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学习和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重读陶行知的教育书籍,会有不同的感动和感悟。
一、学陶师陶,坚定对教育之爱
每次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名言,最大的感动就是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并且因为爱而对教育事业有无比的执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这是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份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是,当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力大,教师收入不高,而自身工作压力也大,部分教师因此迷失了方向,动摇了从事教育这一神圣事业的信念,存在“拿一分钱出一份力”的想法。如果我们对照一下陶行知对待教育的那份热爱之情,看看被评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贵州省的李兹喜老师,我们又作何感想?李兹喜老师当了13年代课教师,他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同时还是勤杂工,他不仅要给学生们上课,还要到山下背水给孩子们喝。他的“年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的365斤包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的市场价计算,这份年薪还不到300元。就连365斤包谷,有时候也收不齐,因为有些学生家里太穷了,粮食不够吃。李兹喜说:“我想得最多的是,山里的穷孩子需要知识,我要为他们点燃希望。看到孩子们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我感到值!扎根边远山区,我无怨无悔!”他的事迹让每一个人为之感动。想想李兹喜,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呢?
二、学陶师陶,践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当今教师有很大的启发。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终身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领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充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研究学法,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学会学习。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即实践,陶行知认为教学活动应做到“知行”统一,光有老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实践,这是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现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极大地激发了潜能,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而不是支配一切的传授者。
三、 学陶师陶,躬身与生同发展
陶行知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纲要》无论是“重点任务”的十一条,还是“体制改革”的五点思考,都渗透着对被教育者的“关爱”和“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学陶师陶,坚定对教育之爱
每次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和教育名言,最大的感动就是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并且因为爱而对教育事业有无比的执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这是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从事教育工作这份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是,当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力大,教师收入不高,而自身工作压力也大,部分教师因此迷失了方向,动摇了从事教育这一神圣事业的信念,存在“拿一分钱出一份力”的想法。如果我们对照一下陶行知对待教育的那份热爱之情,看看被评为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贵州省的李兹喜老师,我们又作何感想?李兹喜老师当了13年代课教师,他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同时还是勤杂工,他不仅要给学生们上课,还要到山下背水给孩子们喝。他的“年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的365斤包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的市场价计算,这份年薪还不到300元。就连365斤包谷,有时候也收不齐,因为有些学生家里太穷了,粮食不够吃。李兹喜说:“我想得最多的是,山里的穷孩子需要知识,我要为他们点燃希望。看到孩子们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我感到值!扎根边远山区,我无怨无悔!”他的事迹让每一个人为之感动。想想李兹喜,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放弃呢?
二、学陶师陶,践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当今教师有很大的启发。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终身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领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充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研究学法,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学会学习。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即实践,陶行知认为教学活动应做到“知行”统一,光有老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实践,这是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现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极大地激发了潜能,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而不是支配一切的传授者。
三、 学陶师陶,躬身与生同发展
陶行知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纲要》无论是“重点任务”的十一条,还是“体制改革”的五点思考,都渗透着对被教育者的“关爱”和“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