作为需要协调的东西,在以军事题材大片《集结号》为代表的创作中得到验证。复合性的大片要素重视,是大片开始得到大众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   “电影大片”的阶段,将电影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只要追求,将大片的技术操作更为蕴含起来,重视艺术内容如何得到技术支持的施展。只有在这一个阶段,大片的历史认识才得以实现。《集结号》成为可以谈论的电影的大片,就是因为它改变了“制作大片”或“技术大片”而实现良好意义上的“电影大片”。
  回到军事题材的角度来看,《集结号》为军事题材创作在题材深度挖掘上,在战争电影抓取的焦点上,在艺术表现的情感认知上,在战争和人的关系处置上,都具有值得赞许的东西。进一步来看,《集结号》值得赞赏的还在文化精神质地和艺术表现价值上。《集结号》强调了电影艺术应该走到艺术内涵追求的道路上,以及如何采用商业类型因素加强艺术风格化追求。就文化精神质地而言,《集结号》注重人本思考,回归现实描绘,激发人性精神张扬,鼓励顽强拼搏等等,为越来越世俗的社会注入了必须注重人文文化精神的激荡人心意义。影片精神内涵的丰厚性撞击人心,主人公谷子地的性格和情感既是东方式的舍己为他的大度境界,满足本土欣赏渴望,又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执着个性,满足普泛大众心理需求,最终其实就是激昂的人本人性的追求。在影片中,找不到冯氏常态的对凡俗的津津乐道与自鸣得意,而看到定位于人性性格铸造的顽强,精神的追求赋予影片自然的深刻性。影片展示了东方英雄主义的复苏以及大众期望在大片中希冀到的人的血气方刚、雄起的悲壮,以及恢复红高粱般精神的动人力量。
  战争电影难以避免的是伤亡和人心悲剧,《集结号》还必须提到悲剧精神的感召力。自然,人性悲哀的描述在影片中格外突出,一个遵守军令的人却以巨大的代价发现其实集结号没有吹过,巨大的反差袭来的重压令人心悸。而为了死去战友的安宁,为了自已身份认同的执着,都复杂的呈现事物难以遮蔽的后面因素。我们何止看到一个集结号和一个幸存者的悲戚,也看到我们一生中都会与道德难以言说的悲哀。悲哀是一种力量。影片展现的激情和忍耐的中国意识,在许多电影乃至生活中都萎缩了。主人公作为人的本能的倔强仿如当年的荆轲,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怪异的坚持和重情守约的道德品质,却凸显出人的根本生命意识、道德精神的隐忍力量和不屈不饶的坚守精神。比起其他大片,《集结号》比较完满实现技术大片向“电影大片”的转向:丰满的故事,个性英雄情感的追求、顽强的精神坚持、艰难的历史进程、最终获得光荣精神的褒奖等等善恶褒贬分明的因素,都汇聚成为一个故事丰满的精神价值对象。在艺术表现价值上,《集结号》的人性表现值得推崇。影片从开始的战争极端表现到主人公超乎常态的极致追求,比如不可想象的愚公移山挖掘行为,爆发性的责难号手,责骂蛮横的审查者等等,都是极端极致的表现,大悲大喜不仅是影片的主导风格驱使,也是艺术精神的一种必要表现。创作就应该挖掘精神的極致,因为在他内心和他行为表现后面,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和道义意识。归向现实的悲壮精神感召在谷子地的精神表现上是带有悲壮精神的冲击力,他个人对于没有听到号音的悔恨、对于牺牲战友没有名分的追索、对于战友团长婚姻的撮合而自己依旧单身的悲哀,总之倔强的追索、执着的精神追求、顽强的信念坚守等等后面都带有浓浓的悲壮意味。其实悲壮精神是包含了个人的阔达和包容了人对于理想信念的期望。
  六、 90年军事电影的新局面
