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可在组织语言活动时总是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默不作声,他们不想说,不敢说,没机会说,没话可说,说得不全面。但在绘画活动时却意外地发现那些孩子显得很活跃,一边画一边说甚至放开思路大胆的说。由此我想到了在绘画活动中也蕴含着语言教育价值,绘画也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自发运用语言表现自我,表达思想,宣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受束缚,不受限制,可以在“画”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画中有话”,我尝试着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绘画活动 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绘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王大根提出了:“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他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和儿童的语言发展息息相关。可是在现实中我们老师为了保持课堂上所谓的“良好常规”或者说是让幼儿遵守纪律总是在幼儿绘画活动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要说话只管自己画不要管人家。其实幼儿绘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也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在绘画活动中允许幼儿交流这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时机,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出现低声自语、嘟嘟囔囔,有的与同伴津津乐道,乐此不彼,很少默不作声。这正是幼儿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内在心理活动,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利用绘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我就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作一些探索与尝试,积累一些经验。
一、见画便讲
1.在名画赏析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名画的选择上,并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孩子欣赏,应该选择本民族或世界上经典的、而且易于幼儿理解的名画。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以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帮助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发展。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从“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从“你感觉它的线条怎样、是什么形状的、色彩感觉怎么样、构图怎么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
如让大班幼儿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出示画后,我首先问孩子们:你觉得画里画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 “我看到了许多人,有乘轿的女人、有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还有卖水果的、理发的。”“我还看到了一排排的房子、船、车辆、马车、牛、驴。”教师需要追问,“乘轿的女人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幼儿回针对性地回答“从郊野的小路上,踏青扫墓回来”。追问“一排排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船上有那学好看的花纹 ,这座桥怎么样的?弯弯的像什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幼儿在这样一次次的名画欣赏中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还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巧用绘本欣赏,在阅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就是以前的看图说话。现在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图画版面大而精美、包含精彩的画作和修饰精练的文字将幼儿牢牢地吸引其中。它是运用文字和图像一起创造的书,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具有鲜明的视觉像、典型的形态、诗的笔触以及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它还能帮助儿童扩展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深入解读低幼绘本读物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交往环境。绘本是幼儿早期阅读的良师益友,生动形象的画面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妙趣横生的故事练就幼儿的阅读能力;娓娓道来的哲理升华幼儿的情感认知。它以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带给孩子视觉的享受。
《小猪变形记》是一个经典的绘本活动,主要讲了小猪变形的经历,小猪变长颈鹿变斑马变大象﹑变袋鼠﹑变鹦鹉最后变回自己。故事很有趣,在老师的提问中,幼儿在猜想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故事,猜测故事情节。《我的幸运一天》讲的是一只聪明的小猪在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机智地应对贪心、凶狠的狐狸的故事。故事中小猪和狐狸都是幼儿熟悉的动物,同时大班的幼儿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情节具备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提问“你猜这会是谁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忙着给小猪洗澡时会想些什么?”“聪明的小猪会想什么办法不让自己进烤箱呢?”……在这样一个个开放的富有情景的提问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绘本就是这样凭借直观的图片,让幼儿在具体的情节中进行交流,在快乐的阅读中激发情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选择幼儿绘画作品,幼儿讲画。
张贴幼儿的绘画作品(有选择的),借助引导语,激发幼儿讲画的欲望。
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挑选一些适合讲述的作品张贴在走廊等公共环境中,再贴上一些引导语如“谁在哪里干什么”“谁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等,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或者同伴讲一讲画中的内容。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的同时,在家园共育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画前讲画
1.利用教师范画,在说范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教师会在备课时自己动手精心绘制一幅范画,让幼儿临摹。在引导幼儿欣赏范画时,幼儿对教师的范画通常充满敬佩,一下子吸引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范画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引导孩子来大胆表达。 如中班下册就有“夏天的色彩”这个绘画活动,我在提供范画时,让幼儿重点感受其色彩,有哪些颜色(红、橙、黄),给你什么感觉(暖烘烘),自然引出夏天热,火辣辣的,用暖色调来表现。如在“秋天的果园”活动中,我通过色彩鲜艳的范画,来引导幼儿说“老师画的是什么”“图画中的苹果和你平时吃的苹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我的图画中还缺少什么水果”“你吃过哪些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你想画什么水果呢” ……“老师,你画的水果真漂亮啊”“老师,你画的果园里没有香蕉,我最喜欢吃香蕉了”“老师,我想画大大的桃子,我喜欢吃桃子” ……通过我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了自己喜欢什么水果,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
