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lessly一词几种汉译对比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是一项多层次的立体交叉活动,这项活动常把原文划分成不同的翻译单位来进行。对于翻译单位的选择,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提出以文明义,有的提出以句为单位,也有的提出以篇章为单位。不论哪种观点,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即句子中词的灵活掌握是决定译文质量好坏的关键。因为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思维活动中最活跃的语言单位,无论以什么为翻译单位,都必须顾及词义。英汉语言的词汇之间,从总体而言应该是基本对等的,但是绝对等值的词为数不多。即使是在基本对等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两个词的涵义和使用习惯也难于完全一致。因此,英译汉中译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在于词义的选择是否正确,词义的表达是否得体、是否符合汉语的习惯。但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词有好几种译法,每一种各有利弊,因此判断这些译法的标准各不相同。例如,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罗素(Bertrand Russel)曾写过一篇名为“How to Grow Old”的文章,以river比喻人生,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老年生活的看法。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can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
  对于包含了painlessly一词的句子,笔者看到的有三种译法:
  译文一:(人生好比一条河,开头河身狭窄,夹在两岸之间,接着河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下悬崖。)后来河面逐渐展宽,两岸离得越来越远,河水也流得较为平缓,最后流进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看不出任何界限,从而结束其单独存在的那一段历程,但毫无痛苦之感。(如果一个人到了老年能够这样看待自己的一生,他就不会怕死了,因为他所关心的一切将会继续下去。)
  译文二:其后河面逐渐展宽,两岸相距愈远,水流也愈平缓,最后则流入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看不出两者有任何界线,自然而然地结束其单独存在的那一段历程。
  译文三:随后河面逐渐展宽,河岸渐渐隐没,水流也更为平缓,最终融入大海,难分彼此;河水就此安然告别了个人的这一段生命历程。
  针对句中painlessly一词,三位译者的理解显然不同,选词也就不一样。译文二的作者黄邦杰先生认为:至于painlessly一词,译作“毫无痛苦地”,实难与上下文结合。下面的译法,不妨套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译文中那几个词和词组的表达都比原文的出色。(说明:此处的词和词组指recede、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become merged in the sea和painlessly)。
  也就是说黄先生认为painlessly译作“自然而然地”不仅比“毫无痛苦地”高明,同时译文还胜过了原文。对此,译文三的马红军先生评价道:
  黄先生的“较真”态度令人钦佩,不过我并不认为该译的表达要“比原文的出色”。如果说前一种译文对painlessly一词处理不当,黄译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将其译作“自然而然地”理由并不充分;此外,对recede,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等词语的处理也不理想。
  马先生还进一步说明了他把painlessly译作“安然”的理由:
  若要译好painlessly一词,仅仅靠字典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原作者是用河水来比喻人生,我们不妨先看看人如何“死”:
  (1)He died painfully.
  (2)He died painlessly.
  (3)He died peacefully.
  当然可译为“痛苦地死去”,而(2)若译为“自然而然地死去”似乎与painlessly并不十分吻合。(3)相对容易些,译为“安详/平静地死去”,想来不会有什么异议。应该说,(2)与(3)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但“安详/平静地死”同样不适合原文的风格。经过再三斟酌,我将其译为“安然”地死去,这既不失其本义,又符合上下文的笔调。……尽管如此,译文仍难免有不当之处,看来这个“真”还得继续“较”下去。
  那么什么是马先生所说的译文不当之处呢?本人认为还是painlessly一词的翻译问题。因为如果说黄先生把painlessly 译为“自然而然地”难以胜过原文,理由并不充分的话,马先生把painlessly与 peacefully等同,认为He died painlessly与He died peacefully含义基本一致,既然He died peacefully可译为他“安详/平静地死去”,He died painlessly的painlessly便可翻译为“安然”,所找出的理由也未免太过牵强。
  从多本权威性的词典释义来看,painlessly与peacefully的意义并不相同。我们也知道,任何词典都有其局限性,只能说明基本释义,它的例句常常没有上下文来提供足够的语境来理解词的准确含义,所以翻译有时会难以找出恰当的对应词。如果我们先假设painlessly等于peacefully,原文的句子是否完全可以写成:…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eaceful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如果可以,为什么作者不用peacefully,而非要用painlessly呢?反过来说,Hendrik WillemVan Loon 在Tolerance一书中谈到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Thales(泰勒斯之死时所说的句子:… he was allowed to die peacefully in his own bed…中的peacefully是否可以为painlessly所代替呢?很显然不能。   毫无疑义,要想了解原文painlessly所要表达的含义,我们必须对罗素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对本句所在的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罗素(Bertrand Russel):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享有世界声望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中有六十多部著作纵横哲学、数学、历史、宗教。伦理及教育等领域,他的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流畅。在How to Grow Old这篇文章中罗素批评了某些老年人的怕死心理,然后用类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只有将自我融入社会才能泰然面对生命终结的道理。生是一条生命的规律,死也如此,是生命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人既有生长,也就不免要衰老和死亡。个人的生命,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比,是极为渺小的,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力量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人生的过程中,贪生怕死是可耻的。罗素正是把人的生和死比作河水从河汇入大海的一段历程,人的一生离不开社会,犹如大海是河水的最终归宿。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应该对死亡持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最后结束其个人存在的历程而归于大自然。综观How to Grow Old一文,其中painlessly所在的一段,一共有三句话与“痛苦”有关: (1)Young men who have reason to fear that they will be killed in battle may justifiably feel bitter in the thought that they have been cheated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life has to offer. (2) 见前面引句的painlessly (3)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painlessly不仅能译作“毫无痛苦地”,而且译作“毫无痛苦地”正好表达了作者的原意。但是,本人并不赞同译文一把painlessly译成“毫无痛苦之感”,因为这里的painlessly并不指具体的身体的感觉。前苏联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接近原文并不等于要传达每一个字母,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精神。应该让译文所表达的内在的生命符合原著的内在生命”, 从上下文来看, “安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译文,因为它确实“既不失其义,又符合上下文的笔调”,融入了作者对原作精神的理解,可以称为上乘之作。本人认为painlessly既可以译为“毫无痛苦地”,也可以译为“安然地”,究竟那一个更好,只能从原作译文的整体来进行评判,而不能孤立地给出结论。