  90年中国军事电影固然产生过不少出色之作,但人们还是不满足适应新的背景下人心需要的创作,时代变化和观影要求变化,带来创作的新期待。近年的军事题材创作还不能实现震撼人心的需求,在人们期盼探索中,2015年《战狼》和随后的关切跨国打击匪徒的《湄公河行动》,开始了新的开拓思路创作,而到了2017年的《建军大业》进而《战狼2》则大跨度地获得受众喜欢。就军事电影而言,吴京第一部《战狼》的表现,的确有些令人吃惊,一种独特的观影震撼力打破了充满青春怀旧套路的“小鲜肉”和“萌女”们的影像世界,突兀出一个血性的战斗真实景观,国家意识与英雄气质的内涵扑面而来。《战狼》其实应当投合人心需求,自身的动人性和超越一般的影像景观让它异军突起收获5亿多票房令人激动。电影表现中的精神真诚探索,与接受既有的中外电影经验而又能自立创造尤其值得注意:尤其是超越一般随波逐流的创作,超越固步自封的创作的大视觉影像电影,使得这一个意外创作不仅好看、而且具有难得的刚性硬朗的独特气息,个性色彩才是《战狼》超越自身创作的价值。首先是题材突破印证了对于越来越雷同的青春片之外的异军突起就是一种肯定,几乎也是处女作的《战狼》剑走偏锋的意义,是积蓄几年心思,创造不见得被看好的题材而实际上弥补或者丰富了影像世界——战争故事的独特性弥补背后,是适当满足人心期望中国电影具有英雄气质和浓烈刚性国家气度的融合,集聚作者7年期望保证了这一催发人心和国家期望的结合,创造性、思考性和为国家精神探索的价值当然值得鼓励,而获得市场更为重要,因为让人们看到当下的观众未必是没有血性和确立精神向上需要,这一印证价值不可低估。接着是叙事创造启示;对于故事的锤炼是动人好看的因素,曲折的几次跌宕,挫折锻炼出故事的意外,红蓝军对峙中的意外和雇佣军入境的演习变成真打等,都让电影的虚虚实实和出人意料性得到发挥。《战狼》有出自于对本土文化理想坚守的故事记忆,这才是影片值得以后进一步强化所在。军事题材电影的个性塑造特别重要,《战狼》却有其独特性。一个有些浪荡却个性独具的人,在不利环境中如何保持强悍个性而又不失气度的把握分寸,取决于对于形象内在气质的把握和真实期望的表现,影片主创的努力显然独特。《战狼》在电影的几个结合上值得强调:包括整体风格上民族风的内在性和世界观影气度的巧妙结合;叙事情节的本土性与战争大片景观性的贴切结合;个性情志的情感强化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结合等等。
  2017年建军90年之际,《战狼2》以难以抵挡的好评占据影院,军事电影以大制作、精细创作精神、个人英雄主义气概、国家意识全面张扬的内在吸引力获得诸多第一美誉。第一部《战狼》出现时,已经看到了不同凡响的军事电影的转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英雄在军事电影中产生,吴京的创造打破了诸多军事题材创作的窠臼,而呈现绝对的人格英雄的魅力突破既往约束,这次续集更为开放的创造,上映以来《战狼2》打破了华语电影票房记录,上映当天票房3.59亿,刷新中国电影单日票房记录,上映85小时全国票房突破10亿,创下了最快破7亿,8亿,9亿和10亿、20亿记录……《战狼2》成为华语影片单周票房最高记录,不但是中国电影第一票房电影,也必然要成就军事电影的票房传奇。   时运不仅是为有准备者创造的,但其实时运是为不懈创造者提供的机运。中国的强大,国家意识影响力的扩展、军事实力的增长,尤其是人的观念的变化,使得《战狼2》的表现境界的扩展——2015年《战狼》以混不吝的特种兵在和女上司智斗中成就了感情,这一次却成为冷锋为之报仇的对象,而战场放大到了非洲——和某国叛乱的凶悍雇佣军展开了生死搏斗,依然是你死我活,但显然,国家利益的世界化场域呼应了时代中国的世界性生存现实,个人情感的不舍和含蓄渲染着精神意义,非同以往空落爱国主义虚假而具有人的情感真切性逻辑,牺牲自己也不能损害“我是中国人”的呼号的精神,让当下的年轻人受到鼓舞。影片也不缺对势利的角色(工厂管理者)、私利的行为(超市老板)和可怕的现实恶势力(猖獗的恶霸)的批判,让人们受到内心的震动!显然,大胆声张正义精神是影片充满正能量的基础。《战狼2》有不少令人激动的场景段落,第一个出色的场景不只是开场打海盗的水中格斗,那是交代身份、能力和地域,为叙事做的铺垫。最令人动容的是随之拆迁的惊心动魄——汇集了战士前方牺牲、后方恶霸强力拆迁并且还肆无忌惮地挑衅战士,使观众最大限度感受到生活的不公、司空见惯的强权对于人的欺辱和主管机构的不作为——尽管这都限于必要的叙事限度中,但吴京的影像代言为罩住了所有观众的心……不惜一切为正义和公平的决斗。那个场面似乎违反了常规,所以冷锋失去了军籍也受到法律的惩戒,但让人为他的以正义制暴掬泪,电影本来就是人心的触发,暴徒无法无天,战士必须出手,烈士岂能受辱?在受难的烈士亲属可怜巴巴的影像中,每一个人都义愤填膺,而吴京——冷锋让我们激动不已!
