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印刷图文处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实施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印刷图文
处理专业 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72-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和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改热点。脱胎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实际工作流程、集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行业或企业岗位及技术标准带有明显的区域烙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难以达到平衡,进而影响了校企实现深度融合。本文试图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之下,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多段式工学交替”的办学探索为例,对高职印刷图文处理专业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印刷图文处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广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3月公布的《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未来五年,广西将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文化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印刷包装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将获得国家在政策上更多的倾斜与支持。近年来,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及行业的集约化发展,印刷这一传统产业在广西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市场对印刷图文处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主要有:第一,印前营销服务岗位,主要从事印刷活件的跟单、预算、接单等工作,要求熟练掌握印刷工艺以及材料的价格和分类。第二,设计编排的操作岗位,主要从事设计、编排、制作等方面的工作,除要熟悉印前软件的操作以及印前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准。第三,一线生产技术岗位,主要从事企业一线工作,如输出、输入以及印后加工等工作,要求具备相关的印后加工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能。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立足于国家产业建设,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努力践行工学交替以及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区域行业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标准,明确印刷图文处理三类主要岗位对应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初步建立了“三方联动、工学融合交替”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的三年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将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意识教育的学习融入到实践课程当中,构建适合工作过程的一系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最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质量。
二、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得益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依赖于企业与学校双方的支持,这一支持源自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平衡度。学校希望保持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将行业、企业对员工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社会能力。企业则希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实现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另外,在提供实践教学设施、场地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利润。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一直以来密切加强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联系,陆续与广西区内外十余家印刷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进行了学生职业认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尝试。其中不乏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印刷企业,如区政府办公厅印刷厂、广西民族印刷厂等。通过课程体系的共同开发、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同建设教师队伍等方式,在原有“2.5+0.5”模式的基础上(即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探索性实施“3+2”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月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学习2个月,每学期交替进行,同时全面推行“双证制”。
(一)构建“企业标准为核心,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企业标准进行。通过与印刷行业、企业专家的反复研讨,明确区域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及岗位标准,并建立根据技术发展的变化适时修订企业标准的机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设置和改革,使之能够直接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以专业课为主、能力素养课为辅的课程体系,及以顶岗实习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照实际生产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引入项目包教学模块,形成数字化印前技术、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优质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学生在项目教学与实践中得到系统的训练, 攻克工作任务的实践难题,获取相应的职业能力。
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首先依照实际工作内容与流程组成项目教学团队,该团队由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以印前工艺制作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建立以印刷承载物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建立以整体设计为内容的训练模块;最后是带入企业真实项目,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此番强化项目教学模式,可达到以下效果:改变常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体验了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岗位标准,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更加明确自我定位,提升职业能力。 (二)整合专业教学资源
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区域内典型企业合作,明确印刷图文处理的专业标准,包括人才需求、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一步对“工”与“学”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融合:如与企业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共同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真实工作环境教学录像,建设企业、教师、学生三方的教学、交流及情报服务平台等。
(三)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
探索实践“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实现基地与生产一体化,成为专业的有力支撑及服务行业、企业的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共享型”实训基地。与企业搭建基于数字印刷的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采购色彩管理设备、图像制作设备、数字制版设备等,合作双方寻求共赢点。实训基地既可以承担起企业的数字印刷生产任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拓展校外传统印刷实训基地是对高职校企深度融合所进行的补充,也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开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环节当中。这就使学生在企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下,扮演好双重角色,提升职业素养、获取关键职业能力。
(四)建设“双师”素质专业队伍
逐步培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头人,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发展学术创新的专业团队。一是通过外出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方式,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批师资队伍。二是根据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印刷图文处理专业自身的教学模式特点,引进企业精英。三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或指导实践专业课程。与行业协会以及典型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实干实用的教学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建立“全程监控、三方共评”的多元化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社会竞争中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但是目前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沟通交流、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不能使教学重点真正转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均采取教学过程考核、工作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等几种方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对学生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的素质体现进行主要评价,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建立“全程监控、三方共评”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行“双证制”,提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基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满意的良好结果。
三、实践工学交替模式的启示
实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学生做到了“工中有学”、“学中有工”。事实证明,利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首先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当中,学校和企业都应当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寻求合作的双赢点,共同承担起学生职业认知、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自身权益。其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将学生安排到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及社会声誉的企业当中实践。最后,专业标准的制定,包括人才需求、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等,应以一流的企业标准为依据,不一味唯高,也不能为迎合数量居多的小企业而降低专业标准。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争鸣.德国曼海姆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0(21)
[2]卢坤建,温和,郭剑英.“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7)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张 静(1976-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设计艺术学应用。(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印刷图文
