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那只风筝承载着哈桑和阿米尔的童年,也是精神伤痛至极的索拉博展颜微笑的源泉,风筝便是应用最多的意象。另外还包括弹弓、石榴树等意向,在小说中重复且多次出现,营造出一种带有诗意和怀念色彩的氛围,在行文中充分体现意向呼应与文化隐喻,并为情感的叙述带来情绪化的描述效果,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刻画了一份真实而不造作的情感,主题思想明确。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一、《追风筝的人》叙事结构分析
阅读推荐课,老师的推荐书目便有《追风筝的人》,简介介绍评价很高,说是一部接近人性的政治史诗,作者胡塞尼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亲情、友情、责任,为读者呈现一段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极为吸人眼球。主人公阿米尔同哈桑是好朋友,无话不谈,但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主人和仆人的鲜明身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阿米尔缺乏家庭温暖,性格懦弱且敏感,但哈桑活泼自由,是追风筝的高手。12岁那年,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取得风筝节大赛的胜利,却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哈桑因此而遭受侮辱,但性格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退缩,童年的事件成为影响生命历程的精神负担,中年后的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与哈桑的关系,只是哈桑已不在人世,徒留受苦难的儿子索拉博,成长后的阿米尔不若幼时软弱,回到家乡,冒着生命危险救出索拉博。
笔者作为高中生,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相对较少,能够更深感悟的就是友情与亲情及主人公的成长,行文中作者所植入的多个意象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更与主意象的风筝产生了呼应的效果,体现了独特的叙事思路及文化隐喻。
二、《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分析
行文叙事中,作者以首尾呼应、前后对应的方式,以隐喻形式进行文化内涵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整体诗意的意境,使叙事更具张力,且文化意义明显。[1]从小说中应用最多的意象来看,风筝体现了那个时代阿富汗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民俗;另外,在意象呼应的同时充分见证了阿米尔从少年到中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中其他的意向还有弹弓、石榴树、兔唇等,其本身带有自身所代表的叙事意义,并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背景功能及意义明显,并深化主题思想。
(一)风筝意向
风筝是该小说中最鲜明的意象,不仅贯穿故事始终,也是小说情节转折和高潮的重要节点,拉开背叛与救赎的序幕,前后两次对应展现了追风筝过程中阿米尔的成长和摆脱精神负担之后的新生。
斗风筝是阿富汗当地勇者的游戏,更是孩童间炫耀的资本,阿米尔想借这次机会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证明自己的勇敢,哈桑一直在给他帮助和鼓励,所以斗风筝承载着太多的感情和故事,也是背叛发生的铺垫。后来,时局动荡后的阿富汗将斗风筝比赛禁止,已经不再代表民族文化,而是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意象,说明阿富汗人民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随风游荡,不能自主掌握自己命运。[2]
2002年,阿富汗的风筝再次升上高空,阿富汗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阿米尔拼命救出索拉博,却已患有自闭症。时隔多年,阿米尔像儿时那样获得了胜利,自闭的孩子展颜微笑,阿米尔完成对年少背叛的救赎,精神和心灵均获得解脱与自由,完成真正的成长。
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只有追上了风筝,他才能够成为自己一直所期许和想要成为的人,拥有健全而完整的灵魂。
(二)石榴树意象
石榴树在小说中起着对比与呼应的效果,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友谊的见证及背叛的开始。多年后重返旧地,当年的石榴树已经凋零残败,与儿时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却看到两人名字的刻痕,阿米尔并在救了索拉博后对当初的懦弱进行弥补,昭示新生活的开始。
(三)弹弓意象
弹弓意象起着联系两代人情感的作用。弹弓是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玩具,也是自我保护的武器,但也是阿米尔和父亲产生分歧的喻示;遭受凌辱时哈桑没有带弹弓,使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于是他教会自己的儿子使用,并随身携带,最后又回归到阿米尔解救索拉博的场景中,呼应明显,使小说更具张力。[3]
(四)兔唇意象
兔唇是哈桑的特征,可在两人关系决裂后他进行了整容修复,使阿米尔的精神世界背负谴责,最后的搏斗中,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遍体鳞伤,上唇也出现开裂,像兔唇一样,当他像忠于自己的哈桑那样微笑时,心灵获得真正的解脱,首尾呼应。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以救赎与成长为主线,从幼时的懦弱到最终的解脱和自我牺牲,使阿米尔成为真正的勇士,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许可以如此描述阿米尔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苏伟.《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语文建设,2016(03).