  个性英雄冷锋的出格却是人们崇拜的开始,失去军籍却舒展超人的英雄气概,秉持军人的勇武和国家精神的行为超越常态,却都让我们具有了可以理解的尺度——人心需要超常英雄是长久以来中国电影所缺乏的,既有无畏的胆略,又有高尚的品格,而人性意识的揉入让人格闪光,这是创作者非凡的创造!《战狼2》是吴京接替成龙前后期电影的标志,个人英雄与大场面激斗结合,惊心动魄的动作戏贯穿,让观众进入那样一个非比寻常的超级英雄的故事中,電影的超常自然有无数可以挑剔的地方,是不是合乎情理,子弹永远打不完,重伤也依然转身无视等等,但超级英雄的精神气概确立后,我们宁愿期望这一个故事延续下去——毕竟中国有逻辑、有精神支撑的英雄太少了,所以《战狼2》是在创造中国浪漫型的酷英雄,一个有情感牵挂(脖子上报仇的雇佣军子弹头)、有中国人自豪(我是东南军区——特种兵)、有博爱情怀(对于小非洲男孩不舍)、有言必行行必果毅力(承诺救男孩母亲)等等品性精神人格英雄,在无尽精力的搏击中成为我们期望不死的偶像。
  但《战狼2》又是革命英雄主义和个性英雄结合的产物,影片从开始打海盗获得非洲人们的赞誉,到抗击强拆迁的恶势力赢得我们心灵崇敬,再到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助国人而得到责任道义的光环,以及救人绝不区分三六九等的差别的公正人格的高尚情怀,让冷锋成为祖国荣誉嫁接个人迷幻英雄的大开放而造就浪漫英雄——电影中第二个令人动容的场景是危难时管理者还要区分高管、中国人和非洲人的等级制的可怕,冷锋的断喝激情四溢——人性的平等精神让他增添了情感光彩,他无往无不胜的形象,已经是国家民族主义和个人坚毅精神混合体!
