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效果以及康复护理方法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导尿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进行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改善膀胱、排尿功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间歇导尿;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行间歇导尿的效果及康复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83±2.45)岁;受伤原因:车祸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3例,打击伤10例,其它3例;损伤部位:腰椎损伤21例,胸椎损伤19例,马尾神经损伤6例,颈椎损伤10例。经X线片、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康复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频率为6h/次,根据实际尿量调整导尿次数。当残余尿量L>200ml时,早、中、晚、半夜四个时间段安排导尿,若L在150ml~200ml,行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导尿,若L<100ml,在排尿量最大时间段进行导尿,若L<80ml,可停止导尿措施[2],依靠患者自主排尿。(2)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尽可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排尿康复训练。②排尿意识训练。培养患者排尿意识,有利于恢复膀胱排尿反射,采取正常排尿动作形成排尿反射,或在排尿前接受外部刺激,包括肛门扩张、下压腹部、叩击耻骨和尾骨等,触发排尿反射点。针对处于休克期和恢复期逼尿肌反射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腹部下压,避免尿液回流,造成损伤。③体位训练。处于站立姿势时,通过重力促进膀胱将体内沉淀物排出,减少潴留尿量。同时站立姿势对排尿反射进行刺激,有利于恢复自主排尿,并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④控制饮水量。针对行间歇导尿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水量,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L以下,并分时段摄入,避免导致膀胱急性过度充盈而损伤。⑤并发症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尿液性状,一旦发现患者尿液浑浊、血尿、有沉淀物及发烧、背痛等,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 评价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显效:排尿反射基本恢复,无需借助间歇导尿排尿,残余尿量<80ml;有效:尿潴留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借助间歇式排尿频率降至每日1~2次,残余尿量≤150ml;无效:尿潴留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尿路感染[3]。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尿路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x2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3.57%。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18.7533,P=0.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脊髓损伤主要病因为外伤,患者易出现尿潴留,影响正常排尿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膀胱功能障碍所致尿潴留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临床多采用导尿管留置帮助患者排尿,但长期使用导尿管会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率,同时长期靠外界协助排尿,会降低膀胱肌力,导致膀胱发生疾病。健康人膀胱能定时自主排尿,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抵抗外界病菌感染。脊髓损伤后,膀胱无法完全、自主排尿,进而造成尿潴留,同时抗菌作用降低,为外界病菌提供滋生繁殖机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我院采用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方式,结合残余尿量制定科学的导尿计划,其目的是训练膀胱,使其间歇性扩张,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同时配合康复护理,从心理护理、排尿意识训练、体位训练、控制饮水量、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利于预后,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2] 温淑芬,饶小英,毛善蓉等.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9):2153-2154.
[3] 辛玉英,徐红.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9(4):157-158.
[4] 朱俐.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现代养生B,2014,12(8):222-222,223.
关键词:脊髓损伤;间歇导尿;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行间歇导尿的效果及康复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83±2.45)岁;受伤原因:车祸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3例,打击伤10例,其它3例;损伤部位:腰椎损伤21例,胸椎损伤19例,马尾神经损伤6例,颈椎损伤10例。经X线片、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康复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频率为6h/次,根据实际尿量调整导尿次数。当残余尿量L>200ml时,早、中、晚、半夜四个时间段安排导尿,若L在150ml~200ml,行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导尿,若L<100ml,在排尿量最大时间段进行导尿,若L<80ml,可停止导尿措施[2],依靠患者自主排尿。(2)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尽可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排尿康复训练。②排尿意识训练。培养患者排尿意识,有利于恢复膀胱排尿反射,采取正常排尿动作形成排尿反射,或在排尿前接受外部刺激,包括肛门扩张、下压腹部、叩击耻骨和尾骨等,触发排尿反射点。针对处于休克期和恢复期逼尿肌反射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使用腹部下压,避免尿液回流,造成损伤。③体位训练。处于站立姿势时,通过重力促进膀胱将体内沉淀物排出,减少潴留尿量。同时站立姿势对排尿反射进行刺激,有利于恢复自主排尿,并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④控制饮水量。针对行间歇导尿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水量,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L以下,并分时段摄入,避免导致膀胱急性过度充盈而损伤。⑤并发症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尿液性状,一旦发现患者尿液浑浊、血尿、有沉淀物及发烧、背痛等,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 评价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显效:排尿反射基本恢复,无需借助间歇导尿排尿,残余尿量<80ml;有效:尿潴留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借助间歇式排尿频率降至每日1~2次,残余尿量≤150ml;无效:尿潴留症状无明显改善,出现尿路感染[3]。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尿路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n%)描述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x2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率为3.57%。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x2=18.7533,P=0.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脊髓损伤主要病因为外伤,患者易出现尿潴留,影响正常排尿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膀胱功能障碍所致尿潴留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临床多采用导尿管留置帮助患者排尿,但长期使用导尿管会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率,同时长期靠外界协助排尿,会降低膀胱肌力,导致膀胱发生疾病。健康人膀胱能定时自主排尿,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抵抗外界病菌感染。脊髓损伤后,膀胱无法完全、自主排尿,进而造成尿潴留,同时抗菌作用降低,为外界病菌提供滋生繁殖机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我院采用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方式,结合残余尿量制定科学的导尿计划,其目的是训练膀胱,使其间歇性扩张,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同时配合康复护理,从心理护理、排尿意识训练、体位训练、控制饮水量、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和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利于预后,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2] 温淑芬,饶小英,毛善蓉等.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9):2153-2154.
[3] 辛玉英,徐红.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9(4):157-158.
[4] 朱俐.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现代养生B,2014,12(8):22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