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2
摘要研究与探索江苏省田径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对推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建设,促进江苏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整体田径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薄弱项目人才培养与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是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立现代训练指导思想、强化教练员队伍与后备人才建设是江苏田径立足全国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江苏省田径现状发展对策
在江苏田径运动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周春秀、陆斌、江帆、林向前、孙雅薇等人都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乃至世界田径比赛,其中,周春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2小时27分06秒的成绩获得女子42公里马拉松铜牌;陆斌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以10秒25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金牌,江帆在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13秒47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他们成功地证明了江苏省田径在世界田坛范围内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14年,随着青奥会的成功申办,世界将赋予江苏田径新的责任使命,这对检验江苏田径后备力量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本文根据目前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态势,客观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不仅对促进江苏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积极备战南京青奥会,为江苏田径长期立足全国并形成健康的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江苏省田径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径赛项目水平优于田赛
从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与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布情况看,虽然江苏径赛项目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其田赛水平与其他省、市地区相比还存在著一定差距。如:链球、撑竿跳高及全能项目上,一直以来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反观跳高、跳远及标枪等项目也勉强与其他省、市地区的同期水平相持平,毫无优势可言。目前,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正随着其他省、市地区田径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而受到挑战。
(二)女子项目水平高于男子
一直以来,由于受举国体制的侧面影响,阴盛阳衰的现象在我国体育运动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田径项目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从江苏体育代表团近二届参加全运会田径比赛所取得的成绩看,女子项目运动水平远超男子,这不仅是江苏田径在未来发展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田径所面临、且必须攻克的一道重要难关。如何使江苏田径运动项目水平均衡发展,需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为之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三)青少年水平不亚于成年
对照历届青少年省运会与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可以发现,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的水平相差不大,这并不代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已具优越性,反之,我们应该正确的理解和清楚的认识这一现状背后的隐性问题,这说明在江苏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与培养中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这对其成年后运动成绩的再度提高将产生极大的阻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四)理论研究滞后于运动实践
从理论上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从目前江苏田径的科研状况来看,出现了理论研究滞后于运动实践的发展态势,这非但不能给运动实践提供有力的科学参考,而且也降低了科学化训练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建立正确的科研理念,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投入,真正意义上实现用科学研究指导运动实践的重要工作,促进江苏田径运动的合理发展。
二、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江苏省田径薄弱项目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科学化训练程度
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体现科学化训练的程度重要标志,首先要正确理解“三从一大”的训练思想,把握好训练量与强度的比重,处理好恢复和训练这两个关键问题,使运动员的训练符合训练规律和专项特点要求。其次,必须加大对薄弱项目人才的培养力度,从选材、训练到输送要形成一套系统、长效的培养模式。此次之外,要根据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二)完善江苏省田径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能力,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质量
教练员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强化教练队伍的建设质量,使江苏省田径界尽快涌现一批“复合型”优秀教练员。重点项目的教练员要不断接受不同的培训,包括各方面专家对教练所进行的专业岗位培训,完善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与能力。同时,要增加同一项目教练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此外,教练员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庸者下、能者上”,大胆吸收一些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年轻教练员。使江苏田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应是江苏省田径未来发展的突破重点
田径是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在身体强壮程度上与欧美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江苏田径的契机和切入点又在哪呢?从历届江苏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就上看,技能主导类项目是江苏田径的优势项目。江帆、孙雅薇等人也充分证实了跨栏跑以及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应是江苏田径未来发展的突破重点,同时在其他薄弱项目上借鉴其他省、市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技术训练上狠下苦功,以此来弥补身体能力上的不足。要彻底转变“重体能,轻技术”的落后观念。
(四)建立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现代训练指导思想
随着田径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员将面临着更多的参赛机会,比赛期越来越长,准备期和调整期大大缩短,马特维耶夫的传统周期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教练员对传统周期理论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多个中、小周期组织训练。近几年,国内许多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参赛次数平均可达10余场,这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赛经验以及连续比赛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指导思想,促进江苏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开辟多种渠道,拓宽路径,稳抓田径后备人才建设
金字塔式的田径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训练水平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培养层次的优秀者选拔到较高的培养层次中。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佼佼者。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应借鉴其它项目,开辟多种渠道,选好人才、练好人才、出好人才,为备战青奥会,奥运会以及增加运动员运动寿命提前打好基础。
三、小结
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正随着其他省市及地区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受到挑战,为此,一定要研究实质。首先,要解决好江苏田径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从点滴落实,使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迈进,其次,要根据目前江苏田径运动的发展态势,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形成一套系统、长效、健康的发展模式,为江苏田径立足全国奠定实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雄,王保成.奥运战略与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
[2]刘明,冯晓玲,李双军.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2):57-61.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刘星远.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的思考[J].田径.2005.12.
[5]李竹青.中国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2):95-98.