2.教师除了提供这种完整的范画以外,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完全范画”,它只有主体,而无任何背景,这样更便于幼儿对主体的把握,在教完主体的画法后,提问,在画面上你还想添画些什么?幼儿大胆发现想象,可以畅所欲言。
三、边画边讲
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幼儿说话。在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常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讲话,有的孩子甚至手舞足蹈,而我们老师往往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常规,要求幼儿安静,提醒幼儿不要讲话,不影响别人。其实我仔细聆听后发现他们讲话内容大多与绘画内容有关,我觉得绘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激发幼儿的讲的欲望。绘画时要鼓励幼儿与同伴、老师互相交流。皮亚杰认为,课堂的相互交流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智力相互交流和作用,以及道德和理性的合作”,如果幼儿不能了解彼此的观点,那么幼儿将长久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要束缚了孩子“说”的权利。
如我在组织《春天里的有趣事》绘画活动时,幼儿创作时,教室里播放着轻音乐,幼儿不受拘束,个个都沉浸在创作中,有的画春天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有的画到户外野炊,有的画上山挖笋,有的说我要在天空中画燕子,有的说对对对我要画上蝴蝶,还有蜜蜂,还有鲜花,还有的说桃花是春天开放的花,我要在空地方画上桃花,还有迎春花也是的……一幅幅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就在他们有说有笑、手口并用之下诞生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和创作过程中,不过多干预。所以教师应允许幼儿在绘画时讲画,让幼儿放松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放松的状态,大胆想象边画边讲,使课堂氛围更融洽。
四、画后讲画
在幼儿园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孩子最后的作品评价,基本上都由教师一人参与评价幼儿作品。让孩子画完画后到老师身边来讲讲,你到底画了什么,这样做你会发现许多孩子独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画,成人难以理解孩子到底画了什么,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比如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只有孩子自己能讲清,所以我在每次给孩子批改图画时总是让孩子在身边讲讲自己画了什么,听了他们的述说之后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是飞机,这是乌龟,这是娃娃,这是火车……我们老师应该让幼儿毫无拘束地说,甚至手舞足蹈地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制他们精彩的故事。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五、画展评画
在绘画作品展览中,让幼儿参与评价。
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向来都是教师一一作评价,幼儿的参与很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其实孩子们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他们的一言一行,符合自身的规律,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绘画《我设计的新型车》的作品展出之后,孩子们都围过来观赏,其中有一幅画中汽车没有轮子,圆圆的像个球,余阳敏小朋友指着它说:“这是什么汽车呀?连车轮都没有怎么开?”这时候画的主人连忙说:“我这是会跳的弹力球车,不要车轮和汽油。”我在旁边说:这辆汽车设计得真好,不用汽油又没有污染,是环保型的。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大胆创作,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感受语言活动中以画导话,绘画和语言有机整合,实现绘画和语言双赢。
总之,在一次次的绘画活动中,我发现蕴含在绘画活动中的语言价值很大,儿童的绘画发展其实是和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息息相关,在绘画活动中以画促话,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情趣,大胆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适时引导,让绘画活动在提高幼儿口语表达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绘画活动 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绘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王大根提出了:“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他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和儿童的语言发展息息相关。可是在现实中我们老师为了保持课堂上所谓的“良好常规”或者说是让幼儿遵守纪律总是在幼儿绘画活动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要说话只管自己画不要管人家。其实幼儿绘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也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在绘画活动中允许幼儿交流这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时机,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出现低声自语、嘟嘟囔囔,有的与同伴津津乐道,乐此不彼,很少默不作声。这正是幼儿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内在心理活动,是孩子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利用绘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我就如何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作一些探索与尝试,积累一些经验。
一、见画便讲
1.在名画赏析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名画的选择上,并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孩子欣赏,应该选择本民族或世界上经典的、而且易于幼儿理解的名画。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以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帮助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发展。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从“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从“你感觉它的线条怎样、是什么形状的、色彩感觉怎么样、构图怎么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
如让大班幼儿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出示画后,我首先问孩子们:你觉得画里画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 “我看到了许多人,有乘轿的女人、有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还有卖水果的、理发的。”“我还看到了一排排的房子、船、车辆、马车、牛、驴。”教师需要追问,“乘轿的女人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幼儿回针对性地回答“从郊野的小路上,踏青扫墓回来”。追问“一排排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船上有那学好看的花纹 ,这座桥怎么样的?弯弯的像什么?”让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幼儿在这样一次次的名画欣赏中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还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巧用绘本欣赏,在阅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就是以前的看图说话。现在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图画版面大而精美、包含精彩的画作和修饰精练的文字将幼儿牢牢地吸引其中。它是运用文字和图像一起创造的书,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具有鲜明的视觉像、典型的形态、诗的笔触以及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它还能帮助儿童扩展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深入解读低幼绘本读物的内容、形式及其价值,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交往环境。绘本是幼儿早期阅读的良师益友,生动形象的画面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妙趣横生的故事练就幼儿的阅读能力;娓娓道来的哲理升华幼儿的情感认知。它以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带给孩子视觉的享受。