  参考文献:
  [1]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黄邦杰.《译艺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5
  [3]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王同忆 .《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5]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伯兰特·罗素.《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7]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期刊
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取得教学的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向课堂要成绩,合理调动课堂气氛非常重要。专家也常说,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更何况,如果一堂课自己能够和学生形成好的互动,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也会很投入,两方面相得益彰,的确是件大好事。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要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将其运用于幼儿教育,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幼儿学习和探知的能力,帮助幼儿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息技术;结合  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提升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多媒体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幼
期刊
摘 要:高压试验提供了电气设备运行中的有效检测数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与一般电气试验相比,高压试验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危险性,为此必须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试验顺利进行。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了高压试验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试验顺利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  关键词:高压试验;安全保护措施  高压试验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手段,经常要在不同地点、
期刊
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拟题、构思、创新外,语言显得尤其重要。  制造亮点语言。一篇文章,有几个亮点后,自会令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亮点可以是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可以是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可以是深刻警策的议论,也可以是很有个性色彩的词汇等。这些都能为文章增色。应该在文中不同位置(标题、开头、结尾),尤其在感情表达的关口,务必要有亮点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优秀的语言可谓文章的
期刊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应该是最具个性,最需情感投入,最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文教学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升到关注个体生命的层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写出个性化的习作。  所谓作文创新,就是要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未说,
期刊
语文课本身内容丰富,天文地理,涵盖万千,但要是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上得老师游刃有余,学生快乐好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好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教学生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跃动的诗歌,欣赏一幅完美的动画,一场精彩的电影,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凝聚在课堂上,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精神更加向上昂扬。怎样把语文课上“活”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些许经验:  一、导入新课一定要标
期刊
看图学文成为小学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让我们感到迷茫,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就这方面展开教学,并有所突现呢?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也略有感受,希望能与同行们分享。  一、看图学文要从看图入手,初读课文  (1)首先看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独立地认真观察图画。然后启发学生口述图意,先说出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看懂图中事物间的关系,说出事物之间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导入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开好这头是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一堂新课的导入,也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一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一开始时就能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攻新课学习的状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
期刊
初中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对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生产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不再是以学科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现阶段,初中教师虽然都是师范类大专以上毕业的所谓“科班”出身
期刊