摘要研究与探索江苏省田径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对推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建设,促进江苏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整体田径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薄弱项目人才培养与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是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立现代训练指导思想、强化教练员队伍与后备人才建设是江苏田径立足全国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江苏省田径现状发展对策
在江苏田径运动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周春秀、陆斌、江帆、林向前、孙雅薇等人都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乃至世界田径比赛,其中,周春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2小时27分06秒的成绩获得女子42公里马拉松铜牌;陆斌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以10秒25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金牌,江帆在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13秒47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他们成功地证明了江苏省田径在世界田坛范围内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014年,随着青奥会的成功申办,世界将赋予江苏田径新的责任使命,这对检验江苏田径后备力量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本文根据目前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态势,客观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不仅对促进江苏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积极备战南京青奥会,为江苏田径长期立足全国并形成健康的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江苏省田径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径赛项目水平优于田赛
从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与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布情况看,虽然江苏径赛项目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其田赛水平与其他省、市地区相比还存在著一定差距。如:链球、撑竿跳高及全能项目上,一直以来人才匮乏的现象比较严重,反观跳高、跳远及标枪等项目也勉强与其他省、市地区的同期水平相持平,毫无优势可言。目前,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正随着其他省、市地区田径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而受到挑战。
(二)女子项目水平高于男子
一直以来,由于受举国体制的侧面影响,阴盛阳衰的现象在我国体育运动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田径项目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从江苏体育代表团近二届参加全运会田径比赛所取得的成绩看,女子项目运动水平远超男子,这不仅是江苏田径在未来发展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田径所面临、且必须攻克的一道重要难关。如何使江苏田径运动项目水平均衡发展,需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为之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三)青少年水平不亚于成年
对照历届青少年省运会与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可以发现,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的水平相差不大,这并不代表江苏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已具优越性,反之,我们应该正确的理解和清楚的认识这一现状背后的隐性问题,这说明在江苏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与培养中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这对其成年后运动成绩的再度提高将产生极大的阻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四)理论研究滞后于运动实践
从理论上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从目前江苏田径的科研状况来看,出现了理论研究滞后于运动实践的发展态势,这非但不能给运动实践提供有力的科学参考,而且也降低了科学化训练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建立正确的科研理念,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投入,真正意义上实现用科学研究指导运动实践的重要工作,促进江苏田径运动的合理发展。
二、江苏省田径运动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江苏省田径薄弱项目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科学化训练程度
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体现科学化训练的程度重要标志,首先要正确理解“三从一大”的训练思想,把握好训练量与强度的比重,处理好恢复和训练这两个关键问题,使运动员的训练符合训练规律和专项特点要求。其次,必须加大对薄弱项目人才的培养力度,从选材、训练到输送要形成一套系统、长效的培养模式。此次之外,要根据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二)完善江苏省田径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能力,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质量
教练员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强化教练队伍的建设质量,使江苏省田径界尽快涌现一批“复合型”优秀教练员。重点项目的教练员要不断接受不同的培训,包括各方面专家对教练所进行的专业岗位培训,完善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与能力。同时,要增加同一项目教练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此外,教练员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庸者下、能者上”,大胆吸收一些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年轻教练员。使江苏田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应是江苏省田径未来发展的突破重点
田径是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在身体强壮程度上与欧美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江苏田径的契机和切入点又在哪呢?从历届江苏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就上看,技能主导类项目是江苏田径的优势项目。江帆、孙雅薇等人也充分证实了跨栏跑以及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应是江苏田径未来发展的突破重点,同时在其他薄弱项目上借鉴其他省、市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技术训练上狠下苦功,以此来弥补身体能力上的不足。要彻底转变“重体能,轻技术”的落后观念。
(四)建立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现代训练指导思想
随着田径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员将面临着更多的参赛机会,比赛期越来越长,准备期和调整期大大缩短,马特维耶夫的传统周期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教练员对传统周期理论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多个中、小周期组织训练。近几年,国内许多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参赛次数平均可达10余场,这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赛经验以及连续比赛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指导思想,促进江苏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开辟多种渠道,拓宽路径,稳抓田径后备人才建设
金字塔式的田径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训练水平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培养层次的优秀者选拔到较高的培养层次中。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佼佼者。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应借鉴其它项目,开辟多种渠道,选好人才、练好人才、出好人才,为备战青奥会,奥运会以及增加运动员运动寿命提前打好基础。
三、小结
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正随着其他省市及地区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受到挑战,为此,一定要研究实质。首先,要解决好江苏田径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从点滴落实,使江苏田径运动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迈进,其次,要根据目前江苏田径运动的发展态势,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形成一套系统、长效、健康的发展模式,为江苏田径立足全国奠定实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雄,王保成.奥运战略与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
[2]刘明,冯晓玲,李双军.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2):57-61.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刘星远.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的思考[J].田径.2005.12.
[5]李竹青.中国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