《小猪变形记》是一个经典的绘本活动,主要讲了小猪变形的经历,小猪变长颈鹿变斑马变大象﹑变袋鼠﹑变鹦鹉最后变回自己。故事很有趣,在老师的提问中,幼儿在猜想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故事,猜测故事情节。《我的幸运一天》讲的是一只聪明的小猪在面临危险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机智地应对贪心、凶狠的狐狸的故事。故事中小猪和狐狸都是幼儿熟悉的动物,同时大班的幼儿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情节具备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提问“你猜这会是谁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忙着给小猪洗澡时会想些什么?”“聪明的小猪会想什么办法不让自己进烤箱呢?”……在这样一个个开放的富有情景的提问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绘本就是这样凭借直观的图片,让幼儿在具体的情节中进行交流,在快乐的阅读中激发情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选择幼儿绘画作品,幼儿讲画。
张贴幼儿的绘画作品(有选择的),借助引导语,激发幼儿讲画的欲望。
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挑选一些适合讲述的作品张贴在走廊等公共环境中,再贴上一些引导语如“谁在哪里干什么”“谁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等,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或者同伴讲一讲画中的内容。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的同时,在家园共育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画前讲画
1.利用教师范画,在说范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教师会在备课时自己动手精心绘制一幅范画,让幼儿临摹。在引导幼儿欣赏范画时,幼儿对教师的范画通常充满敬佩,一下子吸引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范画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引导孩子来大胆表达。 如中班下册就有“夏天的色彩”这个绘画活动,我在提供范画时,让幼儿重点感受其色彩,有哪些颜色(红、橙、黄),给你什么感觉(暖烘烘),自然引出夏天热,火辣辣的,用暖色调来表现。如在“秋天的果园”活动中,我通过色彩鲜艳的范画,来引导幼儿说“老师画的是什么”“图画中的苹果和你平时吃的苹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我的图画中还缺少什么水果”“你吃过哪些水果?都是什么颜色的”“你想画什么水果呢” ……“老师,你画的水果真漂亮啊”“老师,你画的果园里没有香蕉,我最喜欢吃香蕉了”“老师,我想画大大的桃子,我喜欢吃桃子” ……通过我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了自己喜欢什么水果,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
2.教师除了提供这种完整的范画以外,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完全范画”,它只有主体,而无任何背景,这样更便于幼儿对主体的把握,在教完主体的画法后,提问,在画面上你还想添画些什么?幼儿大胆发现想象,可以畅所欲言。
三、边画边讲
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幼儿说话。在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常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讲话,有的孩子甚至手舞足蹈,而我们老师往往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常规,要求幼儿安静,提醒幼儿不要讲话,不影响别人。其实我仔细聆听后发现他们讲话内容大多与绘画内容有关,我觉得绘画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激发幼儿的讲的欲望。绘画时要鼓励幼儿与同伴、老师互相交流。皮亚杰认为,课堂的相互交流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智力相互交流和作用,以及道德和理性的合作”,如果幼儿不能了解彼此的观点,那么幼儿将长久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所以,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要束缚了孩子“说”的权利。
如我在组织《春天里的有趣事》绘画活动时,幼儿创作时,教室里播放着轻音乐,幼儿不受拘束,个个都沉浸在创作中,有的画春天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有的画到户外野炊,有的画上山挖笋,有的说我要在天空中画燕子,有的说对对对我要画上蝴蝶,还有蜜蜂,还有鲜花,还有的说桃花是春天开放的花,我要在空地方画上桃花,还有迎春花也是的……一幅幅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就在他们有说有笑、手口并用之下诞生了。在幼儿自主表达和创作过程中,不过多干预。所以教师应允许幼儿在绘画时讲画,让幼儿放松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放松的状态,大胆想象边画边讲,使课堂氛围更融洽。
四、画后讲画
在幼儿园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孩子最后的作品评价,基本上都由教师一人参与评价幼儿作品。让孩子画完画后到老师身边来讲讲,你到底画了什么,这样做你会发现许多孩子独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画,成人难以理解孩子到底画了什么,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比如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只有孩子自己能讲清,所以我在每次给孩子批改图画时总是让孩子在身边讲讲自己画了什么,听了他们的述说之后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是飞机,这是乌龟,这是娃娃,这是火车……我们老师应该让幼儿毫无拘束地说,甚至手舞足蹈地发挥丰富的想象,编制他们精彩的故事。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五、画展评画
在绘画作品展览中,让幼儿参与评价。
对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向来都是教师一一作评价,幼儿的参与很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其实孩子们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见解,只要他们的一言一行,符合自身的规律,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绘画《我设计的新型车》的作品展出之后,孩子们都围过来观赏,其中有一幅画中汽车没有轮子,圆圆的像个球,余阳敏小朋友指着它说:“这是什么汽车呀?连车轮都没有怎么开?”这时候画的主人连忙说:“我这是会跳的弹力球车,不要车轮和汽油。”我在旁边说:这辆汽车设计得真好,不用汽油又没有污染,是环保型的。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大胆创作,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感受语言活动中以画导话,绘画和语言有机整合,实现绘画和语言双赢。
总之,在一次次的绘画活动中,我发现蕴含在绘画活动中的语言价值很大,儿童的绘画发展其实是和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息息相关,在绘画活动中以画促话,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情趣,大胆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适时引导,让绘画活动在提高幼儿口语表达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