  《战狼2》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精神传扬,开启了中国世界性大国气度,这是呼应时代要求和当下险峻世界周边局势的国人内心要求,不容欺辱从对于烈士住房和人的保护,到对于无辜非洲人的救助,尤其是在祖国对于海外撤侨的的强大威力和非洲的五星红旗就成为安全标志的呈现中,暗示着新型中华英雄电影的形象会绵延不绝。
  和《战狼2》相提并论的2017年大片也是军事题材的《建军大业》,该片以主旋律大制作的新探索创造了军事题材创作的大格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建军大业》似乎是群星汇集,但已经离开了前两部“数星星”的思路,而但依存建军开拓的重要人物的性格历史选角色而对于人物有了新的塑造;对于八一南昌起义前后的大事件中的叙事表现也更为合理和清晰,战斗场面的表现真切而激烈,实现了战斗的现场感与主要人物性格表现的烘托作用;导演选用香港导演承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既是证明了内地香港融合的成功,更是证明内地电影从《湄公河之恋》以来的不拘一格、不人为划分取舍的观念变化;影片尤其是改变了前两部大业作品的人物表现思路,从注重传统的特型演员外貌的逼真性选用,到接近真实历史人物年龄选材,大胆遮蔽意念中的外形人物模式,注重人物行动中树立性格内心的把握,开拓出军事电影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袖人物的新塑造方式。在颇遭怀疑的所谓小鲜肉演员选用上,坚持年岁相近的准则,让他们承担起重大题材的表演实践,在观众认知、角色承担、历史感染力上都取得新的超越,也许因为影片将从对于小鲜肉的称谓转称他们为新生代演员的新认知了。
  中国军事电影到了这样的阶段,昂扬却有人性血肉,英武但不乏侠义精神,个性喷张却坚守民族大义,开放而深入人心的中国军事电影的新阶段!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在网络走红,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网络播放量过亿,B站评分9.8分。不少网友被这部动画微电影感动得流泪,甚至还赢得了国外动漫迷们的赞扬①。这部由中共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微动画电影,在形质层面上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标准建构人、物、境;在叙事层面,以“仁爱”为核、以“史实”为准绳进行情节设计;在意蕴层面,追求人、事、物与神的合一,追求意在言外、神与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带一路”选项。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找到中国电影新的传播路径,让中国优秀影片在“
2018年新春伊始,对于电视人而言极不平凡。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领军者,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重组,三者重新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受中宣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先锋作用。广播和电视界的整合信号一经发出,就引发了全国电视媒体行业的热评和赞赏,很多地方台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
当代新加坡电影是“年轻”的,一则因为越来越年轻的导演团队,二则因为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策略。自1995年邱金海以《面薄仔》开启了本土自制电影的先河之后,20余年间,越来越年轻的本土导演投身到电影创作之中,往往刚过而立之年便在国际电影界“立”起了自己的一面旗帜。新加坡的电影产业资源相对有限,但这未能阻挡新加坡电影的不断成长和向外发展,集结多方资源进行合作、合拍,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去”,这让新加坡电影的
[摘要]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间谍小说改编的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达到了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的统一,尽管它的节奏冗长而又略显跳跃,但是情节的铺设与拍摄手法的得当,包括演员的精准到位的诠释,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键词]谍战片 叙事美学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隐喻  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
电影的本质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是对真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电影的表象是影像,灵魂也是影像,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是一种视觉思维,即通过影像传达意义和价值。电影艺术再现真实生活,提倡影像的客观性和逼真性,因此在艺术手法上拥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取材上,电影艺术再现的表达逻辑主张把艺术之网洒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从平凡而朴实的现象中打捞创作的灵感。因此在这样的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岁月的剪影,触摸到生活的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内迁,更重要的是,大批文艺界人士的聚集,使得位于西南腹地的重庆迅速成为除上海之外的中国电影、戏剧文化中心。从上海来到大后方的女演员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空间地理格局,她们作为现代的启蒙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依然展现出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惊人的生命力。  一、 现代“启蒙者”  战争的来临以及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截断了中国社会自然发展进
《罗曼蒂克消亡史》刻画了在一个特殊年代下一群人被裹挟在大时代中跌宕沉浮的故事。影片以黑帮大佬陆先生的故事为线索,牵扯出黑帮三兄弟、忠心车夫、执行暴力人物的马仔二人组、黑帮家族管家王妈、被冷落却依然痴心不改的姨太太老五、美貌风流的交际花小六、渴望幸福爱情的电影皇后吴小姐、日本人妹夫渡部等人物。整部电影采用了多段叙事的非线性结构,加上导演刻意打乱时间线,给观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难度的同时,将观众带回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电影反作用于文学,又进一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该小说196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小说提供的优秀素材,还是因为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浓厚的种族歧视,成功地演绎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 文学是电影的根基
作为建国后少有的几部以儿童为主角的战争题材电影,《小兵张嘎》以独到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的嘎子形象,讲述了“人小鬼大”的嘎子智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故事,并以此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的艰辛历程。  近年来,战争题材电影——特别是抗日题材电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写实主义,着力展现冷酷血腥的战争场面,并从中体察人性的复杂。另一种则是夸张的浪漫主义,夸张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方式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