[3]冉瑶.《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陈颖仪,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一、《追风筝的人》叙事结构分析
阅读推荐课,老师的推荐书目便有《追风筝的人》,简介介绍评价很高,说是一部接近人性的政治史诗,作者胡塞尼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亲情、友情、责任,为读者呈现一段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极为吸人眼球。主人公阿米尔同哈桑是好朋友,无话不谈,但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主人和仆人的鲜明身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阿米尔缺乏家庭温暖,性格懦弱且敏感,但哈桑活泼自由,是追风筝的高手。12岁那年,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取得风筝节大赛的胜利,却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哈桑因此而遭受侮辱,但性格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退缩,童年的事件成为影响生命历程的精神负担,中年后的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与哈桑的关系,只是哈桑已不在人世,徒留受苦难的儿子索拉博,成长后的阿米尔不若幼时软弱,回到家乡,冒着生命危险救出索拉博。
笔者作为高中生,社会经历和人生感悟相对较少,能够更深感悟的就是友情与亲情及主人公的成长,行文中作者所植入的多个意象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更与主意象的风筝产生了呼应的效果,体现了独特的叙事思路及文化隐喻。
二、《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分析
行文叙事中,作者以首尾呼应、前后对应的方式,以隐喻形式进行文化内涵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整体诗意的意境,使叙事更具张力,且文化意义明显。[1]从小说中应用最多的意象来看,风筝体现了那个时代阿富汗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民俗;另外,在意象呼应的同时充分见证了阿米尔从少年到中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中其他的意向还有弹弓、石榴树、兔唇等,其本身带有自身所代表的叙事意义,并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背景功能及意义明显,并深化主题思想。
(一)风筝意向
风筝是该小说中最鲜明的意象,不仅贯穿故事始终,也是小说情节转折和高潮的重要节点,拉开背叛与救赎的序幕,前后两次对应展现了追风筝过程中阿米尔的成长和摆脱精神负担之后的新生。
斗风筝是阿富汗当地勇者的游戏,更是孩童间炫耀的资本,阿米尔想借这次机会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证明自己的勇敢,哈桑一直在给他帮助和鼓励,所以斗风筝承载着太多的感情和故事,也是背叛发生的铺垫。后来,时局动荡后的阿富汗将斗风筝比赛禁止,已经不再代表民族文化,而是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意象,说明阿富汗人民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随风游荡,不能自主掌握自己命运。[2]
2002年,阿富汗的风筝再次升上高空,阿富汗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阿米尔拼命救出索拉博,却已患有自闭症。时隔多年,阿米尔像儿时那样获得了胜利,自闭的孩子展颜微笑,阿米尔完成对年少背叛的救赎,精神和心灵均获得解脱与自由,完成真正的成长。
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只有追上了风筝,他才能够成为自己一直所期许和想要成为的人,拥有健全而完整的灵魂。
(二)石榴树意象
石榴树在小说中起着对比与呼应的效果,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友谊的见证及背叛的开始。多年后重返旧地,当年的石榴树已经凋零残败,与儿时的繁茂形成鲜明对比,却看到两人名字的刻痕,阿米尔并在救了索拉博后对当初的懦弱进行弥补,昭示新生活的开始。
(三)弹弓意象
弹弓意象起着联系两代人情感的作用。弹弓是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玩具,也是自我保护的武器,但也是阿米尔和父亲产生分歧的喻示;遭受凌辱时哈桑没有带弹弓,使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于是他教会自己的儿子使用,并随身携带,最后又回归到阿米尔解救索拉博的场景中,呼应明显,使小说更具张力。[3]
(四)兔唇意象
兔唇是哈桑的特征,可在两人关系决裂后他进行了整容修复,使阿米尔的精神世界背负谴责,最后的搏斗中,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遍体鳞伤,上唇也出现开裂,像兔唇一样,当他像忠于自己的哈桑那样微笑时,心灵获得真正的解脱,首尾呼应。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以救赎与成长为主线,从幼时的懦弱到最终的解脱和自我牺牲,使阿米尔成为真正的勇士,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许可以如此描述阿米尔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苏伟.《追风筝的人》中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语文建设,2016(03).
[3]冉瑶.《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作者简介:陈颖仪,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