处理专业 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72-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和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改热点。脱胎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实际工作流程、集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行业或企业岗位及技术标准带有明显的区域烙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难以达到平衡,进而影响了校企实现深度融合。本文试图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之下,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多段式工学交替”的办学探索为例,对高职印刷图文处理专业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印刷图文处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广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3月公布的《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未来五年,广西将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文化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印刷包装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将获得国家在政策上更多的倾斜与支持。近年来,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及行业的集约化发展,印刷这一传统产业在广西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市场对印刷图文处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主要有:第一,印前营销服务岗位,主要从事印刷活件的跟单、预算、接单等工作,要求熟练掌握印刷工艺以及材料的价格和分类。第二,设计编排的操作岗位,主要从事设计、编排、制作等方面的工作,除要熟悉印前软件的操作以及印前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准。第三,一线生产技术岗位,主要从事企业一线工作,如输出、输入以及印后加工等工作,要求具备相关的印后加工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能。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立足于国家产业建设,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努力践行工学交替以及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区域行业职业标准及企业技术标准,明确印刷图文处理三类主要岗位对应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初步建立了“三方联动、工学融合交替”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的三年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将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意识教育的学习融入到实践课程当中,构建适合工作过程的一系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最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质量。
二、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得益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依赖于企业与学校双方的支持,这一支持源自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平衡度。学校希望保持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将行业、企业对员工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社会能力。企业则希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实现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另外,在提供实践教学设施、场地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利润。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图文处理专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一直以来密切加强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联系,陆续与广西区内外十余家印刷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进行了学生职业认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尝试。其中不乏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印刷企业,如区政府办公厅印刷厂、广西民族印刷厂等。通过课程体系的共同开发、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同建设教师队伍等方式,在原有“2.5+0.5”模式的基础上(即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探索性实施“3+2”多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月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学习2个月,每学期交替进行,同时全面推行“双证制”。
(一)构建“企业标准为核心,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企业标准进行。通过与印刷行业、企业专家的反复研讨,明确区域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及岗位标准,并建立根据技术发展的变化适时修订企业标准的机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设置和改革,使之能够直接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以专业课为主、能力素养课为辅的课程体系,及以顶岗实习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照实际生产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引入项目包教学模块,形成数字化印前技术、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优质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学生在项目教学与实践中得到系统的训练, 攻克工作任务的实践难题,获取相应的职业能力。
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首先依照实际工作内容与流程组成项目教学团队,该团队由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以印前工艺制作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建立以印刷承载物为内容的训练模块;建立以整体设计为内容的训练模块;最后是带入企业真实项目,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此番强化项目教学模式,可达到以下效果:改变常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体验了工作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岗位标准,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更加明确自我定位,提升职业能力。 (二)整合专业教学资源
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区域内典型企业合作,明确印刷图文处理的专业标准,包括人才需求、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一步对“工”与“学”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融合:如与企业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共同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真实工作环境教学录像,建设企业、教师、学生三方的教学、交流及情报服务平台等。
(三)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
探索实践“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实现基地与生产一体化,成为专业的有力支撑及服务行业、企业的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共享型”实训基地。与企业搭建基于数字印刷的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采购色彩管理设备、图像制作设备、数字制版设备等,合作双方寻求共赢点。实训基地既可以承担起企业的数字印刷生产任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拓展校外传统印刷实训基地是对高职校企深度融合所进行的补充,也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开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环节当中。这就使学生在企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下,扮演好双重角色,提升职业素养、获取关键职业能力。
(四)建设“双师”素质专业队伍
逐步培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头人,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发展学术创新的专业团队。一是通过外出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方式,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批师资队伍。二是根据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印刷图文处理专业自身的教学模式特点,引进企业精英。三是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或指导实践专业课程。与行业协会以及典型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实干实用的教学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印刷图文处理专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建立“全程监控、三方共评”的多元化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社会竞争中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但是目前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沟通交流、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不能使教学重点真正转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所有核心课程均采取教学过程考核、工作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等几种方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对学生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的素质体现进行主要评价,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建立“全程监控、三方共评”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行“双证制”,提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基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满意的良好结果。
三、实践工学交替模式的启示
实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学生做到了“工中有学”、“学中有工”。事实证明,利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首先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当中,学校和企业都应当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寻求合作的双赢点,共同承担起学生职业认知、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自身权益。其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将学生安排到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及社会声誉的企业当中实践。最后,专业标准的制定,包括人才需求、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等,应以一流的企业标准为依据,不一味唯高,也不能为迎合数量居多的小企业而降低专业标准。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争鸣.德国曼海姆职业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0(21)
[2]卢坤建,温和,郭剑英.“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7)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张 静(1976-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设计艺术学应用。(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